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的目的、阶梯与内容

2022-03-09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纪海龙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要素习作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纪海龙

劳动生活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作文是抒发劳动感受、交流劳动认识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一是能够以劳启智,提高学生采集劳动生活类素材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其对劳动生活类作文的构思与表述水平。二是能够以语培劳,让学生在语言建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劳动观念、精神、习惯和品质,实现语劳融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为解决当前浅层融合、硬性渗透等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明确融合目的,搭建有序的融合阶梯,梳理有效的融合内容,从而实现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实施。

一、明确作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

(一)组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宽习作学习和运用领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组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作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首先是梳理与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形成语劳融合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丰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其次是借助学习任务群,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打通课内外、校内外的壁障,基于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的基本了解和个性体验,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与写作,实现抒发、记录、交流、实用等多重用途,体会写作本身的劳动意义和写作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工具的意义。

(二)凸显劳动生活主题作文,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成为渗透劳动教育的首要之选。凸显劳动生活主题的作文教学,能够引领小学生在塑造与描写一般劳动人物的过程中,树立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在观察、回顾和记录劳动过程的过程中,巩固劳动知识与技能。在挖掘、表达劳动情感、精神的过程中,增进对劳动的热爱、对劳模的崇敬。在反思描写劳动感受、劳动态度的过程中,自觉、自主培育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全面渗透。

(三)聚焦听说读写分离现状,实现劳动主题下四者的结合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比较侧重课文阅读与理解,习作、综合性活动、口语交际等教学相对被忽视,这反映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课时安排、针对性教学策略指导等诸多方面。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基于劳动题材的课文设计小练笔,在读写结合中深化劳动观念和精神的渗透。二是可以基于劳动相关的综合性活动,开展劳动实践,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思维与技能。三是可以基于劳动相关的口语交际,指导劳动言语技巧,体会劳动言语智慧。

二、建构作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阶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学段要求,把小学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依托这种划分方式,我们分段提炼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在此基础上,依托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把劳动教育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比较完整的“小学语文课程劳动素养梯度设计”(见表一)。梯度设计主要体现在专项素养的程度进阶和劳动项目的程度进阶。

表一:小学语文课程劳动素养梯度设计

(一)专项素养由浅到深。低年级以了解、感知、初步培养为标准,中高年级以理解、树立、初步养成为标准。低年级注重劳动兴趣、一般劳动能力、单一劳动精神、基本劳动习惯与品质,中高年级注重较深的劳动观念、较复杂的劳动能力、全面的劳动精神、较专业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二)劳动项目由简到繁。以创造性劳动形式为例,一年级主要感受“生活需求”性质的创造思维,比如小兔子运南瓜的发散思维(《小兔运南瓜》)。二年级开始接触“工作需求”性质的创新劳动,比如曹冲运石称象的智慧之举(《曹冲称象》)、鲁班因草造锯的发明之道(《鲁班造锯》)。三年级引领学生体验“富有较大价值或特色”的创造性劳动,比如纸的发明过程和古代造纸工艺(《纸的发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巧妙之处(《赵州桥》)。四年级和五年级创造性劳动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关于现代科技的发明(《呼风唤雨的世纪》),合理想象和系统整理自身的创造性想法(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三、梳理作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

依托《小学语文课程劳动素养梯度设计》,我们系统梳理了小学语文统编版一到六年级的十二册教材。十二册教材中的劳、作结合点比较多,为求均衡与合理,我们从每册选定两处,最后确定二十四项小学作文教学劳动主题内容。每一项主题内容都包含作文教学要素和劳动教育要素。(表二仅呈现三到五年级主题内容)

表二:小学作文教学劳动主题内容

(一)作文教学要素与劳动教育要素有机融合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合理设计双要素,避免硬性黏合或者不符学情。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文教学要素——“能用看、听等多种手段细致观察劳动场景,能记录劳动场景的变化”,契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劳动教育要素——“初步培养关注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观念,从劳动场景中认识到劳动的程序和工具的作用”,符合本学段劳动素养要求。双要素统一于个性化习作主题——“我们眼中的劳动世界”,双要素有机融合,互为表里。

(二)作文教学要素与劳动教育要素螺旋上升

针对同一方面的劳动或习作素养,设计纵向上升的内容和目标。以作文教学要素“写清楚劳动过程”为例,二年级要求“说一说手工制作的过程”,四年级上册要求“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清楚一次劳动经历”,四年级下册要求“能写清楚学会一项劳动技能的过程、心情和体会”,体现出“简单说过程——完整写过程——写清楚过程”的变化。

(三)作文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实践互相配合

作文教学中的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指导选材、尝试习作、重点点评、修改习作等环节与劳动教育实践中的讲解说明、示范演示、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环节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例如,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一项科学劳动。教学之初,通过讲解说明激发做实验、写作文的兴趣。通过示范演示创设做实验、写作文的情境。在淬炼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愿意做、愿意写的实验小项目(选材)。在项目实践后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经过(尝试习作)。在反思交流环节,一方面反思实验过程、步骤、技巧与失误之处,一方面交流本次习作过程中的三要素——实验经过、心情与发现(重点点评)。在榜样激励环节推广成功实验与优秀习作,引导学生从习作中学习实验的成功经验,从实验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与技巧。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要素习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也谈做人的要素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习作展示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