你有『职业紧张』吗?
2022-03-11居然
居然
上班一分钟,晕班一小时,你有“晕班症”吗?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导致劳动者出现生理和心理压力。据WHO 称,“职业紧张”已成为全屋范围的流行病。相较于传统职业病,你会有职业紧张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当代打工人,为何“职业紧张”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代职场,打工人竟也深陷紧张情绪的“围猎”。失眠、抑郁、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如果你在工作压力下感到身心不适,很可能是“职业紧张”在作怪。“职业紧张”也叫职业应激,是指在某种职业环境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失衡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早在2019 年,一份《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就显示,有近7 成白领偶尔会崩溃,情绪十分稳定的白领仅占10.32%,还有19.26%的人表示,动不动就心态崩了。
在崩溃原因排行榜上,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工作繁忙又遭遇新项目插队,工作时家人生病难兼顾、下班前临时被通知开会。总之就是,过劳的工作无限制地入侵个人生活,二者之间边界感的模糊,是打工人无尽疲惫、产生职业紧张的根源。
“职业紧张”让很多人深受其害,但真正让人心累的罪魁祸首可能不是工作,而是职场江湖的“内卷”。任由职场氛围恶化、职业倦怠感加剧,可能危及职场人的身心健康,让看不见的压力传导蔓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郑广怀说,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绩效,甚至通过平台软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导致员工时刻不敢松懈,身心疲惫状态不断积累。
我很“紧张”,但我不能说
紧张是使心理或心理状态超出稳定状态而引起个体异常反应的所有外界因素。
当个人的主观动机或愿望与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满足”(如工资、待遇、地位)存在差距,或个人的体力、知识、经验或技能与工作需求(如工作负荷,复杂性及个人应负责任等)不相适应,而无力自控时,便可能造成职业心理压力,即职业紧张。
另外,社会支持是职业紧张模式中另一重要成分,可以决定个人的幸福感,从而在职业紧张模式中决定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向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应用,引起对工作能力的新要求;新的管理制度的实施给人以心理上的压力,这些都是职业紧张的潜在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展,由工作紧张引起的职业卫生问题愈加严重,因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与职业紧张有关的工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进度:包括机械设备的进度和人的进度,进度越快越紧张。
二、工作重复:重复愈多,愈单一,工人越容易疲劳,也越容易发生职业紧张。
三、工作换班:不合理的换班制度可影响人的生物钟,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调,造成睡眠障碍、胃肠道疾病、肌肉-骨骼疾病、情感紊乱和职业损伤的发生率增加。另外,轮班还可能影响健康的行为方式,如睡眠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吸烟和饮酒量的增加。
四、工作属性:工作种类,所需知识和技巧不足,均可导致情感和行为反应异常。
很多时候,出于对自身工作和职业生涯的顾虑,大多数人会简单地将“职业紧张”归结于工作疲惫,进而忽视正确化解职业紧张的办法。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要设定更合理的绩效考核,员工要旗帜鲜明地对加班文化说不,别用加班时长来测评职场忠诚度和投入产出。另一方面,上班族也要学会身心平衡,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建立缓冲带,一旦感觉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要及时向家人朋友、专业机构求助。
一种全球范围的流行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企业心理咨询师王永杰介绍,《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含10类132 种职业病,基本限于工业生产范围,以尘肺、化学中毒等制造业的健康风险为主。因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职业紧张”目前虽不在职业病范围内,但同样属于“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紧张的诱因有很多,分为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社会支持等,例如轮班作业会影响血压、血糖和代谢率,付出与回报失衡让劳动者质疑自我价值,职场暴力、歧视和性骚扰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王永杰说。
世界卫生组织称,“职业紧张”已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重庆市卫健委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54.89% 的工人有中度以上紧张反应;供电企业职工高度“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2.9%,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检出率为19.4% -28.6%;互联网企业员工中34.0%有“职业紧张”。
王永杰认为,适度紧张有益于激发劳动者工作潜能,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并且无法获得及时修复,可能诱发焦虑、神经衰弱、肠胃失调、心血管病等身心疾病,不仅降低工作绩效,甚至影响职业生命质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国际职业卫生联盟(ICOH)会员戴俊明建议道,职场人可以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职场压力测试,通过评估自身现有工作岗位的类型,结合社会支持度等维度。一般来说,高的工作要求、低的自主性、低的社会支持,是一种最危险的工作岗位,被称之为孤独型的职业紧张岗位,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等问题,需要引起自身重视。
“职业紧张”可防可控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说,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需要经过系统分析论证。“我们正在开展调查,加强对于肌肉骨骼损伤、‘职业紧张’导致的身心问题等职业危害的研究、评价和控制,以应对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新型职业健康风险。”
戴俊明表示,从社会交换角度,来评估一个人的工作。如果自身的工作,在投入产出上长期不平衡,工作压力过大,也呈现职业紧张感觉。“工作压力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状态,我们要学会应对;同时,企业在岗位招聘时,也应当注意,找到合适岗位的职工,而不是职工适应岗位。”
“除了完善政策、干预企业,真正为健康买单的还是劳动者自己。”王永杰说,“职业紧张”可防可控,劳动者要积极面对。一方面,与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合理安排工作、不过分强求;另一方面,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强化社会支援网络,遇到困扰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而且症状严重,自我放松无效,务必就医或向专业机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