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语童趣”的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0朱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策略

朱洁

[摘 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古诗教学应追求多样化实施策略,而基于“妙语童趣”的古诗课堂的构建就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从“妙之吟与诵”“诗语编春秋”“诗泽润童心”“诗情绘雅趣”等方面来展开趣味性教学,在“妙语童趣”中达成寓教于乐的古诗教学目标。

[关键词]古诗教学;妙语童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1-0063-03

古诗词典雅精致、言简意赅,能传情达意,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并追求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境界,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与审美意趣。“妙语童趣”的古诗课堂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将师生之间的乐教、乐学集于一体,其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保证学生始终拥有快乐的古诗学习体验。基于“妙语童趣”的小学古诗教学是非常值得尝试的,它所营造的是快乐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古诗学习的效果非常有帮助。打造充满童趣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环境,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

一、妙之吟与诵

多样诵读追求朗读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教学指导。教师要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在朗读过程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指导,同时要注重将朗读教学与音乐相互融合,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在朗读指导方面,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朗读声调与朗读语速的正确性,追求真正的妙之吟与诵过程。

在《牧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朗读声调,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音调来朗读。一般来说,这首诗的节奏是: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有的学生会下意识地念成: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因为每句前面都是两个字一停顿,到了第五、第六个字时,学生就会习惯性地停下来。前三行这样读似乎问题不大,但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样停顿之后就把“卧月明”的整体意境切割开了,影响了对诗歌意境美的领会。因此,教师发现学生停顿节奏不对时,应当及时引导学生重点对“卧月明”进行反复吟咏,在吟咏中体味其中妙处。只要多念几次,学生就会发现“卧月明”中“月明”才可以勉强算作一个词语,“卧月”放在一起太过牵强,且表意不明。

《牧童》这首古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非常多变,但又都是儿童所熟知的事物:绿油油的青草、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以及蓑衣和明月,这一幕幕场景接连不断地映入读者眼帘,由远及近,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悠闲与宁静。大声朗诵时,无论是随诗想起的灵动画面,还是朗朗上口的童音带来的明快节奏,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韵味。整首诗展现了一幅恬淡安静的水墨画,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阅读古诗后都会感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惬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来读出牧童的轻松闲适感,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状态中感受诗中自然环境的美好与舒适。

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运用妙语来激发童趣。例如,教师可引用“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样的诗句来引导学生联想安宁舒适的田园生活,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与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愉快。

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通过手势、表情等体态语的运用,展现出古诗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运用音乐配合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也是十分有效的。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就为学生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教师运用妙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讲述了《二泉映月》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无锡惠山的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来描绘他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能感受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调。”这样一段有关创作者与作品的往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了知识的情感迁移,讓学生感受到了《登高》中作者在登高时同样凄凉、忧伤的情感,再加之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朗读古诗,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作者杜甫在用字上的准确与精妙。

二、诗语编春秋

“妙语童趣”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从而深入学习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妙语童趣”的思想内容。

(一)背景故事

小学生正处于容易对故事产生好奇情绪的年龄段,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各种故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内涵,在循序渐进中使学生了解古诗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泊船瓜洲》一诗中,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该诗句所表达的意义相当深远,其中一个“绿”字被教师特意引出来作为故事来讲。因为这个“绿”字是王安石在创作这首古诗的过程中,经过很多年才敲定下来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如果将‘绿’字换成‘过’‘吹’‘来’等字是否也同样可行呢?”这一提问相当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一些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就表示这个“绿”字是不能随便更换的,因为“绿”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美好景象,它是对春天中生机勃勃状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没有任何字眼比“绿”字更好。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童趣被激发出来,形成了“妙语童趣”的课堂。

(二)生活趣事

同样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教师除了可以讲述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趣事,还可以讲述王安石的故事。比如,王安石是北宋文学家,但也是改革家,在他任宰相时曾尝试改革弊端。可惜的是,他的变法失败了,他也从宰相的高位上被罢免,来到了现在的南京。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南京与镇江紧紧相邻的地理位置,并一一标注出这首诗中提到的“京口”与“瓜洲”的相应位置。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发现将“京口”与“瓜洲”分隔开的“一水”就是长江。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学生对“京口”“瓜洲”“一水”这些陌生名词有了具体而形象的认知,从而顺利领会了“京口瓜洲一水间”的含义。

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但学生的年龄尚小,如果采用一板一眼的介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以他们的阅历,很难感受到王安石这样一个古人有趣的地方。但是,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将诗人的生平事迹穿插到课堂中,爱听故事的天性就会让学生乐于接受所学内容,也更容易发现诗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喜欢上诗人所写的诗歌。

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如何选择故事呢?中华古诗词言简意赅,几乎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如上文提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还有“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一水”。课堂内,学生聚精会神听故事;课堂外,学生面对相似的场景时,学过的诗句、听过的故事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来。如此,便实现了古典文化的熏陶。

相比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逐字为学生翻译古诗,在“妙语童趣”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中作者用字的生动与准确,如此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诗绎润童心

除上述教法以外,像拓展教学法、自由创作教学法也能与“妙语童趣”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童心、童趣与古诗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精妙的语言、精彩的教学设计,能够引领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古诗世界中,吸收相关的古典文化知识,并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地运用,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是相当有必要的,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

在《七步诗》的教学中,教师就为学生翻译了古诗内容,渲染了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短时间内创作一首诗,否则就要杀头的危急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思考:“曹植短时间内创作出的这首七步诗是否另有所指?指代的又是什么?其中‘同根生’是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豆’和‘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教师要将古诗内容生动地翻译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万分紧急的时刻,将学生带入古诗情境中。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看法,并组织全班一起分享各自的观点。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一次让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笔者在某次班级分享会上,就领略了学生的活跃思维。有学生认为“煮豆燃豆萁”一句中,豆子被煮熟,但是豆萁被燃烧成灰,相比起来豆萁比豆子更惨,“豆”与“豆萁”都非常惨,理解成兄长对弟弟的逼迫非常没有道理。这个观点十分新奇,也极富儿童特色。因为这个学生明显将诗中的景象在大脑中动态化地呈现了出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锅里的豆子被煮熟了,锅下的豆萁被燃烧成了灰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观点还是非常有道理的,逻辑非常完美,让人难以反驳。

实际上,无论是古诗本身所蕴含的韵味,抑或是教师的妙语连珠,它们都是打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展开古诗教学设计,如此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不同教法可能为学生带来怎样的学习体验,进而深入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诗情绘雅趣

古代诗人写诗是讲究情趣与寄托的,所以教师也要将这种情感寄托于教学之中,以达到一种诗情绘雅趣的教学效果。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对于学生情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渗透古诗情绪的过程中,就十分适宜培养学生的雅致情趣——让学生借助古诗中富有画面的场景、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品味古诗的内容意义与价值内涵。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读最后两句诗,从而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把对老朋友将要乘船远行、顺江而下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传递了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电影特写镜头分切的手法為学生解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它分别包括了“孤帆”“远影”和“碧空”的景象,如此一来,整首诗的意境就全部被衬托出来了。在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与古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古今中外朋友分别的共同点:依依不舍。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与现代的不同之处:古人由于交通困难,经此一别再相逢的难度较高,连书信往来都是极为困难的;现代交通便利,天南海北的朋友相见不再是难事,通信发达使得彼此思念的朋友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视频进行联系。因此,古人在分别时的不舍程度是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李白诗中的深情厚谊了。

这种对诗情雅趣的体验与感悟,其实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讲解诗言诗语,营造浸入式的情感空间,为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分享课堂,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古诗无与伦比的魅力,使学生爱上古诗,由衷地享受古诗教学课堂。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内容时,应以激趣为主,强调“妙语童趣”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多种教法来展开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沉浸于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成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林洪. “妙语童趣”的古诗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古诗教学为例[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20(12):10.

[2] 周一贯.“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传承发展[J]. 小学语文教师, 2007(11):14-20.

[3] 王秀菊. 取象·造境·移情:谈咏物类古诗教学[J]. 小学语文教师, 2014(02):56-57.

[4] 刘俊.诵读童诗 品味表达:“文体与表达”视角下的童诗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7(30):16-17.

(责编 刘宇帆)

3464500338263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