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运作视域下的艺术品投资与艺术批评

2022-03-10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书画家批评家

朱 剑

艺术品市场要健康发展,艺术品投资要回归理性,都离不开艺术批评的声音。然而,当艺术批评与市场、投资发生关联,往往就会迷失初心,放弃原则,只重视经济利益而罔顾事实。而确立和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系统,真正发挥对艺术品市场发展方向及其路径指导作用,才是艺术批评的使命与职责。本文将以中国书画市场为案例,讨论市场运作视域下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投资的关系。

《牡丹群蝶》 陈之佛 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批评是投资的导向

艺术批评的对象是一切艺术现象,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其中的核心,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中国的艺术批评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艺术批评诞生时间并不长。曾有一段时期,我国的艺术批评似乎就是艺术鉴赏,局限于对创作内容的解读。事实上,二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艺术批评的内涵远远不止是鉴赏。

但应该承认,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作品,也是艺术批评的功能之一。毕竟艺术创作是一件复杂且专业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有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技法也相当高超,即使圈内人都不一定能立刻领悟和把握,更何况圈外人士呢。鉴于此,艺术批评对发现和评价优秀作品,引导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功不可没。通过评价艺术作品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对艺术家而言,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提高创作水准。

艺术批评是一门专业门槛较高的学科领域,强调立场的独立性以及职业的自律性。批评家越自律,立场越独立,他所做的批评就越具有价值。尤其是当艺术批评介入市场之后,独立和自律显得更加可贵和重要。然而,随着艺术品逐渐融入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之中。一方面艺术现象和艺术市场创新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和受众数量也大大增长。艺术市场则包容了艺术创作群体、艺术评论研究及鉴定收藏群体、艺术品经纪代理和拍卖公司、各类艺术院校、新生艺术投资基金和交易所等诸多元素组成的广泛阵营。艺术家和批评家面对这样的情形,必定会感受到艺术与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张力。正因为这样,艺术家特别是批评家,应该义无返顾地承担起引导审美趣味和投资趋向的责任。然而,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特别是当艺术批评有助于确立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实现价值转换,能够有效地为作品的价格和行情造势时,不少批评家开始抛弃自己肩上的义务和责任。

艺术品属于特殊商品。普通消费者想掌握一件艺术品的定价、质量、真伪等完整信息非常困难。于是,艺术批评对鉴定评估书画家作品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市场地位以及市场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艺术批评不仅是作品的解释者,也是价值标准的建立者,艺术家和作品能否拥有良好的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依赖批评家的评价和结论。同时,市场也非常需要艺术批评这一话语平台,作为市场的服务和辅助机构,它可以将比较真实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尽管艺术品进入市场,运作是必要的环节,但艺术批评还得更多地关注、分析作品的展示与传播如何完成价值建构、实现价值;如何交易、如何实现艺术经济再生产。也就是说,批评家还要熟悉市场,研究市场的形态及运作,站在艺术与市场的交叉点上,抓住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本质、基本要素和发展趋势,剖析市场体系及环境建设,关注市场的一切行为,让批评与传媒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批评的效能进一步放大。

中国书画市场的艺术批评现状

当下中国书画市场的艺术批评现状很难让人满意。虽然有一部分批评态度严肃且不失理论深度,但更多的批评充斥着套话谄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浑水摸鱼——关联人群自信心缺失,不明就里者产生盲从,从而酝酿出投机行为的土壤。

具体说说中国书画市场的批评现状。1.批评等同于舆论造势。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更多地受控于经济利益。基于此,原本应该与艺术批评联合起来作为引导的舆论,开始利用各种手段造势,将主要注意力放在销售方面而非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把关。造势手段如媒体见面会、“某某作品”讨论会、发布会等,这些手段往往也以艺术批评的面貌出现。显然,此批评名曰批评实为运作,廉价的叫好声一片,属于一种广告的变体。虽然偶尔也夹有极少数相对负面的声音,但依然是市场运作的策略,目的是给受众带来某种公正的错觉。2.学术性批评的贬值与泡沫化。一个合格的批评应该具备学术含量,否则会耽于肤浅而流失价值。但随着市场经济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艺术批评中的学术性开始贬值。一方面,批评家不担心立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反而担心“语不惊人”。意思是批评本身并没有实质内容,但摆出一副学术腔调,遣词造句冷僻晦涩,犹如一个越来越大的肥皂泡,仅用表面斑斓吸引眼球,外行人看了以后往往会被蒙蔽。更有甚者,批评家终日忙于寻求“圈子”,忙着“站队”。比如“老乡圈子”“朋友圈子”“文人圈子”“官本圈子”“老板圈子”等,制造了许多虚假批评、友情批评、游戏批评、注水批评、政治批评、玩世批评和与现实无关的自娱批评……它们都使学术性批评变得平面化、功利化、泡沫化、市侩化、行帮化。另一方面,学术性批评自身也有专业化、学理化和学者化的孤芳自赏趋势,逐渐失去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征服力。社会公众所热衷和希望看到的,绝非严肃的研究性文本。3.批评有自说自话倾向。此现象和互联网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相关。众所周知,虽然互联网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发声平台,但这种声音又缺乏有效的交流价值。因为网络批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批评主体匿名。简言之,网络让批评变得自由,却也很容易导致使命感消失。批评家们不管批评的社会效应,信口开河,结果引起了接受者的反感。特别是出于情绪化或闲来无事的评论,批评家与书画家无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艺术批评反而成了拒绝交流的自说自话。4.批评的权威性与引导性缺失。由于市场中绝大多数艺术批评学术含量低下,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批评充斥在人们周围,到处都是赞扬和吹捧,无节制地夸大画家水平,已经失去了社会公众的信任感。与此同时,新闻消遣性批评也无形中放大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混淆了耳目之娱的快感与触动心灵的美感,使大量粗糙不堪的作品增值不少。综上所言,艺术批评当然也无法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权威性和发挥引导性功能。

中国书画市场的艺术批评现状分析

造成以上中国书画市场的批评现状,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先看主观原因:1.批评家追求利益至上。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部分缺乏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的批评家为获取更多利益,盲目听从书画家或画商的要求,放弃立场,颠倒黑白,真假随意判断,赞美没有节制。有时候,批评家自己就是经纪人,在宣传推广自己代理的书画家时,便更觉理所当然。2.批评家为博取名声哗众取宠。正常情况下,艺术批评的观点难免有些偏激。因为批评不仅是个人观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批评的魅力、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于是,某些批评家看到自己的观点得不到社会关注,便会有意识地去发出“另类”之声以吸引眼球。比如对一些历史已有定论的画家进行截然相反的重新评价;或者盯着颇有名气的书画家,挖掘其艺术以外的八卦内容;又或者通过故作惊人之语,用原本并不值得深入发掘的观点引起强烈反响。上述为名气而做出的批评最具迷惑性,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百家争鸣,其实多为故弄玄虚,学术价值极少。

再看客观原因:1.批评家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应该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自利的权利。如果一个批评家付出的劳动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活动得到回报,那么必然会挫伤批评家的积极性。现在社会公众对艺术批评的要求,是对公众负责和对艺术史负责。此要求当然没问题,问题在于社会公众无法为这种要求“埋单”。一方面,艺术批评被视为公共服务并要求批评应该独立、公正,但公众却没有给批评家付酬。另一方面,批评家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有回报,自然会向付酬方提供服务。目前,艺术批评最大的买家正是它的批评对象书画家。这样的市场关系,大概率没有什么独立、公正可言。公众只能寄托希望于批评家的道德操守,拿了书画家的钱依然讲学术良心,毫无保留地指出书画家毛病。殊不知,这种社会公众良心对书画家来说恰恰就是没良心。因此,我们应该从制度方面设计出一种保证艺术批评独立公正的有效方法,而不是一味要求批评家自律。2.批评家对书画家专业不熟悉。现在很多批评家虽然有不少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做出的批评往往隔靴搔痒。事实上,批评家和作品的关系与理论家和作品的关系是存在差异的,前者一定要有技法层面的了解作品,后者则不一定。3.批评家的影响力正在下降。虽然曾几何时,批评家的影响力远远高于那些根本和艺术无关的“闲杂人等”,但在市场运作的视域下,如果批评家的批评并不影响画家的市场认可程度,那么他们的批评听不听便在两可之间了。反过来,批评家也会更倾向于把批评当成是通往其他更稳定、收入更高行当的垫脚石,导致自身所作批评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可见,造成中国书画市场中的艺术批评的种种弊端,既与市场监管机制的漏洞有关,也跟书画家心态以及批评家心态有关。艺术批评的真正价值,源于其独立的批评精神。缺乏批评精神的批评,好比是没有灵魂的皮囊,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则是重塑艺术批评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投资的良性互动

中国书画市场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市场运作视域下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提供了契机。在考察分析中国书画市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建立批评信誉,树立批评理想,追求批评原创。如果批评家们过多地与批评对象结成同盟,丧失自律和独立,破坏批评应有的理想和信誉,就会让投资者丧失投资意愿,不敢投资,不能投资。因此,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附和与鹊噪,释放出批评家内心深处的个性体验以及强烈的使命感。

2.确立审美价值明晰的批评策略。多年来,一直鼓吹所谓多元价值观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不仅共识日渐缺失甚至连常识也越来越少,已经有审美价值虚无的倾向。于是,投资者无所适从,即使投资往往也是非理性的,常常后悔自己的投资行为。故而,批评家必须立足于文脉的源流,在批评中重新确立明晰的审美价值取向,为艺术品投资提供方向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审美价值明晰并不表示一种绝对主义的批评策略,相反还应该更多地采取相对主义。因为相对主义的批评策略意味着批评领域里的民主平权,意味着艺术家、受众(包括投资者)和批评家站在同样的起点上。

3.设立批评门槛。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利益巨大,多年来批评业内进入大量鱼目混珠之辈,因此必须设立批评门槛。一方面,对批评家的综合素质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有专业的感受力和敏锐的直觉力,有理性思维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与市场和不同影响力级别的批评平台联合,建立批评家专家库。

4.构建与艺术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批评内容结构。这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精神层面,即对文化精神的评价;价值层面,即对艺术价值的系统评价;作品层面,即对作品的系统评价;技术层面,即对绘画技术、技巧手法进行评价;环境层面,即一方面研究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研究市场批评环境。以上五个方面,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相关指标的制定和量化,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投资参考坐标体系。

5.发挥批评揭示缺点和错误的功能,真正凸显批评价值。要纠正艺术品市场中批评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原则一团和气,必须要让批评像斧锯一样砍削,让人感到头皮发麻,四肢痛楚。通过批评,批评家要展示出维护市场投资秩序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具有公信力的批评来吸引投资,让艺术品的市场运作变得合理有序,进而推动艺术品市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1]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批评?[EB/OL]. http://art.china.cn/market/2010-08/04/content_3643281.htm

[2]陈璐.艺术批评的尴尬[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l).

[3]孙振华. 艺术批评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美术家,2006(3).

[4]葛红兵,叶片红.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标准问题之我见[J].艺术百家,2007(4).

[5]同上。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书画家批评家
第七代批评家
艺术档案
——新时代著名书画家余新志
第七代批评家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岳世清作品选
辟雍雅集·“大美寻源——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选登
书画家娄师白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