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6岁儿童对时间的体验

2022-03-09孟少清边霞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时距时间段时序

孟少清 边霞

置身于时间的场域,成人总是能从滴答流转的计时器中轻松地判断出当前的准确时间,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运动、变化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中体会生命与时间的有限与宝贵。而同样在时间中展开生命活动的儿童,没有内化的时间标尺,缺乏依据钟表时间生活的经验,他们只能被动地运用自己所有的感官与身邊事物互动,通过感知觉在游戏、生活活动、思考中感受与体验时间。那儿童对时间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理解时间的?研究者应用马赛克方法探析了他们对生活时间带有自己印记的体验。

一、儿童对一日生活时序和时距的体验

普通心理学将人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称为时间知觉,主要包括时序、时距和时间点知觉三种。[1]其中时间点知觉是指对某个事件具体发生时间的确认。由于当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还无法对时间进行精准的感知,是以,本研究只从时序知觉、时距知觉来探析5~6 岁儿童的时间体验。

(一)儿童对一日生活时序的体验

自然的一天,有着由黑暗和光明所构成的次序[2],这一点用儿童的话描述即为:“大自然在白天有很多种颜色,到了晚上就只有一种颜色了。”若把自然的一天分得再具体些,便是由黎明、早晨、下午、傍晚、黄昏和夜晚所组成的过程,它为日常的社会结构和活动范围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正确地掌握时序是儿童根据时间安排一日事务的重要依据,是儿童学会生活的基础。研究者通过访谈与绘画的方式,获取了儿童对一日生活时序的认知体验。

一天我起来,是不开心的,因为还想再睡一会儿。然后妈妈拉我起来小个便,然后再梳个头发,然后刷过牙洗过脸、吃过早饭之后就上学。插游戏插排,玩玩具,上课,然后吃午饭,睡觉。再玩一会儿,妈妈接我回家。回到家吃饭,吃过饭之后呢,妈妈擦桌子,然后呢,爸爸带我写作业,写过作业之后看动画片就睡觉。

——晨晨

研究者梳理儿童的回答后,发现:参与本次研究的儿童中,95.8%已掌握一日生活时序的先后顺序,有的儿童还能依据参照物推测下一件事情,仅有两名儿童回答“不知道,说不清楚”。由于儿童个体表达能力与风格的差异,有的儿童将每件事情都描述得十分详尽,有的儿童以关键事情的次序来描述,有的儿童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这样的时段次序来描述。不论哪一种描述,都透视着儿童对一日生活次序的认知。本研究所得的儿童时序认知的结论与国内学者方格得出的“5~6 岁的儿童已经能在感知水平上理解一日之内的时间顺序”[3]这一结论一致。

儿童对一日生活时序的掌握程度在他们关于“我的一天”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如图1~4,儿童将自己的一天按照自己认知的时序画了下来,展示了他们早上起床、洗漱、吃早饭、上幼儿园、玩桌面游戏、吃早点、上课、玩区域游戏、吃午饭、睡午觉、吃下午点心、户外游戏、离园、回家吃晚饭、写作业、洗澡、睡觉等一日生活环节。从这些图画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儿童已基本掌握一日生活的时序。

(二)儿童对一日生活时距的体验

心理学中将时距知觉定义为“对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的估计”。[4]由于 5~6 岁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呈现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儿童都是在具体的事件中感受时距。本研究基于儿童感受时距的特性,探讨了儿童对生活事件用时长短的感知。研究发现,儿童对于生活事件用时长短的感知基本符合客观事实。影响儿童时距感知的因素有:时间内容、儿童的动机与态度、儿童的生活经验等。以下是儿童对具体生活事件的持续时间的体验:

1.上课、午睡、户外游戏等事件的持续时间长。

儿童口中的“上课”指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研究者所在的 N 园,每日集体教学活动安排在上午的 9:00-9:30,所占一日生活时间比重约为 5.5%。按照客观计量化的时间来看,与午餐时间等长,并不属于长时段,但在儿童的体验中,上课持续时间“有点长”。研究者随即追问原因,儿童解释道:“我每次举手,老师都是叫好几个小朋友才能叫到我,而且有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很慢,我觉得等了很久。”“一直坐着, 很无聊。”从儿童的心声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内容以及儿童上课时的感受是影响儿童时距知觉的重要因素。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较为注重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规则,提问时需照顾全班儿童,难免会忽略个别儿童的感受,而且儿童在上课时需要时刻拿出“前台”的状态,专注倾听、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上课时段当属儿童一日生活中时间运用最完整、最稳定且利用率最高的一段时间了,加之儿童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由此会产生上课时间长的体验。

午睡也是儿童公认的持续时间长的时段。N 园午睡时间安排是12:10-2:30,总时长为 2个小时 20分钟,占儿童在园一日生活时长的16.7%,是幼儿在园耗时最长的活动。研究者询问儿童“你感觉一天里什么事情最长”时,很多儿童第一反应是午睡,原因是“中午总是睡不着”“保持一个姿势睡太难受了”。儿童午睡环节在客观上持续时间最长,再加之儿童午睡时的消极感受,综合导致儿童体验到午睡时间属于长时距时段。

N 园是以体操为特色的民办园,户外游戏是该园较为重视的环节,儿童每日实际户外游戏时间要长于一日生活时间表上所规定的时长,大约有1小时。在48名接受访谈的儿童中,有7名儿童表示户外游戏时间较长。户外游戏是儿童一日生活除了午睡时间外,用时最长的活动了,儿童对此段时距的体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问及原因时,儿童均从主观感受层面来解释:“玩的时候会出很多汗,太热了,有点难受。”“玩的时间长了总是想喝水。”“太晒了。”由此看来,儿童的主观态度也是影响儿童时距体验的重要因素。

2.早上起床、吃早点、吃午饭、读绘本等事件的持续时间短。

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早上的时光是最为匆忙的。在睡眼惺忪、从朦胧状态中回神的时候,就被催着洗漱、吃早饭、去上幼儿园。研究者了解到儿童入园时间为 7:40-8:00,儿童通常 7:00 起床,这中间有40~60分钟的时间,去除路上花费的时间,留给儿童穿衣、洗漱和吃早点的时间大致有30~40分钟,客观上来讲,时距并不富裕。儿童体验到的早上起床、吃早点这一系列的事件的时距也是短的。“早上起床很快, 妈妈总是催我。”“早上起床时间太短了,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做事时的匆忙状态是儿童体验到时距短的重要影响因素。

除了感受到早上时光的短暂,较多儿童表示吃午饭、读绘本的持续时间短。“吃午饭的时间很短,老师总是让我快点吃。”“读绘本的时间短,一会儿就该散步了。”“吃饭时间短,因为我吃得有点慢。”儿童以自己的方式阐释着对吃午饭、读绘本时距的体验。儿童在园吃午饭的时间为 11:00-11:30,时长30分钟,与上课时间相同,但儿童体验到的时距差异较大。寻其缘由,与儿童对该项活动的时间需求相关。午饭期间儿童总是喜欢和同桌的小伙伴聊聊天,以放松的状态吃饭,因而对于午饭的时间需求就较长,30分钟午饭时间比他们期待中的短。而在上课时,儿童的束缚感较强,且需要投入较多的意志力,因此对活动的时长期待相对短一些,所觉得30分钟较长。儿童读绘本的时长,由他们吃饭的时长决定,吃饭快的儿童获取的绘本阅读时间就长一些,吃饭慢的儿童反之。5~15分钟的阅读时间对儿童来说确实较短。且儿童在读绘本时相对自主,规则也较少,体验较为自由。以上因素综合导致儿童体验到的绘本时间时距短。

二、儿童对一日生活各时间段的体验

各个幼儿园都有着固定、完整的儿童一日生活的时间表。它不止展现着儿童的生活安排,更为深层的作用是组织儿童的日常。但时间表大都由成人基于儿童的特性、本着为了儿童更好地发展的原则制订,儿童并未参与其中。那么,儿童对于成人主导的一日生活中各时间段的主观时间体验如何呢?

需要申明的是,时间通过时间内容与儿童产生互动,在探讨儿童的时间体验时,较难剥离时间本身与时间内容。是以,本部分对于儿童时间体验的获取基于儿童对时间段中时间内容的体验。

研究者选取了访谈与民主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儿童对一日生活各时间段的偏好。在民主投票前,研究者与儿童共同商议出了一天中的13个时间段来供儿童投票,选出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时间段。

投票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回家放松时间位居儿童喜欢时间段的榜首,占投票总数的23%。在这段时间,儿童通常会去公园玩、与周边同伴一起玩耍或玩电子游戏,这些都可以令他们身心放松、愉悦。可可在投完票后,还专门趴在研究者耳边悄悄说道: “我最喜欢写完作业出去玩的时间了。”位居第二的是户外活动,所占比例为17%。在户外活动中,儿童的活动空间大,通常可以跑、跳,游戏器械与游戏玩伴选择相对自由,所受约束较少,故有部分儿童倾心于户外游戏活动。紧随其后的是创造游戏,占投票总数的15%。N 园的创造性游戏是搭积木和插雪花片。游戏中,儿童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大,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体验积极。教学活动与写作业环节分别得到5票,这两个环节都是儿童“获取知识”的环节。此环节真是让儿童又爱又恨,因为需要按“规定”做事,且都会遇到困难与挑战。喜爱教学活动与写作业环节的儿童均表示,这两个环节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其余时间段按获得票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园、午睡、早操、早点、区域游戏、早上起床。

相比于儿童眼中“喜欢的时间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状态,“最不喜欢的时间段”的得票数相对集中。票数遥遥领先的当属午睡时间,占总票数的46%。儿童纷纷表示:“午睡时间太太太长了。”“午睡太无聊了,睡不着也不能说话。”得票数位居第二的是写作业,不喜欢写作业的儿童表示“有点难,学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我都不能玩了”。从儿童的话语中可知,作业难度以及完成作业的时长直接影响着儿童对于作业环节的态度。位居第三的是教学活动,占总票数的9%,但研究者询问发现,儿童并非不喜欢学习新知识,而是受到教学活动组织内容与教师在活动中的态度的影响。他们表示:“老师讲的东西有点无聊,时间有点长。”“老师上课总是会凶我们。” 其余时间段按票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区域游戏、早上起床、早点、早操、离园、回家放松。

三、儿童对一日生活中自主时间的体验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切权利与事物,时间也不例外。儿童是自己时间的主人,但由于认识水平与生活经验有待提升,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与照料下生活。成人引导儿童生活,势必会支配儿童的时间,留给儿童自己支配的时间即自主时间相对少一些。这段时间在一日生活时间表中是隐性的,但自主时间对于儿童放松身心、培养自主管理时间意识这一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儿童在自主时间中体验如何?

研究者以访谈为主要方式,收集了儿童对自主时间的认识与体验。在访谈中,有87.5%的儿童表示每天都能拥有自己的时间。“我自己的时间就是玩游戏的时间。”“练钢琴,拍完视频以后看电视的时间是我自己的。”“玩手机、看彩虹轻骑队的时候。”“请假不上学、玩游戏,还有下课。”“星期天,那天我什么课都不用上。” 有10.5%的儿童表示不知道有没有自己的时间。有2%的儿童表示没有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教师的或者爸爸妈妈的。研究者继而追问那些认为拥有自主时间的儿童,大多表示自主时间体验良好,是轻松、自由的。也有儿童表示,自己的时间“想要人来陪我,有点孤单”“有点无聊,不知道干些什么”。研究者发现儿童对陪伴的需要较多,儿童被教师批评、吃午饭较慢、自己的时间都会产生孤单之感,这一点值得成人关注。

综合儿童关于自主时间的认识与体验来看,儿童在自主时段的体验多为轻松的、开心的、自由的,他们也有着争取更多自主时间的期盼。

综合上述研究,研究者建议幼儿园管理者尝试在制定园所作息时间的过程中,邀请儿童参与讨论,收集来自儿童这一群体的声音,审慎对待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时间体验,倾听儿童的时间诉求。研究者衷心地希望,成人“蹲下來”关注儿童的时间体验与诉求,站在儿童的立场,与儿童共同构建和谐的时间生活。

【参考文献】

[1][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4.

[2] 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M].朱红文、李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3.

[3] 方格.儿童对时间认知的发展[J]. 心理学动态, 1987, 5(04):21-26.

[5] 黄进.游戏者无为[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10):1.

猜你喜欢

时距时间段时序
基于时序Sentinel-2数据的马铃薯遥感识别研究
趣味性进度提示设计对时距知觉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时序NDVI的麦冬识别研究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学习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短时距估计的比较
回溯式时距估计的计时机制*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种毫米波放大器时序直流电源的设计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标量计时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