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小秋:京剧的巅峰和低迷,我都经历过

2022-03-10马捷

北京纪事 2022年3期
关键词:程派京剧舞台

马捷

冬天的上海透着刺骨的清冷,天上落着细雨,雾气未散,她摸黑爬到上海大世界旅社的阁楼上,借着昏黄的豆灯,跑起了圆场,锣鼓点响在心里,翻袖、投袖,一阵丝边响过,是干脆利落的卧鱼。周遭静静的,仿佛一切都睡了,只有她,在这沉睡中的人间戏场中,反复练习身段儿。

冷雨下的阁楼苦练,成为程派青衣迟小秋至今“特别特别难忘的记忆”。那时她只有16岁,还叫迟淑新,在上海深造程派。老师王吟秋,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嫡传弟子。

年少的迟淑新,从没想过自己的名字与“秋”字产生关联,但她有一身的灵气,程派幽咽婉转的唱腔,日日熏陶着她的心,早已明净若秋水了。

她用功,是害怕,更多的是要强。清晨温故,是生怕老师头一天说的没领会、没消化。王吟秋老师特别严厉,喜欢用功的学生,更不会当面夸赞学生。只是有一次,他对旁人说起这个学生:“将来能成角儿。”一切的赞许都在这一句中了。

1984年,以迟小秋的名字,19岁的她摘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如师父所言,迟小秋成了角儿。在舞台上,她是耀眼的坤伶,是《锁麟囊》中的“一样心情别样娇”的大家闺秀薛湘灵,是《荒山泪》中“可叹连年遭战乱”躲避苛税的张慧珠……

用清俊素雅的程派唱腔,她唤醒了台下观众的耳朵。

这依旧是一个年少成名的故事。只不过,在讲究世家传承的梨园中,农家孩子出身的迟小秋,更多谈及的是组织的培养、自身的天赋加勤奋。

迟小秋的家乡在东北农村。11岁那年,阜新市戏校来招生,“没有被艺术熏陶”过的她,凭借着天生的好条件,考入戏校,命运从此改变。

入校一年,到了分行当的时候,身边的同学们开始陆陆续续分组,面容娇俏的去学花旦,身手敏捷的去学武旦,而老师对迟小秋的要求则是“文武兼长”,上午学文戏,下午练武戏。

要知道,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挡,才能成为个好角儿。

她肯吃苦。舞台上,演员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那是要下苦功的。拿顶下腰撕腿,她咬牙坚持,勒头老师帮着往头上戴如意冠,下手太狠,表演完摘下来一看,插头针上都是血,但她一声没吭,坚持勤学苦练。

迟小秋是被所有人看重的好苗子,一路都在按尖子生的标准培养。戏校临近毕业时,组织派她去上海学习程派。那一年她16岁,遇到了她的恩师王吟秋。

“当时只是个旁听生,每天就拿个小板凳儿,坐旁边很仔细地听,拿本子记。”迟小秋回忆道,这一点一滴,王老师都看在眼里。“突然有一天,老师喊我来走一下,正教《锁麟囊》呢,那我就给老师走了一遍《锁麟囊》第一场的四平调,王老师觉得我的悟性很好。于是从那天起,我就像正式的学生一样,每天跟着老师这些徒弟们一起学。”

面对这一得意门生,王吟秋自然是珍爱的。迟小秋悟性极高,三个月的时间,便跟着老师,把《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三出程派经典大戏学会了。返程那日,王吟秋老师亲自改了她的名字,添上“秋”字,这其中的深情厚意与认可无需多言。

1983年,迟小秋正式拜王吟秋為师。拜师礼场面盛大:台下坐的是新艳秋、赵荣琛等一众程派大家,程砚秋的夫人果素瑛也在现场。每个人都怀着美好期许,希望程派艺术得以继承下去。

而大家眼前这个勤勉的小姑娘,也不负众望,在1984年,年仅19岁的她,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至今在京剧界,都无人打破这一年龄纪录。而后,她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

也是在这一年,著名剧作家、《锁麟囊》编剧翁偶虹先生在北京老吉祥戏院看了迟小秋的表演,欣喜不已,特赠予她一本书,上面写道:“唱作俱佳,许为程派标准传人。”

当聊到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时,迟小秋反复强调感恩组织培养、感恩师父教诲、感恩大家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迎着一片叫好声,迟小秋再次登上舞台,身上是一袭青绿旗袍,优雅娴静。这是12月30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的京剧名家演唱会,她返场唱《苏三起解》和《锁麟囊》。

这是她与京剧相伴的第46年,如今,她56岁了。

痴迷迟小秋的粉丝们,早已架好机位。如若错过了现场,没关系,散场后不久,你便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返场片段——热情的戏迷,早已将各个角度的照片、视频,第一时间发布了出来。

国潮汹涌,台下的看客,逐渐变了模样。

最为明显的,是年轻的观众多了起来,京剧不再显得那么“旧”了。在年轻人高度聚集的B站,有人上传了迟小秋于2016年春晚表演的《锁麟囊》,短短50秒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11万。网友在下方留言:“以前觉得自己与传统戏曲绝缘,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听到迟小秋的锁麟囊。”

迟小秋感到市场的最大变化,也是台下的戏迷。“有时候演出完,后台门口排队就有一两百人。有的人专门来北京,就为看我一场戏,然后连夜走。”一场《锁麟囊》下来,汗水早已打湿了戏服,但她还是坚持给粉丝们签字,“我很珍惜跟他们的这种关系,也珍惜他们对我的这份爱戴。”

去年疫情期间,演出行业受到影响,当剧场再度重启时,一名因为疫情无法到现场的戏迷,为迟小秋送上210朵红玫瑰——代表了她想念迟小秋的210天。

迟小秋是公认的“票房担当”。作为北京京剧院的当家青衣,她一直保持着高票房纪录。像遇到《锁麟囊》的场次,几乎是一票难求。

但这种繁盛的场面,在京剧界并不是常态。迟小秋正处在事业中的第二个波峰,上一个波峰是19岁的时候,台下的看客对京剧如饥似渴,“光谢幕就得五六次。卸了妆,穿上便服,登台再演一段,观众才肯走。”

但很快,受改革开放影响,80年代末的京剧发展受到冲击。迟小秋当时所在的剧团,很多同事都转行了,就连迟小秋的琴师都去唱通俗歌曲了。“甚至有一段时间剧团都停电了,我早上就点蜡烛去排练场练功去。”她从未想过离开,依旧日日练功,揣摩着每一个角色。

舞台只有方寸,却装得下人世间所有的悲欢。台下纵使万般清冷,台上盛席华筵依旧,演下去,只因京剧艺术早已注入骨髓,唯剩痴心一片。

“用心来做,就会是这个事业的延续。”看着当下越来越火热的舞台,迟小秋是欣慰的,“京剧能有这氛围也难得了。”只是,她更关注年轻演员的发展,“观众年轻化了,那演员人才也要尽快出来”。

2007年,迟小秋开始担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在新人培养上,她更注重的是“德艺双馨”。不度德不量力,学养不足,是当不成角儿的。

迟小秋认为,如今能够坚持在这一行业是不容易的,所以更应该经得住舞台和市场的考验。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既然干了这个了,就要更加潜心、更加踏实,而且更加吃苦。这行也没捷径可走。”

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这一教育理论,同样适用于京剧的行当。

这也是迟小秋,在程派艺术中坚守的大爱和情怀。是从师父王吟秋、师父的师父程砚秋先生身上,传承得来的。而这一切,都还会延续。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迟小秋坦言,舞台上,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自律,以一个饱满的状态面对观众。舞台下,则会继续建设团里的人才梯队,对所带的学生们倾囊相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大家一起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京剧之美。”

采访迟小秋这天,整个下午,隔壁排练厅里的胡琴和锣鼓声,不断穿墙而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那里藏着200年历史的厚重和传承人的底气,听者皆会沉醉。

迟小秋,国家一级演员,程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现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党支部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生于辽宁阜新市,11岁入阜新戏校学戏,1981年开始学习程派,1983年拜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为师,宗法程派艺术。1984年,年仅19岁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京剧梅花奖得主,被戏剧家翁偶虹先生誉为“程派标准传人”。博得戏曲界专家赏识,深受广大观众、戏迷喜爱的当代程派名家。曾多次率团到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法国、瑞士等国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在海内外戏剧界颇具影响力。演出程派代表经典剧目:《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玉堂春》《文姬归汉》《三娘教子》《春闺梦》《红拂传》《红鬃烈马》。程派艺术风格创作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法官妈妈》《宋家姐妹》等。

3405500218579

猜你喜欢

程派京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
以字催声以气催情
——随钟荣老师学习程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我们的舞台
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