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刚:火场废墟中的“福尔摩斯”
2022-03-09张静姝
张静姝
他的战场在废墟里,在火场残骸之上。
索迹寻踪、让灰烬“说话”,火灾事故调查工程师的任务就是直奔起火点、找出火灾“元凶”。这么做,既是为了搞清火灾背后的原因,又是为了让人们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废墟里的真相
20平方米的小屋被火舌肆意舔过,焦煳味和无奈感沉甸甸压下来,被漆黑的承重墙勉力支撑着,在旁人眼里,这个曾经的家,无疑已是废墟一片。环顾屋内,李兴刚很快锁定一个角落。
李兴刚今年42岁,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科的一名火灾事故调查工程师,李兴刚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不在办公室,他的战场在废墟里,在火场残骸之上。
一场严重火灾后,现场往往只剩下漆黑的墙壁、凌乱的残骸,而救火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场造成破坏。起火点在哪?起火原因是什么?诸多待解的疑问,需要火灾事故调查员跨过警戒线,仔细辨别每一片残碎的金属、每一段烧焦的电线,通过蛛丝马迹探寻答案。
李兴刚是历史学专业出身,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消防总队),经过半年军事化管理集训、一年多基层消防救援中队锻炼,2004年,他进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火灾调查处,成为一名火灾事故调查员。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李兴刚觉得,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与火场无声对话,两个看似相隔很远的行业,其实秉持的是同一個重要原则——讲证据。
而不管是人证还是物证,单一的说法都不可靠,痕迹看上去是固定的,但有时候也会“说谎”——火灾扑救、人员撤离,都可能对现场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干扰火灾调查员的判断;物品的原始摆放位置、家用电器的开关情况,甚至是事发时窗外的风向,也可能将调查导向错误的方向。
火灾发生的原因复杂,世界上不会有两场相同的火情,但在李兴刚看来,任何火场,大到几万平方米,小到几平方米,只要不是人为纵火或者爆炸起火,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起火部位。它就像火灾真相的“七寸”,精准地找到它,是火灾调查的基础,也是一名有经验的火灾调查员要具备的基本功。
门板上的数字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才第一次出现火灾勘查专业,更多实用理论,靠的是前辈们在火场里经年的摸索积累。
入行之初的李兴刚,揣着此前的专业培训知识,作为助手跟着前辈进场,直接一脸懵圈,“都过了火,全是残骸,无从下手。”但师父往往只需扫视一圈,就能有大概方向。那时他觉得,自己的师父是“火眼金睛”。
而实际上,经过近两年“多跑”“多悟”的火场磨砺,李兴刚才真正懂得,师父的敏锐背后,是经验打磨出的紧密逻辑研判——过火木质结构的塌落是有迹可循的,炭化程度不一,严重处一般指向起火点;同样是变形变色的金属,但损坏程度细微的差别,就是现场能够“开口说话”的物证。
独立工作的头几年,一个现场让李兴刚印象深刻。当时起火的,是大兴区一处平房。救援人员在屋内发现一对已经遇难的母女,她们双膝跪地,脸朝下趴在床边,身上没有过火痕迹,初步判断是浓烟吸入过量死亡。然而两天后,尸检报告显示,二人心脏位置有出血点,属于他杀,而火灾很有可能是嫌疑人要毁尸灭迹。公安部门进一步开展调查追踪,没多久,嫌疑人被捉拿归案,也对杀人纵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多年后,他再次遇到似曾相识的现场。冬日的果园自建房内,母子四人的尸骸已被烧焦,现场调查人员初步研判为炉火引燃杂物引发火灾。但李兴刚和同事们觉得不对,就算一家人在睡梦中没来得及逃生,也不太可能全部整齐地躺在床上。在继续勘查现场时,他发现门板上写有一个电话号码。“外来务工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北京没有亲友,那这个写在门上的电话会是谁?”
他第一时间把线索告知警方。在联系电话号码主人时,对方躲闪的言辞引起了警方注意,经过进一步调查和审讯,证实了号码主人就是制造了凶杀案后又纵火的嫌疑人。
“真凶”究竟是什么?
物证之外,人证也是火灾调查的关键,长期的工作经验让李兴刚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见什么人问什么话。”“每个人看待火灾的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对看到的情况还原度也不尽相同。”为此,李兴刚要问得足够详细。
问不清,搞不透,李兴刚觉得连自己心里这关都过不去。一起火灾中,两间干货仓库起火,商家损失严重。通过现场勘查,李兴刚很快找出了起火点,但事故原因悬而未解,李兴刚就是安不下心——临近搬迁的仓库早已拉闸断电,不存在电路故障;通过监控,排除了人员滞留仓库吸烟的可能;仓库里放的是蘑菇等干货,也没有自燃条件。“真凶”究竟是什么?
几番进出仓库,他终于发现,仓库角落里的一包粉末物质很可疑,虽然被火烧得差不多,但看得出有别于食品。仓库主辨认了好久才想起,这是他特意放置的干燥剂。经实验室检验,这包干燥剂内有易燃化学物质,正是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它成为了这次火灾的元凶。
17年进出火场,李兴刚的调查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起火原因看似“无巧不成书”,却值得所有人警惕:一户人家阳台起火,没想到“肇事者”是窗台上的水晶球,在阳光照射下,它像个凸透镜一样,聚焦点升温,最终引燃周围杂物;还有汽车座椅着火,竟然是乘客下车后座椅自动后移,挤压了偶然掉落到下方的打火机点火按钮。
火场淬炼出的意义
李兴刚的同事们常说,火灾事故调查是消防救援机关单位里最基层的岗位,也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需要提取物证时,搬挪家具残骸和坍塌的木质结构、金属框架也是常有的事儿,皮肤划伤、磕碰也就在所难免。
在李兴刚看来,重大火灾的背后,往往会涉及多方责任,有监管不力、有私下交易、有质量问题,还有长期对安全隐患的漠视。火灾原因调查,为了让人们警醒,也为了让这些问题一步步得到改进。比如,十几年前,居民楼着火后蔓延速度快,后来经过调查,发现症结在于建筑外保温材料耐火等级低。这些年,住建部门提升了要求规格,曾经“火烧连营”的情况几乎绝迹。
李兴刚说,进步在一点点发生,这便是他工作的意义。
摘编自《新京报》2021年12月21日
238150078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