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22-03-09许生权韦凤巧张小虎李志峰
许生权 韦凤巧 张小虎 李志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针灸科、推拿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该病是由于腰椎间盘处各纤维环受损、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质量[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科技进步,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正逐年递增,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等方法[3]。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因其具有微创特点,且治疗时间短,效果显著[4],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青睐。本研究采用小针刀联合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的100例病例均来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在隆林县中医院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5]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腰骶部持续性疼痛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沿臀部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②L4/L5、L5/S1棘突下或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压痛;③小腿前外侧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X线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80岁;③病程超过1个月;④患者无精神和认知障碍,交流与沟通正常;⑤未进行手术治疗;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疾病者;②有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疾病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④不能坚持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①操作点:选取突出椎间盘以及上下位棘间隙患侧旁开0.5、1.5以及3~4 cm的痛性结节点。②操作:患者俯卧位放松,暴露施术部位,医者戴帽子、口罩,定点并用龙胆紫进行标记,施术部位严格消毒3次,戴手套,治疗点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医生取—次性3号针刀(汉章牌),按标准4步进针法,刀面保持与脊柱纵轴平行,逐层缓慢推入至关节突或椎板, 纵向摆动3~4次 (注意避免切伤神经及血管),随后有选择性松解棘上、棘间、横突间韧带、筋膜及肌肉。出针后用棉签按压出血点,碘伏消毒,治疗点贴医用输液贴。嘱患者24 h内伤口勿沾水,平卧10 min观察有无不良反应。③疗程:每7 d治疗1次,连续治疗4次。
1.5.2 观察组采用小针刀联合罗氏正骨手法治疗。小针刀治疗同对照组。罗氏正骨手法:首先放松肌肉:让患者俯卧病床上,医生站在患者一侧,用拇指在腰椎棘突两侧或一侧从上而下顺压,或拇指旋转点压,各做4~5次后,改用掌根回旋按摩,下行至臀部、腿部,2~3次。后行手法整复:对脊柱侧弯型患者采取侧扳复位法,嘱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医生站于患侧,一手穿过患者健侧腋下抱住肩部,另一手掌根部或拇指紧紧顶住棘突向健侧推,同时,抱住健侧肩部的手成相对相反的扳。在患者耐受力度范围内,扳住稳定1 min,如手上感觉腰部有滑动感及“咕喽”“咕咚”声响,表明突出的髓核还纳。对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肘压法,嘱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患侧,用前臂平面近鹰骨嘴处,放置患处两侧锥体之间下压,力度在患者耐受范围内,由轻到重,每次重压1 min,松解1次患部周围组织,重者可连续施法3次,也可在助手握住患者双踝向下牵引的同时腰部加压,如肘压时有“咕喽”滑动感,表明髓核还纳。③疗程: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20 min,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VAS疼痛评分总分共10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疼痛影响睡眠;7~10分=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6.2 JOA下腰痛评分该表从症状、体征和日常功能3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分 0~29分,<10分,差;10~15分,中度;16~24分,良好;25~29分,优。
1.7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结合VAS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治愈:患者症状、体征完全缓解,直腿抬高试验角度 85°以上,日常生活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缓解,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在 70°~85°,日常生活功能轻度下降;有效:症状、体征轻度缓解,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有所改善、但在 70°以下,日常生活功能重度下降;无效:治疗后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治疗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评分比较 (例,
2.2 JOA评分治疗前,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JOA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3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例,
2.3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 4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小针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7]。其治疗原理是小针刀能够清除病变局部小关节囊,松解椎间孔部分棘韧带、肌肉组织以及骨纤维管粘连,缓解骨纤维管内压力,起到间接扩展椎间孔、减轻相邻神经根及脊神经后支受压,进而缓解脊柱两侧应力不对称状态,促进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的恢复[8]。而通过现代研究发现,小针刀治疗时切割所引起的创伤能够诱导体内的巨噬细胞发生吞噬作用,进而能够促进体内毛细血管增生,使得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进[9]。
罗氏正骨手法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骨伤科方面的代表,相较于西方骨伤学,在复位扶正、接骨、续筋、固定和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10]。罗氏正骨手法传人冯天有教授认为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发生的基础是脊柱内外平衡失调,主要病理改变是单个或多个椎体位移。因此,创立了融入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原理而成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手法,运用“定点”和“三维”纠正椎体位移,将突出的髓核予以还纳和纤维环的修复,调整椎间隙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11]。
临床上多采用小针刀先松解患处周围粘连软组织,消除炎症;再配合罗氏正骨手法先放松患处肌肉软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后行手法整复,解除陈旧性组织的粘连或致密性部分组织的破坏,而使纤维环远离神经根,迫使髓核归位,纤维环并拢,矫正椎间小关节的内在平衡,从而消除症状。试验结果可见,小针刀配合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小针刀治疗,具有较高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