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3-11马妍赵红丽周杨于淼金忠志刚于月辉周丽莹李潞

当代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左室冠脉心肌梗死

马妍,赵红丽,周杨,于淼,金忠志刚,于月辉,周丽莹,李潞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2)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如未有效开展治疗则易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对此,明确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目前,西药治疗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情,且需长期服药,易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对治疗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3-4]。据相关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50 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对心室重塑及脑利钠肽(BN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5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实验组,每组 75 例。参考组男 43 例,女 32 例;年龄 50~80岁,平均(61.2±3.4)岁;梗死位置:前壁44例,下壁31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13 h,平均(7.4±1.3)h。实验组男45 例,女30 例;年龄50~80 岁,平均(62.1±3.7)岁;梗死位置:前壁39 例,下壁36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12 h,平均(7.5±1.6)h。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检查、冠脉造影、临床症状表现确诊的患者;②发病时间<12 h;③所有患者具备认知功能。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障碍、血液和免疫疾病、感染的患者;②合半心、肺、肝、肾等重大疾病的患者;③临床基本资料缺失的患者;④进行研究前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⑤无法配合且依从性低的患者;⑥伴有精神类疾病且无法沟通的患者。

1.2 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运用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硝酸脂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实验组在参考组基础上联合冠脉介入治疗,辅助患者采取平卧位,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介入手术方法,主要为球囊、导管、支架、引导丝等术。

1.3 观察指标 ①血浆BNP 值。治疗后第4、8 及12 天,比较两组血浆 BNP 值,<100 ng/L 表示患者心衰的可能性极小,>500 ng/L 表示心衰可能性极大。②心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NP 值比较 治疗后第4、8、12 天,实验组BNP值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NP值比较(,ng/L)

表1 两组BNP值比较(,ng/L)

组别实验组参考组t值P值例数75 75第4天622.01±185.01 763.04±200.55 4.697<0.05第8天502.42±152.36 801.33±239.16 5.167<0.05第12天315.11±205.49 826.77±324.58 4.974<0.05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LESV、LED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LVEF 高于参考组,LESV、LEDV 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L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组别实验组参考组t值P值治疗后93.1±9.2 108.1±10.8 6.322<0.05例数75 75治疗后131.1±12.2 149.4±13.3 5.667<0.05 LVEF(%)治疗前34.6±4.4 34.4±4.0 0.192>0.05治疗后48.7±5.2 41.2±5.0 7.164<0.05 LESV(ml)治疗前134.7±12.4 135.1±12.3 0.156>0.05 LEDV(ml)治疗前168.3±16.4 169.1±17.6 0.169>0.05

2.3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组别实验组参考组t值P值例数75 75治疗前10.3±2.3 10.4±2.1 0.195>0.05治疗后3.3±0.5 5.8±0.6 12.649<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且属于缺血性心脏病,随病情的不断加重而出现心肌缺血和缺氧,并加快心肌细胞的凋亡,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基本治疗方法是疏通梗死的血管,进而恢复动脉血流[6-7]。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且治疗效果显著,无需开胸且造成的损伤较小,整体预后良好,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4,8]。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初期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后,能有效降低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而缓解患者心室的重塑[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4、8、12 天,实验组BNP 值均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LVEF、LESV、LED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LVEF 高于参考组,LESV、LEDV 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冠脉介入治疗利于心室重塑,且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一步完善患者预后。因此,在临中运用冠脉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BNP 水平,改善心室重塑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左室冠脉心肌梗死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