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地方资源背景对主题化教学的探究

2022-03-11闫萍童文骏

化学教与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湖湖水化学

闫萍 童文骏

摘要:地方资源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情境,而主题化教学可以实现地方资源与课堂进行有效地联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地方资源背景下,以“太湖水”为主题,延伸太湖水资源、太湖水净化和太湖水保护三条支线,利用巧妙设疑和学习迁移教学手段开展化学教学。

关键词:地方资源;情境;主题化教学;学科素养;太湖水;学习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2-0017-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2.00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2]。因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念和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其终身发展,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将化学知识有机地嵌合在生活中[3]。拉里·约翰内森教授曾说,在教学中最强有力的工具是教师在生活和知识之间寻找相关性、激发学生兴趣点的能力[4]。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教师在生活和教材内容间搭建合理关联性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0世纪末,在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背景下[5],主题化教学的优势逐渐显现。主题化教学通常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创设,教师为学生创立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于实际应用中[6]。主题化教育的特点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与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谋而合。主题是一堂课的核心,是架构课堂设计的关键点,选择合适的主题是教师上一堂好课、学生学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主题不仅对整堂课的内容具有组织作用,还可以促使学生以多元的视角理解知识。立足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创设教学主题,丰富教学情境。无锡市滨湖中学位于无锡市滨湖街道南横街,位于享有“三万六千顷,浩荡三州界”美誉的太湖的北岸,其所在半岛深入太湖达5公里以上。太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上的优势给人们带来国家湿地公园舒适的体验感,还孕育了丰富的美味食材,然而夏天的蓝藻水华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因此笔者在地方资源的背景下,以太湖水为教学主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太湖水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

一、设计思路

1.主题价值分析

太湖,又名五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流域形成的较为完整的湖泊河网系统不仅能吞、吐、蓄、排,还兼顾着灌溉、通航和养殖等作用。以“太湖水”为教学主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身边的太湖水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太湖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保护太湖水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该主题的选择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2.课题内容重组

教学主题确认后,笔者并未局限于教材中某一课题的学习内容,而是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将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从“太湖水”出发,延伸到太湖水资源、太湖水净化、太湖水保护三个教学方向,并且将每个方向的教學内容进行整合串联,构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网络(如图1所示)。

3.教学框架设计

如图2所示。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识太湖水的用途

【导入】以“太湖三白”是什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主题“太湖水”。

【PPT】展示“太湖三白”的图片(图3)。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太湖三白”中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通过太湖中丰富的水产品进行过渡,教师提问:太湖对于人们有什么用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物质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小组讨论太湖水的用途可以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活动】请学生代表对太湖水的用途进行小结。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太湖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PPT】展示太湖水的主要用途,以及提供太湖水中富含元素的表格。

环节二:思太湖水的净化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太湖水(图4),设疑:这杯太湖水是我们直接引用的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表示这瓶太湖水有泥土和水草等,呈现浑浊,不是饮用水。

【教师活动】设疑:怎么将这瓶水转化成饮用水?引导学生发生学习迁移,引入“过滤”的概念。

【PPT】展示太湖水,进而展示《跟着贝尔去冒险》记录片中一片段:贝尔将浑浊的水经过衣布得到澄清的水(图5)。

设计意图:有效的设疑会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生活情境中“筛杂质”的原理进行合理的学习迁移,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过滤的原理。

【教师活动】介绍过滤的作用:去除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即实现固液分离);演示过滤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提问学生: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过滤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玻璃棒的引流作用,以及对太湖水进行过滤操作。

【PPT】展示过滤的装置图(图6),标注实验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合理的学习迁移便于学生透彻以及深刻地理解知识,在理解原理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性。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闻太湖水的味道,设疑:如何去除湖水的味道?提示学生思考生活中什么物质可以去除味道?引领学生认识活性炭,并从结构决定性质的层面上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解读。

【PPT】展示冰箱除味剂标签、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和吸附过程(图7)。

【教师活动】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详细解释,并且介绍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气味等可溶性杂质,因此常用于吸附剂。组织学生进行活性炭过滤后的湖水的吸附实验。

设计意图:从结构入手,可以帮学生从本质上透彻理解活性炭的吸附性。

【教师活动】紧接着说明吸附后得到的水中还存在微生物,需要进行消毒,介绍常见的自来水消毒剂。提问:消毒后的水是否是纯水?里面又含有什么?通过演示测量饮用纯净水、已处理湖水电导率的实验并对比数据,导入软水与硬水的概念。

【PPT】以材料形式展示资料:液体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强[7]。实时展示测量经过过滤、吸附、消毒后的湖水和纯水电导率的数据图(图8)。

设计意图:通过电导率实验实验,化肉眼不可见的“无形”物质于“有形”[8],即数据。让学生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数量关系上理解软、硬水。

【教师活动】对软、硬水的知识进行展开学习:(1)常见的软水、硬水的介绍(2)指导学生通过肥皂水区分软水与硬水(3)联系生活中烧水产生水垢的情境,分别从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两个角度介绍硬水软化的方法,可较为详细地带领学生认识蒸馏的装置图,并联系实际生活请学生讨论硬水的危害。最后请学生对软、硬水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活动】进行软水与硬水区分的实验,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

【PPT】实时展示学生实验的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的理解软水和硬水的不同点和转化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

环节三:论太湖水的保护

【教师活动】基于对学生阅读材料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此环节采用学生任务阅读材料并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首先,指定材料为上册书第四单元课题一内容,明确阅读时需思考问题为:(1)简单介绍水资源分布情况。(2)导致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3)从工业、农业和生活角度谈保护水资源的方法。阅读和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讨论,总结、回答问题。

【PPT】采用饼状图(图9)方式展示淡水资源情况,随后播放一首朗朗上口的《保护水资源》歌曲,归纳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設计意图:任务阅读与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阅读和讨论中掌握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整堂课都是围绕着地方背景下特有的“太湖水”进行展开的,并以主题为原点,衍射出水是一种资源,自然水需要净化,水资源需要爱护三条线路。由于本次主题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更多地去指导学生在生活与知识之间构建联系,辅导学生选取熟悉的情境进行学习迁移,如过滤的原理、活性炭的吸附性和硬水软化等。主题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化学中看似古板的知识生命化和生活化,还可以打开学生的科学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当然,在开展主题化教学时,教学主题的选择需要立足于教材,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也需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而教学手段的选用更要符合主题化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把主题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大化,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振勤.“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心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5):15-17.

[2]王钦忠.《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化与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26-29.

[3]马英,吴晓红,康泽伟.以枸杞中枸杞红素为背景的主题式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8(11):70-73.

[4]E.E. Kuinileti Lauina Viliamu. O le Fe’e Avevalu:The The? 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J]. Pacific-Asian Education Journal,2019,31:101-114.

[5]张莹.人文和科学素养对创造力的支撑[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1):29 .

[6]张婷,徐惠.基于真实生活的化学主题式情境教学——以“高一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复习”为例[J].化学教学,2021(1):66-71.

[7]何强,苏梦瑶,孙彦璞.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关系的教学讨论[J].化学教育,2018,39(18):69-71.

[8]马宏佳.化学数字化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3745501908208

猜你喜欢

太湖湖水化学
太湖茭白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湖边
涟漪湖水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