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话题设计
2022-03-10李欣芳
李欣芳
[摘 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落实这一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显然是最为便捷且有效的途径。为此,针对小组合作当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师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具有讨论价值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中有所收获。教师可从有趣味性的、有争论性的、有挑战性的小组合作学习话题入手,引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话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1-0060-03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落实这一学习方式的表征。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4~8个学生就近围坐在一起,教师先根据文本目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长控制在5~10分钟,然后小组推举一个学生在全班交流中汇报学习成果。这套流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也很容易让学习气氛热烈起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优生和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非常不同。学优生常常成为小组中的“话霸”,后进生则是完全参与不进来。其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也没有起到小组内讨论交流的作用。久而久之,学优生虽然“一家独大”,但在学习上会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感受;中等生和后进生则逐渐成为小组合作的“边缘人物”,没有从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提升。另外,有的学生还会趁着小组合作学习说一些和问题无关的事情,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如何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设计精准到位、科学有效的问题把组内成员整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学生既能充分参与又能学有所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设计趣味性话题,激活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教学属于群体性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不仅需要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更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愿意且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教师要思考运用什么要素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多教师会把这些要素归结到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与课堂凝聚力上,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正确的。但要想让这些要素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则需要对学生做一些精准地划分,以利于因材施教,这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得以运用的现实基础。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成点,进而抓住他们在学习中表达的观点,形成一个个值得交流与讨论的话题,而随之开展的有序教学则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升华。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理解能力尚在发展中,合作学习的能力只在起步阶段。教师为这个年级的学生选择话题时,必须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中甄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成合作讨论的话题。例如,《我是什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课)是一篇包含了多个自然现象的科普小文章,學生在生活中几乎都见过云、雾、雪、冰雹、溪水、河水、海洋等,这些事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为此,在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用“同学们知道谁最会变?”的问题来引发话题。在学生回答“孙悟空”之后,教师转向课文的第一句话“我会变”,提出问题:“课文里的‘我’不是孙悟空,它能够变成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所变化的内容有人先说出来了,后面的人不可以重复说,如果要说就必须说出自己独自想出来的内容。这样的规定不仅可以完成合作讨论的问题,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在学生说出了“我”变化的所有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学习:“能不能把‘我’变化的这些内容按照空间位置(天上的、地上的、天地之间的)再分一分。”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展开探究,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遵循了循序渐进、走向深入的规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全面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不会出现空场、冷场等低效局面。
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也随之变化,这时就不能再以简单好玩为主要的话题设计合作学习指标了。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且对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的话题,更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平等对话、大胆想象、勇敢表达,并由此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课文写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是一个创世神话故事,其中有许多不被当时甚至是现在的人所理解的内容,因此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有所疑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疑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话题:“课文的题目‘盘古开天地’,意思是说人类和世界都是盘古创造的,你在读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一说法有没有怀疑?在小组中说出你的想法,还要说出理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提出:“既然人类和世界都是盘古创造的,那盘古又是谁创造的?”有的学生指出:“斧头本来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早早就出现在盘古身边,而且盘古还用它劈开了天地,那么到底是人类创造了斧头还是盘古创造了人类呢?”在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从而将神话故事与其他故事做出合理的区分。由此可以看到,中高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其趣味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二、设计争论性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同一篇文本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阅读,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与观点,这是产生争论的必然基础。教师认清这一点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需要急于对课文的观点和结果进行呈现,而是可以主动地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争论的话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之中以互相能够听清楚、说明白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提出规则:肯定或赞成要说出自己的主张,否定或者反对也要摆出自己的理由,并记录双方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既充分、民主、和谐又充满积极思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与中心。
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但话中并没有具体说明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地位,这就使“到底是哪一粒豌豆最后影响了那个生病的小女孩慢慢变好起来的?”这个问题有了争论点。在这里,教参是没有明确说明的,教师也不必急于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完全可以把“顺序排位”作为一个争论的焦点,让学生先去反复地默读课文,而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在文本中勾画出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这时候再开展小组讨论,每一个人既能够不受他人的影响阐明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小组内较为一致的观点,再在班级中汇报。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从发散走向集中,不至于东一句西一句,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不至于受到别人的影响,失去自己的主见。如果有必要,也有条件,小组讨论还可以设置主持人与书记员,由这两个学生负责提醒、引导,让整个合作学习逐渐走向深入。从课堂实践来看,这个话题争论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教学的预期:学生通过梳理课文中的词句,就“到底是哪一粒豌豆最后陪伴小女孩成长?”进行了热烈的辩论,几经讨论也难以确定。这时,教师做出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互相助力想出办法,确定帮助小女孩成长的豌豆的身份。学生再一次进入小组合作讨论中,从“地位”二字切入,形成了给豌豆按照家庭地位定称呼(豆老大、豆老二、豆老三、豆老四、豆老小)的问题解决方法。教师抓住这样的争论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还解决了教材中的问题,学生破解了教参中都没有答案的“谜题”,对合作学习的期待与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白鹭》(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的第5自然段是描写白鹭恰到好处的美感的。有的学生认为这一段写得特别美,有的学生根据自己手头上的资料提出这是一种仿写,算不上好,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对此,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某一方的意见,而是提供作家所仿写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相关的文字片段和文言文原文片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组成小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否定的一方认为,仿写没有创造性,是鹦鹉学舌;肯定的一方说,这是超仿,超过了原文的境界,当然值得学习积累。虽然两种观点仍然互不相让,但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出了充分的理由做支撑,不仅达到了争论的效果,学生的争论也成为一个有着科学依据,直接指向思维训练的过程,其学习价值达到了最大化。
三、设计挑战性话题,促发持续学习动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的问题刚提出就有小手举起一片的情形,这只能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系数太低,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思维能力没有丝毫帮助,只是给人一种表面的“繁荣”的假象。为了克服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弊端,教师绝不可盲目满足于一呼百应的话题,而是要通过深刻地研读文本,了解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出富有挑战性且有层次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当中。
那么,课堂上哪些内容的学习才是富有挑战性的呢?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那些学生想学且有能力去学,却还没有学会的内容,就可以称之为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在教学《曹冲称象》(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4课)一文时,课文讲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很聪明,提出了大人想不出的称大象的好办法,就是赶大象上船记下吃水线,再搬上石头到同样的吃水线,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在确认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之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难题,想不想做一个比曹冲更聪明的孩子呢?”接着进行引导:“老师相信你们可以想到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先在课文中找一找曹冲称了哪些东西,其中有没有可以替换且显得更简单的东西,找到之后,在小组里互相合作,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办法想清楚、说明白,使小组成员都能够听到你的方法。”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发现了称象现场更多的可以度量的事物(人物),在互相合作中形成了新的方法。许多学生都懂得可以用在场的官员代替石头站到船上去;人可以自己走上走下,不用费力气搬动。这样称量既迅速又高效,当然比曹冲的方法更聪明。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本来很钦佩曹冲的聪明,“比曹冲更聪明一些”在二年级学生看来是一个很有难度的目标,但是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认真的思考让自己的聪明才智超越了曹冲。他们不仅获得了信心,增长了学习的动力,还明白了只要认真思考,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从而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学生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已知的、熟悉的内容逐渐推演出新的内容,而不是去凭空设想、胡乱猜测,这样的话题其挑战价值才是最高的。与此同时,教师要维持好小组合作讨论的纪律,强调发言的均衡性。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后进生,都要有详细的观点陈述,且要做好条目式记录,切不可因为挑战难度的升高而忽略了后进生参与发言与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小组成员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话题的设计。趣味性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争论性的话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挑战性的话题则会在学生获得成就感之后,持续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选择并归类这三种话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着科学依据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从个体变为共同体,在合理的话题设计中,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推广普及的。当然,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话题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因此,教师始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综合设计课题,这样才能让所选择的适宜内容在合作学习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家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商春艳.部编教材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与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34-235.
[4] 李永金.基于差异性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7):140.
[5] 刘莉.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探讨[J].教育观察,2020(31):95-97.
(责编 刘宇帆)
342250033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