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舍早期的讽刺幽默小说谈现代文学的内涵

2022-03-11高栋彦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老舍喜剧

高栋彦

老舍作为我国的幽默小说家,用文字描绘了老北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通过小说可以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打破了鲁迅、张天翼等人长期秉承的严肃现代文学之风,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流,对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现代戏剧文学和讽刺艺术提供了参考借鉴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老舍文学艺术的特点,以及老舍早期讽刺幽默小说艺术对现代文学的意义。

现代文学是20世纪初国内文学创作者受西方文学影响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现代文学作品不仅用现代语言表达民主思想,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创新,使得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具有现代化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散文诗等新的文学体裁,与世界文学一脉相承。从老舍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开始,逐渐展现他的幽默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色彩,他擅长用最俏皮的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反映出来,被誉为“幽默小说家”。经典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的源头,通过重读经典,可以重新挖掘经典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重写现代文学。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早期的讽刺幽默小说,探讨老舍对中国现代讽刺幽默文学的价值和当代文学的作用。

一、老舍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是1949年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月牙集》等。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创作题材来源于普通群众

老舍擅长描绘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作品题材大多数来源于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将自然景色、社会面貌、风土人情等融合,给文艺作品增添了生活气息。他关心国家命运,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作品,用手中的笔描写了普通群众生活的场景,展现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冲突、城乡文明的冲突。他以传统伦理道德作为思想基础,把人道主义善恶作为作品的出发点,将现实与历史,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浓缩到一起,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完整的世界。他的短篇小说《抱孙》描写了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王老太太,为了得到一个孙子,导致儿媳妇和孙子都死亡的结局。他笔下有祥子、小福子一样在一次次命运的打压下最终丧失斗志的市民,也有老张这样投机取巧的社会混混,以及韩月荣母女这样的暗娼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形象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二)语言幽默风趣、雅俗共赏

老舍作品中人物语言大多是提炼的北京白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他的作品《茶馆》中运用了大量北京口语词汇,让作品的生活气息、地方风土人情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北京风味。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担任讲师,在英国教学期间受到狄更斯等文学家的影响,形成了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他的小说、戏剧等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性语言,他用最俏皮的话将最深的思想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被人称为幽默的小说家。比如他在《相片》中这样描述:“你的房间挂著名画家、书法家的作品或者古玩,雅是雅了,但是随之而来增加了无尽的烦恼,譬如,你要防止贼人入室,必定加上几把门锁,增加铁栏栅。就算防备做好了,但是内心还是不安,一有风吹草动就无法安心入睡,整夜担惊受怕。但是相片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因为贼人不会偷你的照片回去日日在家供奉。”这段话读完让人忍俊不禁,感叹作者的智慧,佩服他擅长将平常生活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三)融合文化审视与社会批判思想

老舍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小说文体,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还有写实小说、抒情小说、讽刺小说、童话故事、传记等。这些作品几乎都不从政治视角去审视社会,而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和思想去进行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他不仅批判了小市民胆小懦弱、自我封闭、眼光狭窄、得过且过等方面的缺点,同时也善于从普通小市民身上发现他们善良、坚韧不拔,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老舍的创作受国内环境影响,开始从历史文化角度去阐述普通市民存在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活动,主要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视角进行社会批判。20世纪30年代,老舍在创作时,不仅剖析传统历史文化对市民心理的影响,而且将文化审美延伸到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对市民心理活动的影响,让作品蕴含的社会批判思想更加深刻。20世纪40年代,老舍在国外教书的经历让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外优秀文学著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创作手法逐渐成熟。与此同时,老舍创作文化审视的角度更加宽广,老舍从过去的普通市民生活,轉向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等方面进行思考。这时期创作的《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从特定时代出发,通过几个家庭面对社会现状的态度,通过不同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进行理性的批判。认为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其根本在于社会民众的态度,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先进。

(四)京味十足

1919年,文艺界放弃了过去的文言文,采用简洁的白话文。老舍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简洁易懂、充满北京风味儿。老舍的京味儿体现了他的民族色彩和心理活动,也融合了古典东方文化底蕴,他奠定了京味文学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的创作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并将北京方言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让文学作品增添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老舍习惯性地运用大量北京通俗、简洁的方言以及俚语,如“拉晚儿”“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儿化语言“没错儿”“一个子儿”“兜儿”都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这些语言从侧面反映了老舍对自己生活环境和地方语言的了解。老舍的创作使用北京方言和俚语写出干净利索、通俗但不粗俗的文字,让人感受到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从老舍早期的讽刺幽默小说谈现代文学的内涵

(一)讽刺幽默带有悲情色彩

老舍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等小说充满讽刺、幽默色彩,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读者的追捧。以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为例,这是老舍艺术风格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主人公老张是北京城无恶不作的混混,他追求金钱至上,为了钱去经商,为了钱去当兵,为了钱办学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利用各种卑劣的方式拆散李应、王德两对恋人。在介绍老张的时候,老舍是这样描写的:他一生洗过三次澡,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结婚的时候,花了两个铜板,还记着账,第三次还没有实现;老张从事三种职业,有不同的信仰,在生活中,他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不同的信仰,体现了他这种社会底层混混的投机取巧和滑头。作者用轻快的文笔讽刺了老张市侩的人生哲学,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其中还穿插了两个年轻人恋爱的故事,将其写成了一部讽刺小说,给人以清新之感,改变了过去鲁迅先生严肃的文学风格。老舍早期讽刺幽默小说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非常突出,它不仅体现小说创作技巧和形式,而且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他用狂人自述的方式,阐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他的文笔犀利,具有独特的讽刺幽默艺术。但是,鲁迅先生的讽刺幽默是中国传统幽默讽刺小说常用的讽刺幽默艺术,传统讽刺幽默艺术侧重讽刺、轻幽默,作品中的幽默往往是为了讽刺服务,语言冷峭,缺乏喜剧元素。他的作品过于写实,爱憎分明,很容易从作品人物映射到现实生活。老舍的讽刺幽默小说,打破了当时传统讽刺幽默艺术形式,为讽刺幽默小说注入了戏剧元素,为读者带来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是鲁迅先生之后又一大讽刺幽默作家。直到20世纪中期,钱钟书出现,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幽默艺术“三足鼎立”的局面。鲁迅先生擅长将讽刺幽默蕴含在文章的场景中,构成情景幽默;老舍擅长描写人物幽默,构成人物式的幽默;钱钟书擅长语言和修辞方面的幽默,构成了言语方面的幽默。

(二)独有的幽默艺术形式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难免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家的审美取向受到时代的影响。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英国担任讲师,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他的作品没有受当时主流文学风格的影响,在写作的时候,追求俏皮、有趣、滑稽的表达方式,受到当时主流文坛的批评,认为表达形式违背传统,这与中国长期的文學创作方式有关。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鲜少见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而英国的诙谐幽默文字在表达时,追求闲适、超然的意境,无法完全将其照搬到中文中,如果生搬硬套,一直习惯中文表达方式的读者一时间无法接受。老舍小说作品传达的幽默、俏皮的行文方式与中国当时主流讽刺幽默小说严肃的风格不同,一时间令很多人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严肃的环境下,居然还用这种幽默调侃的方式写作,当时整个主流文坛对老舍小说持否定态度。但是,老舍用幽默的方式将民国时代的故事、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小混混的嗜钱如命,以及底层人物的无奈与艰辛深刻地表达了出来。他的幽默带着淡淡的悲情色彩,让人在啼笑皆非的幽默中唤起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同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通过文字表达现代城市文明对人的冲击,让很多人形成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观点。例如《老张的哲学》,主人公老张,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钱,为了钱不择手段。

(三)构建一种外在的喜剧精神

中国文学作品的喜剧精神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作者通过严肃的写实方式、合理的夸张形式、犀利的讽刺艺术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人精神上的毒害表达出来,寓哭于笑。鲁迅先生用现实表达方式,将封建思想对人思想的压迫和禁锢体现出来,他们的喜剧核心从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方面体现。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以读书人自称,虽然穷,但是一定要穿长衫,表达读书人的身份。作者只是发现社会现象并揭露,这种喜剧基于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真实场景,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形式。老舍打破了传统喜剧的表现手法,从喜剧的角度去观察人物或者描写人物场景,让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经过比喻、类比、夸张、大词小用等喜剧化处理后,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喜剧艺术。这种外在的戏剧性,让读者更加能感同身受,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由此构建了一种外在喜剧精神,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激活小说语言张力和表现力

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年代越久远,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就越强。老舍早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默、活泼、轻松虽然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批评,但确实是现代作者所需要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也是现代文学所缺少的文学要素,对现代文学具有借鉴意义。老舍早期的文学作品人物性格夸张,人物形象充满戏剧性,甚至体现漫画式的荒诞、风趣。比如《二马》中的老马,老舍描写老马的年纪至多不会超过五十岁,但是他总是一副颓废的样子,好像人到五十岁就应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一天吃了睡,睡了吃。他的身量比儿子还矮小,脸比马威富态得多,重重的眉毛、圆圆的脸。他既不近视,也不远视,戴着大眼镜只是让人觉得脸大有威。老舍早期作品中这种俏皮的语言、极度的夸张方式,往往让人读后觉得很有画面感和喜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正是现代小说所缺乏的。

老舍早期的讽刺幽默小说,不符合当时主流文坛的发展方向,加之早期作品并不成熟,让很多文坛大家对老舍的作品多有指责,认为他是为了幽默而故意幽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我们重读老舍早期讽刺幽默小说,依然被老舍的幽默表现手法所折服。因此,必须重新评估老舍早期讽刺幽默小说作品的文学内涵,以及对今天幽默艺术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3437500338238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老舍喜剧
高考体检大型喜剧现场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老舍的求婚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