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创新

2022-03-11杜君

传媒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旋律

杜君

摘要:当前,以扶贫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进入深耕阶段。新时代的扶贫题材作品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人物类型的阐述功能、延续民族特色的叙事风格、尝试多元跨界的类型实践。这些扶贫作品紧随时代脉搏和文艺潮流,展现出创作新动向,表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色,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扶贫题材 影视创新 主旋律

在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多年来,在实践和政策指引下,以扶贫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动人的脱贫故事,其中不少作品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如《山海情》、《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一个都不能少》等。这些影视作品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有力地配合了政策宣传,以独特的影视语言呈现出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映射出时代精神和社会趋向。在积极的实践中,我国文艺工作者创新了扶贫题材的表达形式和美学风格,探索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新面貌。

近年来涌现的扶贫题材影视作品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具有良好的意识形态宣传效果。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创作者积极展开实践,力求打造出新时代特色的主流电影。新时代扶贫类作品的创作实践表现出以下特征。

1.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扶贫类影视创作扎根现实,从真实故事中取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述扶贫故事,关注移民搬迁、大学生创业、产业升级等社会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經过几年时间,十八洞村修路、修护栏、发展旅游业,全村脱贫265人,整个村落焕然一新,并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电影《十八洞村》就是以这一真实的脱贫攻坚历程为原型,展现了中国当代农村的新变化。

2.注重人物典型的描摹塑造。近年来的扶贫类作品,普遍从人物事迹展开,借助亲身亲历、脚踏实地开展扶贫工作的角色,去建立与观众之间的亲缘性。其中,比较常见的人物类型有基层干部、科技专家、大学生村官、企业家、退伍军人等,代表作有《李保国》、《山里娃》、《老兵与小兵》等。扶贫影视作品从个体经历着手,树立模范人物,构建英雄叙事,用接地气的个人事迹阐述深层次的情感价值。

3.延续民族特色的叙事风格。扶贫题材映射的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主流意识以及重要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性。扶贫题材本质上也属于农村题材的分支,农村作品在我国文艺作品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此,扶贫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风格上体现出较强的民族特色,彰显出富有中国韵味的影像美学以及哲学,代表作有《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花繁叶茂》等。

4.尝试多元跨界的类型实践。近年来的扶贫类影视作品表现出多元类型融合的实践倾向。比如,电影《一点就到家》以三个青春男孩回乡创业为主线,讲述了靠卖茶叶、送快递帮助村民脱贫的故事,本质上属于青春励志类型,在扶贫题材作品中较为少见。电视剧《山海情》则借鉴了职业剧的特色,描绘出移民拓荒这一事业下,不同环节上的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专业性、归属感和磨合历程。此外,还有纪录片类型的作品,如《扶贫周记》、《承诺》等。可见,扶贫题材的类型近年来有较大的延展和开拓。

当前,扶贫题材进入深耕阶段,从角色、美学、商业和意识形态多重维度不断丰富创作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单一人物的立体化锻造,群像人物的冲突化设置。目前,扶贫影视作品普遍摆脱了主旋律题材一贯具有的“宏大叙事”。扶贫故事往往从“小人物”切入,增强人物的投射力,用立体、多面的手法锻造角色,用不同类型之间的“冲突”丰富故事结构的情感肌理,塑造了新时代不一样的主旋律题材主人公。例如,扶贫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村民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故事。移民们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从无到有建设这片新家园,解决用水、用电、灌溉技术等许多现实问题,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挑战,如老一辈与新一辈、福建支援干部与当地人等问题。因为议题丰富而多元,该故事具有一定的叙事难度,为此创作者通过立体真实的人物设置,很好地诠释了该故事:一方面,是主人公个体身上的挣扎、矛盾与成长。剧中的“男一号”马得福是一名青年村干部,并非“完人”,也会面对走投无路的时刻。他会向着美好富裕的“未来”勤勤恳恳工作,但也会怀疑“未来什么时候来”。可以说,这个角色的身上同时刻写了迷茫、理想和坚韧,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成长、丰满。另一方面,是整部剧构建出的一种立体化“群像”。故事引入了许多的利益主体,如吃不了苦的“逃兵”、福建对口支援的技术干部、一心想要离家闯荡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立场,带着自身的“短视”和“偏见”。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验和视角才丰富了人物关系,构建出角色之间的张力。通过每一场戏的博弈、对峙、协调,共同构建了一张错综复杂又真实无比的迁徙故事。

2.乡土空间的艺术化再塑,影像基调的美学性融合。主流商业电影往往以精美发达的“城市”作为叙事舞台,“农村”的形象日渐走向边缘化,而且往往与“落后”、“土气”等印象相联系。近年来,扶贫作品实践了一种以农村为舞台的影像美学,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部分扶贫题材作品有意识地打造一种具有艺术象征意义的农村文化环境。如电影《一点就到家》中被帮扶的贫困乡村是外卖小哥彭秀兵心中思念牵挂的“故乡”,是创业老板魏晋北心中抚慰心灵的“远方”,是咖啡种植者李绍群心中“归隐安然”的自然之境。在这里,乡村的意象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存在。可见,影片中创作者对农村空间进行了艺术化重塑,不断去调和“农村”与“美”之间的断裂感甚至对立感,削弱了农村被“帮扶”的弱势地位,也减少了农村题材电影惯有的艰难困苦气息,提高了扶贫电影和当代都市观众的共情可能。

二是从影像制作的技术层面而言,如摄影、剪辑、音乐等,扶贫题材也越发注重创新。《一点就到家》作为一部扶贫电影,融入了荒诞派、现实派等不同的风格元素,还巧妙结合了MV式的拍摄手法,风格多元灵动,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审美。片中导演还充分运用剪辑节奏,将不同的影像风格糅合起来:同一场景下,给不同的角色搭配反差鲜明的快慢镜头和背景音乐,用影像语言建立出对比感和诙谐感,创造出一种清新独特的观影体验。

3.精神内涵的深层性挖掘,意识形态的多维度传递。以扶贫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承担着宣传教育和社会公益的属性。不少人提到关于扶贫的电影、电视剧,会与说教、乏味、古板等印象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刻板印象是因为传统主旋律作品对精神内涵的剖析浮于皮表,呈现视角较为单一。而近年来,扶贫作品在对主题意旨的挖掘由表及里,围绕“扶贫”的内涵诠释走向多维度、多层次和深刻性,为观众带来了强有力的精神激励。

一是對“扶贫”的深刻解读。《十八洞村》没有采取传统主旋律作品的英雄叙事,而是聚焦被帮扶的贫困户本身,描绘了他们对于脱贫的愿景、切身的努力,传达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扶贫的过程,也是村民自我觉醒的心灵历程。可以说,《十八洞村》不仅是一个讲述“宏大叙事”的扶贫作品,还是一个传达了“个体声音”的电影。集体愿景与个体自尊建立了牵引的关系,在这部影片中,扶贫不仅仅是一个简约、单向的帮扶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与人性、社会深刻关联的复杂命题。

二是意识形态的多维度传递。扶贫故事以点带面催生出独特的情感力量,彰显出多元化的中国面貌、有厚度的中国历史、有力量的中国精神。《绿水青山带笑颜》将“生态文明”与精准扶贫融合诠释,《鸡毛飞上天》展现了与时代相呼应的创业故事,《脱贫十难》更是聚焦扶贫攻坚战的十大难题,包括教育、意识、产业延续等问题,每一个难题都是扶贫主题的一个切面。这些优质的扶贫作品不断丰富和扩充着主旋律作品体系,在话语表达的实践中做出创新,更好地传达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实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4.市场层面的包容性延展,商业维度的融合性考量。传统的扶贫作品遵循主旋律影视的叙事规则,在商业化层面表现稍弱。自2020年以来,市场上涌现出一批将市场元素考量在内的扶贫作品,从不同维度优化了作品的商业模式,展现出年轻态的创作新面貌,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一是形式考量。《最美的乡村》就采用了比较新颖的“单元剧”形式,把四个村子的故事进行差异化的编排和浓缩,打造出30集轻喜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轻体量、快节奏的观影习惯。二是内容考量。如《一点就到家》将共享单车、电商等时下流行话题融入到剧情中,甚至邀请李佳琦客串为影片中的云南咖啡“带货”。三是主创考量。不少扶贫作品大胆尝试“跨界导演+明星演员”的阵容,如《江山如此多娇》的主演罗晋是自带市场效应的新生代青年演员;《一点就到家》起用了香港导演许宏宇,为影片带来清新的青春气息。四是渠道考量。《我和我的家乡》与抖音进行联动,发起“点亮你的家乡”挑战赛,鼓励用户拍摄自己眼里家乡最美的样子,是电影宣发联动观众情感的创新之举。扶贫影视作品对市场因素的考量有利于实现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市场突围,发挥自身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当下的扶贫类影视作品围绕着特定题材不断进行内容深耕,创新创作手法,塑造鲜活立体的角色网络、构建美学特性的影像空间、传达深刻多面的精神内涵、拓展活跃多元的商业模式,强烈地映射出脱贫攻坚时代的变革,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新时代特色。未来,扶贫类题材要加快创新实践的脚步,成为中国电影和电视剧新的增长点,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何亮.扶贫电影的叙事选择:情感力量的形成与主流市场的实践[J].电影艺术,2020(06).

[2]陈犀禾,赵彬.新时代扶贫题材电影的中国性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01).

【编辑:王秦】

3362500338293

猜你喜欢

主旋律
怎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操性探微
发挥新闻媒体业在弘扬主旋律中的作用初探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新时期地方影响力拓展:紧扪绿色主题整合传播力量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浅析当下中国历史传奇剧的成功之路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报纸编辑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