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宜红茶的产销问题探析

2022-03-09黄祥深张雪琪

关键词:茶厂外销恩施

黄祥深 张雪琪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宜红茶是湖北的名茶,也是中国的名茶。然而,相较于福建、安徽、湖南等地红茶,甚至与湖北省羊楼洞等地的砖茶相比,其关注度较小,研究十分薄弱。宜红茶之所以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其资料较少、不成系统,难以综合利用。随着相关省份开展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宜红茶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已有成果主要关注点在于宜红古茶道的路线、遗产价值等方面,较少关注宜红茶作为外销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营和产销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宜红茶的产销问题展开初步探讨,请专家指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宜红茶外销数量和区域

清末道光年间,鄂西等地开始大量改制红茶,出现了著名的红茶品牌“宜红”,宜红茶通过渔洋关水运销往欧洲,成为外销红茶。宜红茶的外销也随着我国茶叶整体外销趋势而有所起伏。从鄂西开始改制宜红茶之后,其出口量逐步提高。但由于宜红茶产量少,出口量较为有限,名气较祁红、宁红逊色。据清末至民国初年江汉关资料统计,宜红茶主要外销至英国、俄国,销往其他地区的数量较少[1]。

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对于茶叶的管理仍然较为松散,未采取强力措施来提升茶叶外销的质量和数量。1928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国民政府因茶叶有利可图,一改传统对于茶叶管理松散的做法,转而开始尝试干预茶叶贸易,相继出台了茶叶管理办法,将茶叶贸易掌控在政府手中。在此背景下,宜红茶被列入统制商品,与其他红茶一样作为外销茶为国民政府换来大量外汇。但此举也给我们判断宜红茶的外销影响带来不利,只能根据功夫红茶的外销数量和区域做一推论[1]。国民政府因偿还苏联债务和换取外汇的需要,将宜红茶列为政府专卖商品,显然是因为宜红茶在外销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国民政府注重的是宜红茶的产销,对于其种植和产制技术的改良关注度较少,未能建立其系统的宜红茶产销体系,这一任务遗留至新中国成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红茶的产制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茶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就包括苏联政府给予中国长期经济贷款作为偿还自苏联购买工业与铁路的机器设备的协定。尤其是中国在财政经济困难条件下,苏联以年利百分之一的优惠条件贷款[2]547,此举对中国经济恢复极为有利。随后,中苏签订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协定规定可以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付款。苏联为我国提供机器设备与器材,包括电力、金属、机器制造等设备,采煤、采矿等设备,铁道及其他运输设备,钢轨及其他器材等。中国政府将以原料、茶等付还苏联的贷款及其利息,贷款的付还以10年为期[2]550-551。大力提高外销红茶数量,改善质量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趋势。所以,宜红茶赢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能保证销量。农业部、贸易部也联合下发指示,“根据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要,我们既须增产红茶,亦要发展绿茶生产,红茶应向品质较优产区发展,如祁红、宁红、宜红、滇红等中上级红茶,必须大力增产,适当提高收价,刺激生产”[3]。显然,国家已经明确要大力促进宜红茶的生产。

中国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尽快恢复茶叶生产秩序,保障外销茶叶质量,在北京成立国营中国茶叶公司。该公司在贸易部与农业部共同领导下,统一办理国营茶叶的收购、加工和研究改良等事项,并在贸易部管理下自行办理茶叶出口及易货。中国茶叶公司是国营的全国性专业公司之一,在全国主要的茶叶集散城市设立分公司,并在主要的茶叶产制地区设立加工工厂。该公司由上而下垂直领导,统一调度资金和干部。各地原有的茶叶公司和加工工厂,都改组为该公司的组成部分[4]。同时,为了尽快恢复茶区经济,增加茶农生产信心,政务院决定,“选择过去主要生产红茶而现在业已衰落的区域特别予以扶植提倡”“扩大对苏联之销售,苏销全部由国家经营;维持并扩大对非洲的销售”[5]。

为了尽快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实施了春茶贷款办法,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先后在各茶区设立38个工作站,发放茶贷,贷给各地产、制红茶的茶农。茶农每产红毛茶一担,即可借到六斗米的贷款,“五万四千八百四十四户茶农得到了将近一百亿元的茶叶贷款”,茶农得到贷款后,即着手复建久已废弃了的茶园。同时,茶区一百多家国营茶厂正在积极赶制机器,准备制茶。因此,当地茶叶生产情况渐次好转。同时,为推广和提高红茶的产制技术,中南区茶叶公司印发了大批制红茶方法说明书,帮助茶农逐渐改进旧式的制茶方法。更重要的是中南区茶叶公司在茶区设立了80多个收购站,为避免居间商人压秤收茶的额外剥削,直接向茶农收购茶叶。该公司收购价格适宜,茶农的购买力也由此而相对提高,市场的交易也大为活跃[6]。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全国茶叶产量稳步提升。武汉出口至苏联的货物中茶叶仅次于锡锭,居第二位。1950年,中国输往苏联的红茶是23975公担,1036亿元(旧货币单位);1951年输往苏联94107公担,价值2652亿元,增加了255.98%[2]563,568。中国茶叶公司下达1950年红茶产制任务,计划外销红茶7110吨,全部销往苏联,其中宜红茶计划生产250吨[7]4。1951年2月,中茶总公司第三届全国经理会议要求,增加红茶生产,提高品质,大力发展祁红、宁红、宜红、湘红等区红茶生产。公司规定毛茶收购价是每50公斤的米等于3.50公斤的宜红。3月,公司又确定宜红茶区贷款事项。1952年,中茶公司在上海选制了对苏贸易标准样,其中功夫红茶宜红茶分为中上级、中级、中下级、普通级。8月,中茶公司明确外销宜红茶的产区范围是湖北鹤峰、五峰、长阳、恩施、宜都、宣恩,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1954年,中茶公司第七届全国经理会议决定,在越红、宜红、粤红区扩大与改制红茶生产。对苏联、东欧出口的宜红继续在汉口交货[7]47。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出口茶叶3.11万吨,其中出口苏联和东欧国家1.46万吨,占出口总量的47%,出口苏联和东欧的茶叶就包括宜红茶。宜红茶的畅销也刺激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宜红茶的收购。根据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下达的茶叶收购价格意见,中茶公司将宜红茶的标准样选定在五峰县,每50公斤价格为69元。12月,中茶公司要求在1956年现有红茶产区基地,继续扩大红茶生产,特别在滇红、宜红、川红、湖红四个产区除原产量外,增产红茶0.26万吨[7]56。对于所转产的红茶不论品质高低,均须保证收购。

1957年,中茶公司决定总公司不再经营对资(指资本主义国家)红茶出口成交业务,由口岸分公司经营。其中上海经营部分宜红出口业务,广州经营部分宜红和宜红毛茶。6月,全国政协委员吴觉农建议选定较好茶区13万公顷的茶园,在两个五年计划内生产10~15万吨出口红茶[7]68。吴觉农选定的优质茶区即包括宜红区和祁红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调整茶叶管理机构建立宜红茶贸易体系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新政府接管了旧湖北省政府办的民生茶叶公司,成立第一个国营茶叶贸易机构——华中茶叶公司,后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汉口分公司。汉口茶叶分公司成立后,在湖北又成立了一系列分公司。1950年,建立了汉口茶厂,负责加工拼配湖南、湖北红茶;又相继建立宜红收购处、宜都转运站、恩施收购处、大冶收购处,负责收购鄂西和鄂南两地茶叶。1950年4月,汉口分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8月,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1951年,省公司在鄂西鄂南两大主要茶区增加国营茶叶收购网点。鄂西地区主要分布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宣恩、利川、建始,并设立29个收购站、转运站,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设立中心收购站,领导周围各站工作。1951年,宜红收购处改建为宜都茶厂,负责鄂西茶区的全部收购和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工作[8]。宜都茶厂建立后,鄂西茶区的恩施收购处,渔洋关转运站及下设的28个收购站、一个初制厂,由宜都茶厂统一管理。由于历史上湖南的石门、慈利、桑植和大庸四县也产宜红茶,1951年4月,中南区公司在石门泥沙成立泥沙手工厂,负责宜红茶精制加工和茶叶收购工作。1952年,宜昌市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宜昌营业处,担负宜昌、沙市及鄂中部分县的茶叶批发业务,归属宜都茶厂领导。至1954年,初步形成了以省茶叶公司为主导的国营茶叶贸易体系,在省公司下设支公司和茶厂,支公司和茶厂下设县茶叶办事处,办事处下设茶叶收购站,全系统专业茶叶职工达到700余人[9]5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红茶的外销数量和区域

中南茶叶公司在“外销为主,内销服从外销”的经营方针下,各茶厂的茶叶按照下达计划直接上调。中南区出口业务逐年扩大,1950年出口84482担,1951年出口114243担,1952年出口166748担9[127]。这表明武汉作为外销茶叶的主要出口地区之一,承担繁重的出口任务,宜红茶也主要从武汉出口。

1950年,湖北全省收红茶35741担,1951年收54726担,1952年收78030担[9]52。虽然收茶数量逐年增多,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鹤峰、五峰、长阳、恩施等县出口的红茶只有一万多担,仅有的这点产量远不能适应出口业务的需要。1955年,湖北茶叶公司将鄂西部分青茶产区改制红茶,改制地区包括宜昌、建始、宜都、兴山等县,重点是宜昌和建始。宜都茶厂和宜昌、恩施专区农商茶叶主管部门派出技术干部和工人到各县协助指导。为此,红茶收购量从1954年的20691担上升到31507担,增加了52%。1956年进一步扩大红茶改制规模,宜昌、建始、通山为改制重点地区。1956年红茶改制取得重大成果,全省红茶收购量升至43224担,比1955年增加了37%,宜红茶品质有所提高[9]132。经过两次大规模红茶改制,红茶产区由4个县扩大到13个县,产量翻了一番多。

1956年12月,湖北省发布通知,将茶叶列为国家统购物资,所有产茶的农业社、国营农场和个体农户,统一收购。统购期间,茶叶不得对外出售或自由贸易。从1954至1965年,茶叶主要是国营和合作社统一收购,所以,表1两地区的红茶数量基本上就是宜红茶数量。

表1 湖北省历年红茶收购统计表 (单位:市担)

国家在宜红茶的主要产制地宜昌和恩施相继建立了宜都茶厂和恩施茶厂,这两厂是全国宜红茶产制的核心。1950年,中南区公司在汉口建立的汉口茶厂,主要是加工湖红,但也加工部分宜红茶。茶厂计划年加工湖红15000担,宜红5000担,但当年宜红茶就收购了15000担,远远超过了汉口茶厂加工能力。为了解决加工能力不足矛盾,1951年在宜都建立宜都红茶厂,设计年加工能力3000担,当年实际加工了3293担,有效减轻汉口茶厂加工的压力。随着宜都红茶厂加工能力扩大,宜红茶不再调往汉口加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决定努力发展机器制茶事业,因为这是减低成本,争取国际市场,保障毛茶价格和鼓励茶农生产的主要方法。政府遂决定在红茶区和部分绿茶区设立国营机器制茶厂,每厂全年产量平均以一万担精茶为标准。1950年内将成立这种茶厂二十所[5]。中国茶叶公司为了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结合鄂西茶区实际情况,筹建宜都茶厂。宜都茶厂在1951年9月建成投产,全厂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594平方米。建厂初期,茶厂只有少数原始机械,80%的工艺需要手工生产,年产能力较小,工艺也不稳定。1955年开始,茶厂开始机器更新工作,逐步用铁木结构机械取代原始的手工制茶工具,初步改变了设备落后面貌,但仍然是单机作业,各作业机上茶下茶仍需要人力搬运。1965年后,才开始安装联机式流水作业线,原料投入后,可以直接收回半成品,加工能力大大提高。表2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宜都茶厂生产的宜红茶产量。

表2 宜都茶厂历年主要产量产值表 (单位:万元,担)

由于宜都茶厂生产的宜红茶直接出口苏联,颇受苏联方面的重视。苏联方面负责进口宜红茶的官员、专家为了解宜红茶的产区情况、生产工艺,监督产品质量,要求来宜都茶厂访问。1955、1957、1960年苏联专家三次成功到访[10],引起全国的轰动。苏联专家三次访问宜都茶厂和宜红茶区,极大地鼓舞了茶农生产红茶的热情,促进了宜红茶生产的发展,也提高了宜红茶的知名度,扩大了销路,提高了茶价,为对苏易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恩施茶厂筹建于1958年,1961年正式开工生产,年加工能力3万担左右。全厂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建厂初期设备简陋,年生产能力受到限制。虽然恩施茶厂生产规模较小,但它和宜都茶厂都是专门加工生产五峰、鹤峰、长阳、石门(设厂初期)和恩施地区宜红茶的工厂,具有重要地位。如表3所示,恩施茶厂的规模小于宜都茶厂,但减轻了恩施部分地区茶农的运输负担。

表3 恩施茶厂历年主要产量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担)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红茶出口苏联是在汉口完成的,宜都茶厂和恩施茶厂生产的宜红茶都运往汉口。按照中国茶叶总公司的分工,武汉主要负责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一些国家。出口这些国家的商品主要是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由中国茶叶总公司与购方专业公司签订商品交易合同,包括茶叶规格、品质、包装、运输条件、交货期限、支付等。这种易货收入的外汇,称之为“记帐外汇”。总公司与对方签订合同后,下达区公司,区公司按照下达合同规定的茶号、数量、金额、交货期、交货港站交货,办理结算。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和紧压茶两大类。对苏出口的红茶是不经拼配的原装茶,包括宜红、湖红、宁红等;向东欧国家出口的是经过拼配的红茶,称之为“号码红茶”,如红茶2010,2代表武汉,10代表中上级茶;9012红茶是代表以六级宜红为主拼有少数五级宜红的茶叶;9001代表七级宜红;2010以宜红二级为主,2011以宜红三级为主,2012以宜红四级为主,2013以宜红五级为主,各号茶一般的拼配比例是宜红占50%~60%,湖红占20%~30%,川红、宁红占10%~20%[9]127。宜红茶有多种代码,表明宜红茶种类多,品质多样。

宜红茶出口时首先开出货单,向苏方驻汉代表布样,经苏方确认签字后通知仓库打包、编号、刷唛、装车运至苏联港站。货物起运后,凭发票、装车单、磅码单、铁路运单、商品检验证等单据向中国银行汉口分行办理结汇手续。交付东欧其他国家的茶叶,经上海装船出口,委托上海茶叶公司协助办理装船和报关手续,凭装船单和清结提单及船上大副签字,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理结算手续,并转汇至汉口分行中南区茶叶公司账户[9]127。由于东欧国家在我国没有验收代表,茶叶品质由我方负责,运到对方港口再对样验收,如有问题再协商处理。

宜红茶区面积较小,且主要是生产中高级红茶,产量有限,所以在武汉出口红茶中的比重不高。如表4所示,宜红茶在武汉红茶出口不到五分之一。19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出口苏联的红茶数量减少,宜红茶占红茶出口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这种趋势很快由于国内局势变化而中止。

表4 武汉历年宜红茶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吨)

如果把宜红茶放置在全国红茶出口上比较,则比例就显得更小了。这也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宜红茶的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全国其他种类红茶数量都得到增加的情况下,宜红茶在数量上并不占有优势(如表5所示),这限制了宜红茶影响力的扩散。

表5 国营中茶公司统计历年红茶出口数量(单位:吨、万美元)

四、结语

宜红茶作为中国著名的外销茶,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从创制开始就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路走过坎坷,经历风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影响。

第一,宜红茶增加了中国外销高级红茶的种类。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宜红茶作为外销茶叶里面出现较晚的品种,其一经创制就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紧密结合起来。宜红茶作为中高级红茶,其出口的数量一直以来并不占有优势,但它的质量被世人称道,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

第二,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提高内销高级茶和中级茶价格的报告”,外贸部直接掌握的15个品种茶包括宜红功夫茶,由它直接掌握价格。宜红茶区扩大,茶叶生产量逐年提升,出口量也就大幅提升。1953年,外贸部对中茶公司的工作表示肯定,认为扩大茶叶对苏联、东欧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换回大量建设物资。出口1吨茶叶,平均可换回钢板10吨,四年来出口的茶叶可换回钢材75万吨,对国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可见,1吨茶叶等于10吨钢材,这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极大支持。由于宜红茶在国家贸易中的作用,也提升了茶区茶农扩大生产的信心,使更多的宜红茶走进了世界。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宜红茶数量不大,但作为高级红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中国红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将宜红茶继续归入国营公司主导的外销红茶,延续单一化的经营模式。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也采用了国家主导的茶叶公司负责产销宜红茶,但更多的是关注宜红茶与国家外贸经济、地方区域经济和茶农的生产生活,通过茶叶来改善宜红茶区茶农的生活水平也是国营公司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茶厂外销恩施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飞檐走壁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家的团圆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