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真有样儿
2022-03-11黄茗婷
黄茗婷
杨扬,拥有众多“第一”的头衔: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得主、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中国首位运动员出身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首位女性速滑理事。
从世界冠军到国际组织官员,再到滑冰学校創立者,杨扬一路走来,达成了许多其他世界冠军也无法触及的高度。
在采访中,杨扬向南风窗频繁提到了一个词:相信。
无论是化身冰场上飞扬的“冰雪女王”,还是退役后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或是国际舞台上的官员,杨扬都怀揣着对自我认定之事物的信念感、对体育力量的信念感。
这份信念感,成为了杨扬驾驭人生航船的内驱力,向着确定的方向前进,任凭风吹浪打,都会有所突破。
这就是成长。
冰面生长的孩子
1975年,杨扬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母亲给她起了一个“冰心”的小名,意思是冰一样沉静的心肝。当时杨扬的母亲未曾想过,“小冰心”长大后,成了国家队的“冰雪女王”。
8岁时,杨扬被选入体校。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冰面时的害怕,整个人重心不稳,但她的踝关节依然找到了支撑力,立了起来。
当时的教练说了一句话:“这孩子脚脖子真硬。”这被杨扬当作了一种肯定:“我觉得被鼓励了,觉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了,就有一种信念,我要练下去。”
但当时杨扬个子矮、体能比较弱,身体天赋不如队友强。想要取得好成绩,只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体校训练的日子是被汗水浸湿的,但“如果怕苦怕累,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淘汰的”。12岁时,杨扬在日记《怎样对待苦与累》中写道。先苦后甜,是冰上运动教会了杨扬的一个道理。
在往后的运动员生涯中,围绕冰场发生的一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着杨扬。“我自己是在冰面上成长的,”杨扬对南风窗记者说,“冰上运动不仅给我带来了成绩和荣誉,更塑造了我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种“塑造”最关键的时刻,在那个被聚光灯与摄像机包围的赛场上,在那条不到最后一刻都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短道速滑赛道上。体育竞技所生成的,不仅有成功与失败,还有对自我与团队的信任、突破自我的蜕变。
杨扬20年前在盐湖城冬奥会上的夺冠,到如今依然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在那场为中国带来第一块冬奥金牌的比赛上,杨扬战胜的,不仅是对手,还有自我。这场胜利带来的,不仅是集体历史性的突破,还属于杨扬个人成长的里程碑。
2002年2月13日,盐湖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现场。杨扬的起跑位置在占据优势的最内道。她站在起跑线前,用口大力地深呼吸,试图调整自己赛前的紧张状态,这似乎也是想将一些压力与包袱抛开。
当时的她难以处理四年磨一剑的奥运会以及“冲击冬奥首金”的压力:“奥运会的压力不一样,(我)整个人因为半决赛没有发挥好,自信心崩塌,所以到了决赛完全不会滑。”杨扬说。
前一天,杨扬结束了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的决赛。这是她的强项。然而,在这场比赛中,她最后只获得了第四名,错失了冲击“中国冬奥首金”的第一次机会。
失误,源于压力。纵使杨扬自1997年开始,就包揽了世锦赛1000米、全能六连冠,在1500米项目上更是四夺世界第一。但当时的她难以处理四年磨一剑的奥运会以及“冲击冬奥首金”的压力:“奥运会的压力不一样,(我)整个人因为半决赛没有发挥好,自信心崩塌,所以到了决赛完全不会滑。”杨扬说。
所幸,当她沉溺于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的情绪时,团队信任的力量,将她从挫败的深渊中拉了一把。
在500米决赛前夜,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跟国家队的4名女将谈话:“昨天没比好,要说责任,第一在团长。”袁伟民说:“要说精神,你们昨天没比出来,但这并不等于没实力了。实力还在,技术、体能还在,你还是你,主要是要把心中的‘鬼赶走,或者说把心中乱蹦乱跳的‘小兔子赶走。”
谈话过程中,袁伟民让3名队友评价杨扬的表现。当看到队友将失利归咎于她们自己时,那一刻,杨扬感受到了团队对自己的信任。
那种来自团队的信任,让杨扬在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多力量的加码,让她能去更加勇敢地克服心理的障碍。
这种外在的信任,打开了杨扬身上勇气的阀口。但一颗鸡蛋要成为生命,最重要的,是有从内向外挣破束缚的力量。
在备战时期的日记中,杨扬写道:无论怎样,只要我面对它,承担它,我就要拼,我不会临阵退缩的。我要迎刃而上,像有人说的输不能输在精神上。尽力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历史的答卷,在赛场——发令枪一响,杨扬从起跑线上冲了出去,从直道启动阶段起,杨扬就牢牢地扎在了第一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