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培养体系

2022-03-11郝振萍郭延乐宰学明赵伟崔群香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农人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

郝振萍 郭延乐 宰学明 赵伟 崔群香

摘要: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发展趋势,通过对“新农科”内涵及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解析,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 “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分别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4模块分层次结合农科教推进双创教育,并从“专创结合”人才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平台搭建、实践经费渠道拓宽和双创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关文章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04-0226-06

收稿日期:2021-04-12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B-/2020/01/07);金陵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20SZZY014、2020SZZY015);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KCSZ2019-16)。

作者简介:郝振萍(1981—),女,河南卫辉人,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植物逆境生理研究。E-mail:yyxhao@jit.edu.cn。

通信作者:宰学明,博士,教授,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zxm1@jit.edu.cn。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1]。深化高等院校农科教育改革,加快新时代“新农科”建设,培养双创型高素质农科人才,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涉农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农科类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功效,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2]。因此,立足新农科建设,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型“新农人”培养体系,既是扎实推进农科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工作的必然要求,又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

1 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以教务处或学工处等职能部门为主,在学生培养中大多局限于通识课程的理论教学,而缺乏沉浸式双创实践教学环节,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推进。据《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工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对创新创业关注度最高,分列前3位,而農学类排名最后1位[3]。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未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限制了农业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涉农专业教师一般具有特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平时除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致于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4];另外大部分专任教师直接从高校课桌走向高校讲台,自身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经验和实践技能较为欠缺,因此难以高质量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更难高效地去进行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1.3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由于社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存在着生源质量不高、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在涉农领域就业人数较少等问题[5],导致多数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和创业。因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如何激励和培育学生树立 “学农、爱农、为农”的信念和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科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2.1 双创型“新农人”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人才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关键要素,地方高校涉农专业“新农人”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三农”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落地“新农科”建设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献身农业农村事业的高素质“新农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打造一支知农、爱农、为农的乡村振兴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6]。

2.2 双创型“新农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当前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7-8]。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的关键时期,应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启发双创型“新农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并在专业教育中有序推进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教育,实现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按照“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对“新农科”内涵的深入剖析和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解析,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1),破解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课堂、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提高“新农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农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1 突出实践教学,构建模块训练为主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聚焦地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结构与重构,通过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4个模块训练达成相应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突出实践教学项目的项目化、产品化和实战化。

3.1.1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在专业基础试验课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试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索性试验,并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依托校内专业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夯实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培养适应农业未来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农科复合人才。

3.1.2 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 依托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分解,依托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以地方农业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践内容,以农业生产全过程为导向设置典型实践项目,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训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创新思维,经过真实/虚拟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基地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解决当前农科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

3.1.3 产业综合实践训练模块 依托校内外专业综合性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通过暑期顶岗实训、创业感知实习、创业项目竞赛等实战训练,依托专业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增强涉农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塑造学生的创业人格,进行递进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图3)。

3.1.3.1 激发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 出台校、院等级别的学分奖励管理办法,倡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组团队、自选项目和自创企业,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一方面开设与创业有关的《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挖掘利用农科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结合农业创新成果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应用现状、农业用地的产权改革总体思路以及农业发展前景,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中,引导学生走出对农业的认识误区,重点规范学生的创业理念。

3.1.3.2 暑期“顶岗实习”增强创业竞争力 针对合作企业或专业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的岗位需求情况,主要利用暑期选派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1~2个月的顶岗实習,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与管理等环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与农业企业员工一起工作,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经过2~3轮的暑期顶岗实习和三下乡实践,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联系,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业的竞争力。

3.1.3.3 “实战演习”提升创业能力 聘请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省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家和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艰苦创业的优秀校友为“创业导师”,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面对面”等系列活动,邀请创业导师分享创业经验,使学生感受创业艰辛、汲取创业失败教训。以专业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创业孵化场所,积极组织中、高年级大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地市等各级别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让学生在“实战演习”中锻炼创业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3.1.4 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模块 依托各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学科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实践创新教学,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中,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探索性试验和SRT项目,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参与“三农”服务等科研实训强化“新农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3.1.4.1 数字科研引入创新教学 高校作为培养双创型“新农人”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应基于现代化的数字软件及硬件设施,改革优化创新教学,将数字科研引入创新教学,高质量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新教学活动,构建新的科研及教学交叉培养体系,提高“新农人”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

3.1.4.2 科研方法和思路引入实践教学 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科研方法和思路引入到实践创新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团队”结合主讲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课题研究成果和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对接,解构与重构《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成果评价方式,把育种成果转化为试验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团队教师的实践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使课程的地方化和产业化特色鲜明,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3.1.4.3 科研项目引入毕业论文 充分利用教师科研资源,鼓励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中将科研项目特别是服务“三农”项目融入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三农”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9]。

3.1.4.4 科研平台孵化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 将“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重要作用,建立本科生创业导师与学生项目团队“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帮扶合作机制[10],鼓励导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研究性SRT项目,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实现全方位覆盖,使学生熟悉科研创新过程、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创新或返乡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紧扣“三农”主题,践行课程思政,建立农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

分析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战略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挖掘典型思政案例,融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和正确“三观”,践行思政育人(图4)。

3.2.1 农教结合 立足地方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融入最新专业理论与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因素,促进新课程开发与教材更新,并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校地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一方面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新农人”创造更广阔的校外教学平台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11]。

3.2.2 科教结合 将科研方法、思路和平台引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形成学生从试验到实习、从课堂到田间、从校内到校外的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并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完成各级双创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3.2.3 农科结合 专业师生以“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等为抓手落地农科结合,形成“农民下菜单、县级农业局传菜单、专业讲师团接菜单、政府买菜单”的有效服务途径,对接地方服务县(市、区),在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成果应用、品牌效应宣传及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 “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4.1 融入OBE理念,探索“专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思路,融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专业理论与技术,重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把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等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2],修订体现“专创结合”理念的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OBE教学大纲。通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目标导向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并实施全程指导,实现新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4.2 转变观念,重视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双创型“新农人”的关键,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双创能力和水平,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应聘请涉农领域“创业大咖”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等资深专家给团队教师开设“创业课堂”,打破专业教师只教专业知识的常规;另一方面以“农民下菜单、县级农业局传菜单、专业讲师团接菜单、政府买菜单”的4单服务途径,完成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成果应用及品牌效应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质的提升;此外,派骨干教师到乡镇企业(重点选择涉农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在为企业“把脉”进行排忧解难的同时学习并汲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经验,并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4.3 与知名农企合作,加强双创平台建设

以专业综合实训、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暑期顶岗实习、科技副总等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和知名农企各自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院校共同建设承载校外教学实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横向课题)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双创实践平台,既能促进农企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转型升级,又能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开拓企业得效益、学校得人才的校企双赢合作新局面。

4.4 拓宽渠道,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经费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宽渠道以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经费,一是提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的比例;二是广泛吸纳教师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缓解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三是探讨与校友、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4.5 大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评价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宗旨在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反馈。由于创新创业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单纯以学生创新创业数量为评判标准的传统评价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大胆改革新农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短时与长效评价相结合原则,注重创新创业过程考核和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建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元化、持续化和一体化的评价体系[13]。

因此,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等院校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探索与实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产业综合实践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四模块和“农科教”三结合的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平台搭建、实践经费保障和评价方法优化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缓解涉农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兴录.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考[J]. 农学学报,2019,9(12):92-95.

[2]聂小军,高 英,史 雪. 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88-90.

[3]金 伟,丁梦溪.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优势学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1):112-114.

[4]贾文龙,程 刚,齐 亮,等.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59-463.

[5]吉 辉. 高等农林院校农科类学生专业发展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3-5.

[6]呂 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7]杨肖丽,耿 黎,陈 珂.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9(5):17-22.

[8]赵 亮.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 江苏高教,2020(6):83-88.

[9]赵 炜,魏贤勇,宗志敏,等. “本科毕业论文团队-科研团队”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96-198.

[10]邓洪波,刘 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J]. 教育文化论坛,2019,11(1):58-61,137.

[11]张晓燕.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5):18-21.

[12]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 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13]文志杰.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4):48-51.

3578500338270

猜你喜欢

新农人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