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域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
2022-03-10鲁李灿安徽省太湖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安徽安庆246400
鲁李灿 (安徽省太湖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安徽 安庆 246400)
0 前言
村庄合理布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村庄布局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已被运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居民点规划、村庄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在机构改革的背景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探索阶段下,探究类似于兼具山区及畈区两种地理空间类型的村庄布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丰富村庄布局优化的技术路线及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安庆市太湖县为例,选取典型山区村庄,基于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Voronoi图变异等方法,通过对村庄布局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类型村庄布局优化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县域行政面积2040km²。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数据,2018年太湖县农用地面积为1827.46km²,占土地面积的89.59%;建设用地面积 119.56km²,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74.41km²,人均167.59m²,高于《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存量改造村庄平原地区人均125m²、山区人均115m²的标准。
1.2 基于变异系数分析的研究方法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是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σ与平均值μ的比值,它可衡量事物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其表达式为:
Voronoi多边形也称 Voronoi图,用来反映空间要素点到周边区域的最邻近范围。Voronoi图中,任意内点到发生点Pi的距离都小于该点到其他发生点Pj的距离,表示为:
其中:Ti为一个 Voronoi多边形,S为所有发生点的集合,d为欧氏距离。当某个点集的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时,Voronoi多边形CV值相对较低;当为集群分布时,集群内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小,而集群间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大,表现为CV值较高。同时,规则的周期性结构也会导致CV值较高。
2 现状分布特征及问题
2.1 现状分布特征
2.1.1 基于GIS核密度分析的斑块密度特征
通过本文通过提取农村居民点面状斑块的质心,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核密度估计工具,
对2019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密度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可视化显示,按相等间隔法依次划分为低密度、中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和高密度共计5个类型区。从整体上看,太湖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总体低密度分散,局部高密度集聚”的特征,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空间分散状态,局部存在集聚现象,密度类型以中等密度为主。从县域整体密度分布看主要集中于县域中部;从乡镇密度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北部百里镇、中部天华镇、东部小池镇。
2.1.2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斑块分布特征
运用 Fragstats4.24.2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分析整个县域农村居民点斑块的规模、形态和集聚状态等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相关景观格局指标,得出主要特征变量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标准差、平均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分离度指数等10项有效指标。
2.1.2.1 太湖县农村居民点规模特征
①太湖县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CA值为7440.76hm2,最大斑块指数LPI仅为0.4235,表明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整体不高。②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MPS仅0.2906hm2,表明太湖县农村居民点面积偏小。③太湖县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为0.7457,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变化程度和空间差异较低。
2.1.2.2 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
①太湖县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指数LSI为246.7528,表明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形状复杂程度较高。②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平均形状指数MSI为1.53,整体介于1~1.55之间且接近最大值,表明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形状较为复杂。③蔓延度指数COHESION为94.9%,整体介于0~96%之间且接近最大值,表明太湖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连续度高、稳定性强。
2.1.2.3 太湖县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
分离度指数SPLIT为3375.7325,介于0~546000之间且处于中间水平,表明农村居民点离散特征显著,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总体上来看,太湖县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小、形态较为复杂、空间相对分散,集聚程度不高。
2.2 现状存在问题
居民点规模较小,空间分布较分散。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县域各乡镇居民点规模较小,其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太湖县大多农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区,近年来出现一些经济条件显著改善的农民,为了抢占优势位置,选择举家搬迁到公路边建设房屋,居民点内单家独院的数量和比例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农民在道路两侧无序建设的行为,导致新旧农村房屋互相交错,整体乡村景观格局有所破坏,并且,居民点的相对分散也导致乡村管理和组织存在一定困难。
居民点“空心化”,土地浪费现象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村庄居民点出现以劳动力减少、土地空弃化为主要特征的“空心化”现象。根据实地调查可知,太湖县域范围内几乎每个居民点都有闲置房屋和土地的现象存在。由于许多原住居民向外迁出,导致村庄闲置、老旧住宅日益增多,甚至还存在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人走屋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居民点面积普遍较小且处于分散状态,呈现农村居民点内部“空心化”、外部散乱的格局。
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村庄内部的各种用地布局混杂、使用粗放,缺乏合理的用地结构和有序的功能分区。首先,太湖县许多农村居民点只为居民提供单一的居住和交往功能,没有满足村民各类文化、体育等需求;其次,农村对外联系设施相对较少,现代化通讯设施缺乏,道路质量较差;再者,农村内部基础设施缺乏,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设施普及率和供给水平不高;最后,农村居民点为居民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村民更深一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
3 影响村庄布局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1 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GIS将影响太湖县人口流动趋势主要指标量化进行可视化,其中区位优势集中区、村庄建设发展高强度区域位于城区及畈区乡镇及北部重点乡镇(弥陀镇);产业发展及设施配套集中与晋熙镇及畈区乡镇;可达性高强度区域位于铁路、国道及省道沿线;资源禀赋集中于环花亭湖区域及沿江湿地;坡度高程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及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出太湖县人口流动趋势分布图,其中趋势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城区周边乡镇,少部分分布在徐桥镇区及弥陀镇区及交通干道沿线。
人口流动趋势影响因素及指标分布表 表1
3.2 作用机制
在前文探究太湖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本节深入探究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的影响因素,运用GIS将各类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可视化,并进行对比和叠加分析。研究发现:自然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在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时作用力更大,其中地形因素(高程、坡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高程和坡度都较大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是比较稀少的;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说明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区域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因此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作用;资源禀赋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图1 太湖县人口流动趋势分布图
4 国土空间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一步优化,合理利用县域土地资源,通过对县域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影响县域村庄布局的影响因素,国土空间背景下通过对全域底线管控、落实发展诉求、研判流动趋势、尊重村民意愿、完善支撑体系等一系列技术路径来促进县域村庄的优化调整。
强化底线管控。通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在三线处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进一步优化,着眼于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底线管控,从全域全局视角完善县域村庄布局。强化底线管控,切实保障三生空间是全域乡村地区发展,底线管控需作为村庄布局优化的前提条件。
落实发展诉求。同时村庄布局优化需在全域发展的视角下进行,落实重大基础设施及上位规划等发展诉求,同时重点项目也成为地区发展的抓手,与乡村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研判流动趋势。通过分析影响村庄布局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等各项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研判下阶段村庄布局优化的重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分析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上是村庄自组织优化的内生动力。同时建议逐步退出强度较低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进一步提升村庄分布的结构强度。
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尊重村民搬迁撤并意愿。乡村居民是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利益主体,村庄发展充分尊重村民发展意愿,村民意愿是促进村庄布局优化的前置条件。同时在村庄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强化村民参与规划过程并参与后续的实施和管理,也是体现规划政策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属感。
完善支撑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等配套设施覆盖范围最大化及设施质量,节约集约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逐步完善全域服务水平。同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制定,同时对后期村庄布局进行动态维护。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典型山区太湖县县域的村庄居民点的规模、形态和集聚等空间分布特征,从中发现问题,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3个主要结论:①太湖县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小、形态较为复杂、空间相对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呈现“总体低密度分散,局部高密度集聚”的特征。②太湖县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零散,中心村集聚吸引力较差,农民建房存在自发性。③县域村庄布局优化要明确底线管控,落实重大基础设施、上位规划等发展诉求,研判人口流动趋势,综合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充分尊重村民搬迁撤并意愿,完善村庄空间布局。
5.2 展望
国土空间背景下村庄布局优化需从全域视角出发,兼顾保护与发展,协调时间与空间。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日趋完善的背景下,需重新认识村庄布局优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在研究村庄布局的过程中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相关要求,同时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及内生动因,使得乡村地区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更加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形成与分布不仅受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交通程度、生产资料、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限制。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作用力大小是否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还值得深入探讨。同时,村庄居民点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影响因子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合理做出规划应对,是下一阶段村庄布局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