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淘万漉虽辛苦 不忘初心稻成金
——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研究员、水稻专家聂守军

2022-03-09本刊实习生毕艺馨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期
关键词:守军黑龙江省水稻

□ 本刊实习生 毕艺馨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告别了青葱岁月,田野渐次金黄,结着满满稻穗的稻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在那片金黄的阴影下,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身影蹲在田间地头,一边细细地观察,一边唰唰地在本子上记录着,时而凝思一会儿。52岁的他,26年如一日工作在试验田,他的辛苦耕耘,换来了农民的丰收成果;他的忘我付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他就是中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党委委员、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所所长——聂守军。

聂守军,中共党员,硕士,二级研究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龙江楷模”称号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农科英才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他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948”计划、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及课题20余项,累计经费达3200多万元;获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21年11月3日,是聂守军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他参与的合作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年度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等奖。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但坐在办公室看着颁奖直播,他不禁心潮澎湃。

栉风沐雨 任劳任怨

聂守军1960年代末出生于黑龙江省富裕县一个农村家庭,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在小时候经历过一段物质短缺的年月。在他成长的记忆中,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是难得的美味,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1995年,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工作。他回忆说,当时全班81个人,从事农业科研的很少,很多同学都选择转行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初心不改稻成金。别人都说,“聂水稻”现在成就大了,是不是应该歇一歇?在他看来,不管走的有多远,都不能忘了当初为何出发。聂守军经常和身边的科研人员说,黑龙江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不管未来走到哪里,都对这片黑土地怀着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攥紧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就是他的“稻田梦”。从小在田间长大,对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离开这片黑土地,我的心就不踏实,我的根永远连着黑土地”。

作为农业科研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聂守军26年来投身龙江寒地水稻育种事业,甘当科研战线“螺丝钉”。刚开始,没经费、没人手、没仪器,聂守军常常把自己“种”在稻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硬是把自己一个人站成了一个团队。

2010年,把所有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的聂守军病倒了,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耳朵不舒服,也没当回事儿,后来头也晕,眼睛也干涩,去医院一查,确诊为鼻咽癌。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聂守军觉得“天都塌了”,种子研发还没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费也常常捉襟见肘,现在身体又垮了。多年后,提起当时的情景,五十多岁的他眼眶微红,嘴唇微抿,却倔强的不肯低头。

去北京就医、放疗、吃各种中医汤药,经过35次痛苦的放疗,暴瘦了三十多斤,那个不肯放弃的聂守军回来了,就在大家都劝他好好在家养病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田里,看一株,挪一步,感动了无数人。那一刻他不仅仅是在为大地选种,更是在心里不断催发坚守信念、为国科研的种子。

作为全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农科英才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聂守军不忘初心,埋头在他钟爱的寒地水稻事业中。常常一天工作下来,就全身湿透,可谓是“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下午一身泥水”。大家都说他就是“别着钢笔,穿着白大褂的农民”,除了脑子里想的是种子研发的事,站在田上,皮肤晒得黝黑,简直与农民一模一样。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聂守军一路走来铭记在心的思考,理想很难,理想的路上处处布满荆棘,理想的城堡更是需要用汗水来浇筑。经过多年的努力,聂守军真的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实现了科研经费从无到有,仪器设施从简到精,学科分类从单一到全面发展。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科研使命,身体力行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从一名普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到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的二级研究员。26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黑土地上,与水稻为伴,日复一日重复着播种、管理、观察、记录、选择、收割的“单调”工作,内心却依旧火热,怀揣着“中国粮中国碗”的强国信念,培育出水稻新品种50余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4亿亩,改变了龙江稻农的生活。

水稻育种 优中选优

种子,是农业的生命核心;育种,是农业的生产命脉;选育良种,则是一项需要长战线、细打算的工作。搞育种,从育种目标的制定、策略选择到技术路线设计,在育种中摸索经验,创造新方法,时刻要动脑子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攻克水稻高产与优质并重这一育种难题,聂守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难。

本世纪初,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缺少水稻主栽品种。然而,当时生产上应用较多的品种“垦稻12”“绥粳4号”都优劣参半;“垦稻12”产量高、抗倒伏性差、生产成本高;“绥粳4号”品质优、有香味、抗倒伏、产量低。聂守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这一难题,聂守军几乎每天都守在田里调查、记录,手中的调查本已经足足装满了几麻袋。“渴了一瓶水,饿了一桶面,累了地头打个盹,手里常拿调查本”已经是聂守军和他的团队工作的常态。

研究所的试验田离绥化城区有近30公里路,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水稻长势和独特性状,聂守军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个试验田。后来,为了节约时间,他花了半年工资买了一辆红色摩托,还对自己爱人“信誓旦旦”地说是为了接自家孩子上下学,结果,骑着自己心爱的小摩托就一头扎进了稻田里,直到孩子毕业也没接送过一回。

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他的办公地点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每年2月末,黑土地上依旧冰雪覆盖,屋里供暖不足,他就戴着棉手套、棉帽子工作。一年中有五六个月在这里工作,一干就是七年。除了风吹日晒、风餐露宿,育种筛选更难的是要选出一个优质又高产的种子,就好比是选择一个“考试不偏科的学生”。从理论上来说,培育出一个后代既高产又优质的水稻概率是1.4万分之一,聂守军要做的就是在这1.4万粒种子中选出一粒。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聂守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育种之路没有尽头,农业是个慢功夫,农业科研更是如此。聂守军始终坚信,育种方向的形成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得出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再次投入实践,如此反复。虽然有时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所得到的回报并不是成正比的,但这都是农业科研经常需要面对的事情。只有扎下根、沉下心,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经过多年努力,凭借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农民的情怀,聂守军最终带领团队选育出了一系列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其中“绥粳18”成为了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主栽品种,且在吉林、内蒙、新疆、陕西部分地区均有种植,表现出广阔的生态适应性。2007、2018年,“绥粳18”跃居为我国单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受到种业、稻农、米业及消费者的广泛好评,被评定为黑龙江省十大优质米品种。目前,该品种已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

服务“三农” 扎根基层

再好的品种和技术,也要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一粒好种子,要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一个好研究员,要从做好研究到服务好百姓。作为水稻育种人,聂守军深知这个道理。

2014年,聂守军被黑龙江省科技厅任命为科技特派员,做“接地气”的科技特派员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说话做事都必须“接地气”,真正做到与农民“心连心”。在他看来,“接地气”首先要了解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的技术需求,因地制宜,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因此,他每次都会亲自带队到服务点,事事亲力亲为,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水稻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技术问题,细心摸查稻农的技术需求,精准发力,向他们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真正做到“农户随时有需求,专家随时来解答”。

在他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绥滨、绥棱、望奎、通河等县市,他不但与当地的水稻种植户结成了科技支农对子,更是从育苗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对农户进行全方位指导。聂守军通过调研发现,由于缺少优质、高效的水稻品种,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发展缺乏特色。于是他主动带着培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走街串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推广,“聂水稻”成了稻民们对他的亲切称呼。

“‘聂水稻’来了,俺们种田有了新方向,钱袋子也鼓了,更开心了!”姜维军是鹤岗市绥滨县忠仁镇黎民村农民。2015年起,聂守军带着“绥粳18”品种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不但进行技术指导,还帮助他与企业积极对接,推动落实了忠仁镇与中粮集团、绥化市万胜米业合作开展“绥粳18”稻米的订单农业,全面实现该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化。

绥棱县克因河乡向荣村的王忠艳是一位水稻种植户,是水稻种植中的“老把式”。她没想到原本精打细算的自己,在“聂水稻”面前成了“小学生”。5年来,在聂守军的技术指导下,依托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她家的稻田亩节约水稻种植成本近50元,平均亩产提高48.7公斤。这样“一增一减”,使她不但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高手,更是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在聂守军的牵线下,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通过种植“绥粳18”“绥粳28”“绥粳302”实现了丰产增效,累计带动农民增收3200万元以上。通过技术对接与科技服务,6年来,聂守军累计在帮扶地区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3.8亿元。

如今,每年无论是育秧的季节还是收获的季节,聂守军和他的团队依旧会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们答疑解惑,走到哪儿,帮到哪儿,了解他们的最新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他的带领下转变了种植意识,提升了种植技能,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育一个品种,惠一方百姓”,对聂守军来说,这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他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农民的一腔真情。

科企合作 敢为人先

“种子不走向市场,就不能更好地得到检验,既阻碍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又影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对良种的期盼,要求科研人员不能做市场经济的门外汉。为此,聂守军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实验室中,而是看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搭乘产业化快车,把良种推向地头。为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聂守军提出适宜科企合作的新思路,“科企合作,优势互补”、“企业搭台,科研唱戏与科技创新,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合作理念,大力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水稻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在聂守军身上,良种转动“市场魔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神奇功效正在凸显。

2014年起,在黑龙江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引领下,聂守军带领团队与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等开展科企合作。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建立起品种示范基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并迅速形成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科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团队育成品种累计1.4亿亩,累计实现新品种转化7188万元,增加社会效益近222.2亿元。

多年来,正是聂守军团队在育种理念、育种技术、测试检验等多个方面对盛昌种业进行科技“输血”,提高了企业的“造血”能力,助力该企业在2020年获得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在2021年7月一跃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聂老师就是我们的‘财神爷’”,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一提到聂守军的名字就赞不绝口。双方科企合作共育的“金娃娃”——“绥粳18”累计转化4100万元,在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知名企业。通过与聂守军团队开展“绥粳11”、“绥粳20”等多个科技成果的转化合作,实现了企业新增销售利润3000万元以上。同时,企业还与聂守军团队在多个科研项目、课题上进行了科技合作,不断提高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与研发能力,并在聂守军主持下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联合执行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重大科技专项。

科研与企业紧密地连为一体,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研人员的选题不断丰富、科研思路不断创新、选育出的新品种的推广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化育种逐步转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打造科研“龙头”和企业“航母”,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明确科研分工,实行科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初心。从吃上一碗白米饭的单纯心愿到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家国情怀,聂守军把心中的信仰化作了脚下的力量,面对各高校和企业承诺的丰厚待遇,他坚守初心,不忘入党时许下的誓言,继续深耕在最冷水稻作区,把他对水稻的热爱挥洒在钟情的黑土地上。无论是科技上的攻坚克难,还是服务“三农”的不懈努力,聂守军时刻践行着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守军黑龙江省水稻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聂守军:只为一粒好种子
液动机引流式液氧煤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系统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聂守军:东风来报稻花香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徐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