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之术
2022-03-11瑶瑶
瑶瑶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国学讲堂。今天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叫作“寿安之术”,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闻古扁鹊之治甚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注释
1.甚病:严重的疾病。
2.拂:违背,违反。
3.小逆:中医名词,出自《伤寒论》。在治疗上犯了较小的差错。这里借指忠言逆耳,可能会让人心生不悦。
4.尽巧:充分施展精巧的医术。
5.寿安:长寿安泰。
6.垂:降临。
7.久立:长期存在。
本文節选自《韩非子·安危》,论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道理。原文大意如下:
听说古时候的名医扁鹊在治疗较为严重的疾病时,会用刀刮治病人的骨头;圣人为了拯救陷入危难之中的国家,会冒死向君王进谏,说些不好听的忠言。以刀刺骨,所以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痛苦,但能换来长久的健康;忠言逆耳,所以君王心里不悦,但国家能因此长治久安。
因此,病重之人能否好转,就在于能否忍受痛苦接受治疗;勇敢坚毅的君王,为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不怕听取刺耳的忠言。病人愿意忍受一时的痛苦,才能让扁鹊这样的名医充分施展精巧的医术;君王不怕刺耳忠言,才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才是使病人健康长寿,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啊!
反之,人生病了却不愿忍一时之痛,扁鹊也无法施展医术救人;国家危难时刻君王还不愿听取忠言,圣人的意见和主张也无用武之地。像这样的话,国家的长远利益将不复存在,个人的功业声名也会荡然无存。
小到治病救人,大到治国理政,我们只有克服自己的虚荣与傲慢,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及时转危为安。
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能够虚心听取意见而成功的人有很多。相反,也有不少人只听得进好话,对别人的劝诫不屑一顾,对自己的错误浑然不觉,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小故事:
魏征与太宗
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两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自己制定的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男丁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成年男丁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还奖赏了魏征。
郭君与车夫
从前,郭国的国君战败逃亡,只有一个车夫还忠心耿耿地跟着他。郭君坐在车子里,觉得口渴,车夫就送上清酒;觉得肚子饿,车夫就拿来干粮,好像早有准备一样。
郭君很奇怪,便问他:“咱们现在在逃亡,你这些东西是哪儿来的?”
车夫回答:“是我早就准备好的。”
郭君继续问:“你为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
车夫回答:“为了给您在出逃路上充饥解渴。”
郭君更奇怪了,问他:“你知道我要逃亡?”
车夫回答:“是的。”
郭君有点生气了,责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早提醒我呢?”
车夫叹了口气,回答说:“因为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不喜欢听别人说真话。如果我之前跟您说国家要败亡,您会出逃,只怕早就人头落地了。”
郭君听了十分生气,又问:“我落到这个地步,到底是什么原因?”
车夫见他生气,忙回答:“您会流落出逃,是因为您太有德了。”
郭君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下来,问:“我既然有德,怎么还会逃亡呢?”
车夫说:“那当然是因为天下都是无德之人,容不下您这样的有德之人。”
郭君十分高兴,都忘记了逃难的痛苦,趴在车前的横木上,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车夫趁他睡着,留下水和干粮,离开了。不久,郭君就死在田野里,被野兽吃掉了。
郭君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都听不进忠心耿耿的车夫哪怕一句劝告,仍旧改不了爱听阿谀奉承的话的毛病。终于连车夫都对他失望透顶,抛弃了他。郭君的失败是必然的。
32745019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