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梅派青衣行当基础教学
2022-03-10李静
李 静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 100068)
我国348 个剧种中,京剧因其艺术的代表性成为国粹,特别是在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梅兰芳开创的梅派青衣行当在京剧表演中独树一帜,影响甚大。为适应京剧艺术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梅派青衣的表演方法以及舞台演唱技巧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在教学传承中也就必须引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让青年梅派青衣演员拥有更灵动的舞台生命,提升梅派青衣的艺术品质。
一、京剧青衣与梅派青衣的由来
青衣也被称为“正旦”,传统戏剧表演中,青衣所演绎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比较端庄贤淑,所以很少用色彩鲜艳的褶子,以青色居多,故称“青衣”。
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集众家之长,创造出梅派艺术,他一生中塑造了无数舞台经典艺术形象,更好地演绎出清新流畅、雍容华贵、平实华美、大方圆润以及温婉甘甜的梅派艺术。既体现了圆融意味形式,又彰显了线性艺术规范。可以说,我国传统审美要求平和中正,京剧梅派青衣与之相契合。我们后人在学习梅派艺术时,仅仅学习他的舞台表演形式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习梅兰芳先生的生平,阅读他所读过的书,全面了解他的戏剧表演精神,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梅派青衣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二、京剧梅派青衣的艺术特征
梅派青衣指的是梅兰芳先生艺术流派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在表演中不仅是传统的舞台角色,而且还是一种以人物性格来进行表现的新特色。在梅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梅派青衣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角色。通过研究梅派中的青衣行当表演活动,可以从中感受到京剧梅派表演的魅力。
从整体上来看,梅派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情动人
梅派青衣的人物角色设定,大部分都是比较悲情的,譬如韩玉娘等。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做到“一唱而群情毕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梅派青衣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神情和眼神,注意用眼神去传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状态,引起观众共鸣,并且烘托唱功。比如说,在比较悲伤的演绎中,梅派青衣要面带愁容,眼神也要忧伤,情到深处,再加上悲伤的唱腔和声调,就可以充分抒发和表达情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了。
(二)唱功底蕴身深厚
梅派青衣表演对于唱功的要求较高,比较注重念韵白,所以对于梅派青衣表演者来讲,必须在加强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加强咬字吐字、神态、手势、身段等各个方面的练习,将各项能力综合在一起,让表演更具吸引力。
三、京剧梅派青衣表演中的主要技巧训练方法
(一)气息的基础训练
从古至今,气也被誉为是人们的精气神所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武术修炼者,认为气息就是练功的基础,这种气不仅在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京剧训练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在梅派青衣教学中,更是将加强气的基础训练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来开展教学。学生对于气息的掌握程度是否熟练,与学生的声腔饱满程度紧密相连,也是用以衡量发音准确的关键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闻花的方式来吸气,然后储存在肺部,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气息大概在八成左右,然后缓慢、均匀地向外呼气,舌尖顶住上牙与牙龈衔接处向外推送,同时发出“呲”的声音。这种气息训练对于学生的演唱是十分有效的。在演唱过程中,梅派青衣有时候唱到叫好的部分,就需要调动气息,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好”的时刻,如果能够把握得好,那么就可以充分调动场上气氛,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气息把握不到位的话,就无法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了。因此,气息教学是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的。
(二)唱腔的基础训练
梅派青衣对于唱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想将每个角色演好,对于唱腔是有一定要求的。就唱功来说,主要是要做到运气舒缓,控制好声音收放和音量轻重,然后能够根据剧情和意境,进行强调选择和强调应用,让行腔变得抑扬顿挫。《乐府传声》中提到“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风月之场,一顿挫而艳情出;威武之人,一顿挫而英气出;此曲情之所最重也”。对于学生来讲,在唱腔上除了要柔美之外,还要具备圆润和清亮的特质,这可以算得上是较高的唱腔技术要求了。演唱过程中,学生必须能够实时调控气息,还要注意不同的阶段需要对声音的轻重缓急进行良好地把控。唱腔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班教学,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们保护好嗓子,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身体伤害。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字、气、劲、味的指导训练,关注小的滑腔、拖音、擞音、衰音、气口、节奏等细节,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直到学生能够实现字正腔圆的演唱的同时,还能保留梅派青衣声腔韵味。目前,很多青年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仅仅只是提高音量,未能将戏曲的艺术内涵体现出来,所以梅派青衣学生要引以为戒,不能只靠演唱过程中的声音高低来吸引观众,而是应当松弛有度。把握人物情感,配上抑扬顿挫、优美的唱腔,吸引观众并引起观众共鸣,提升戏剧的魅力和艺术影响力。
(三)神态的基础训练
在梅派青衣表演中,神态控制是梅派表演能否“生动传神”的关键,所以表演者们要注意训练和把握自身的神态艺术。在拿到剧本之后,要做好对人物的分析和钻研,要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状态,充分认知之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将自身的表演和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做到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提到的“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为旦者常自作女想,为男者常欲如其人”。表演过程中,有些梅派青衣演员会因过度重视唱功而忽略神态,导致最后人物形象塑造效果不佳。其实,这是不对的,梅派青衣演员表演,如果要很好地体现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就必须通过神态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神态艺术中,常见的就是眼神表达。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用眼神来传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时候,不可以只是通过瞪眼或者是大小眼的方式,而是要有一定的表演技术在里面。比如说,在表演炯炯有神的眼光的时候,要眼角含光,相对含蓄,做到眼中有戏,眼中有情。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角色来使用不同的眼神演绎,比如说喜眼、羞眼、悲眼等,它们眼神有所区别,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也是有所区别的。
(四)形体的基础训练
对于一个优秀的梅派青衣学生来讲,在日常训练中,必须加强“四功五法”的训练。各种台步、圆场、跪磋步、栽步、踉跄步、水袖、哭头、摔跤,以及各种手势的抖动训练,都是梅派青衣的基本训练内容。舞台表演中,有些学生跟不上表演节奏,再加上表演时间长,学生身体素质好坏也会决定着舞台表演效果,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讲,要想有好的表演效果,加强身体素质和形体训练是必需的。在形体训练中,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基本功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强下腰、劈腿、水袖功等动作训练。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加强头部动作训练,表演过程中,梅派青衣的形体表演必须是结合所扮演人物的内心进行头部动作,要求头正身正。不过,这也不是强制的,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可以按需调节。但是,梅派青衣演员在演出的时候,不能随意晃动头部,也不能过分僵硬或者是完全不动,要根据剧情需要和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情感,作出实时反应。要想达到这种随机应变的境界,那么在平常的训练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保证能够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
四、提高京剧梅派青衣表演质量的策略
(一)反复研读剧本,强调舞台的现场互动
对于梅派青衣的学生来讲,要成功演绎各种不同的梅派青衣角色,就必须对梅派青衣舞台表演质量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剧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研读,以便更好地熟悉和理解剧本。对表演细节认真学习和研读,熟悉人物角色的性格和特征,结合人物背景、性格和心理,对人物形象做到全面解读。除此之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还要注意和观众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根据观众的审美和欣赏要求,确保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得到完美呈现,让它受到观众的喜爱,为观众审美而服务。比如说,在进行王宝钏这一人物形象舞台表演的时候,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充分研读,关注观众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既要呈现出这个人物形象大家闺秀的一面,又要诠释她含蓄、坚持、失落、忧怨的情绪。
(二)入情、入理、入角色地塑造人物形象
学生在塑造人物角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唱腔,体现梅派青衣的唱腔特色,在形体动作和神态上也要注意好好把握。对于梅派青衣的学生来说,表演过程中,要将表演艺术进行多元化应用,表演中把自己融入剧情中,跟剧中人物融合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好好理解和研读剧情,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角色有充分认知,才可以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让表演逐渐走向剧情高潮,从而塑造更为完善的人物形象,展现更好的舞台效果。
(三)表演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曲也是如此。它是取材于民间生活的,所以戏曲和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戏曲表演的灵感还是戏曲表演各方面演出技能的提升,都必须取材于生活,所以要增强生活经验,从中积累表演经验和表演技巧。通过分析各大名家们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名家们都十分注重生活实践,然后在表演中运用这些生活元素,将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戏曲表演的真实性,更易引起观众的共情。因此,学生们也应当学习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精神,进行生活经验和表演技巧的积累,结合自身的特色和表演技巧,提升整体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