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冬季节吃火锅,肛周脓肿须小心

2022-03-09傅传刚蒋嘉奇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肛肠肛周脓肿

傅传刚 蒋嘉奇

近日,来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逐日增多。这些患者多数为年轻人,自述吃辣或饮酒后出现肛门肿痛,往往误以为自己患了痔疮,持续用了几天痔疮药物后,仍未见明显好转,反倒是疼痛加剧后才来就诊。实际上,他们是患了另一种肛肠科常见疾病——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肛管直肠周围急性化脓性疾病。该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以及儿童,其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是由肛腺感染引起。患者的肛窦感染后,细菌会入侵至肛腺,造成肛腺分泌液流出受阻,继发肛腺感染,而后细菌通过肌间隙等组织逐步蔓延至肛周间隙,从而形成肛管周围脓肿。通常,临床上表现为肛周可扪及肿块,发病急骤,出现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和坠胀不适,在坐立、行走或排便时会加重。

火锅多以辣椒、花椒、胡椒、牛油等作为主要作料,过多食用这些辛辣油腻的食物会导致肛管局部充血。并且,大多人吃火锅时,喜欢喝冷饮或饮酒,忽冷忽热,吃的食物往往不容易消化或是半生不熟,易刺激肠胃导致腹泻或便秘。若反复腹泻,可能会导致稀便或粪渣进入肛隐窝中刺激肛隐窝发炎;而长时间便秘,储存在直肠内的粪便可导致肛隐窝堵塞,引发肛隐窝炎。在传统医学中,认为肛周脓肿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下注大肠,蕴结肛门;或因肛门破损染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首先,良好的肛周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肛门部位每天需要排便,容易引起细菌滋生,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所以应勤换内裤,经常清洗肛周,保持肛周清洁。另外,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或者每两天定时排便,避免出现腹泻或便秘,引发肛隐窝炎,从而诱发肛周脓肿。

其次,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建议平时多喝水,肠道摄入充足的水分,能够促进大便排出,保持大便通畅。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饮料,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也能预防肛周脓肿的形成。在饮食上,应以清淡及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品为宜,如红薯、菠菜、芹菜、冬瓜、丝瓜、茄子、绿豆、黄豆、海带、黄花菜、木耳、茭白等。餐后可以食用酸奶、乳酪等富含益生菌的奶制品,有助于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达到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而像酒、辣椒、生姜、大蒜、肉桂等,均属辛辣之品,可能刺激肛周局部发炎,增加肛周感染的风险,要尽量少食用。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适量运动,增加胃肠道的蠕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熬夜,提高自身免疫力。平时可多练习提肛运动,减少久坐,从而促进肛周局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肛周充血。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继而形成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若是肛周感染,初期尚未形成脓肿,可以先在局部热敷,并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一旦脓肿形成,临床上,小部分人经过单纯保守治疗后肿块可能会变小,疼痛减轻,但肛周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自身抵抗力下降或肛周有炎症时,会反复发作。而且,随着脓液在肛周的间隙内窜行,可能本身较为轻微的肛周脓肿会演变成复杂性的肛周脓肿,甚至形成马蹄形肛周脓肿。所以,通常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切开引流,减低脓腔张力,避免脓液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同时应使用抗生素控制肛周炎症。切开排脓之后,由于内口没有处理,大多数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包含内口、瘘管、外口的肛瘘,主要症状表现为肛周反复破溃流脓,需要再次进行肛瘘手术才可治愈。

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内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患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呈明显低龄化趋势,其主要肛周症状表现为肛周脓肿。所以,出现肛周脓肿反复发作的患者,术前建议完善胃肠镜的检查,从而明确消化道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若是因为炎症性肠病导致的肛周脓肿,我们需在对肛周脓肿切开引流的同时,同时对炎症性肠病进行系统治疗。

秋冬季节,是肛肠疾病好发的季节,这与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密不可分。气候干燥、辛辣饮食、运动减少,都会导致便秘、肛周脓肿、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的发生。很多人对肛肠疾病的症狀了解不够清楚,往往会拖延病情,导致小毛病变成了大麻烦。所以,在秋冬季节,更要注重肛肠的保护,保持良好的卫生、饮食、生活习惯。若出现肛肠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到肛肠专科进行诊治。

(傅传刚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蒋嘉奇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肛肠外科医师)

(编辑 王凡)

1506501705303

猜你喜欢

肛肠肛周脓肿
肛肠微波理疗椅对混合痔术后局部症状的应用效果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肛肠病患者慎用智能马桶
介入超声治疗肝脓肿的临床价值
手术室护理应用不同体位摆放配合肛肠手术的效果观察
不要忽视自己的肛肠健康
注意!蹲厕所别超过三分钟
治疗难易不同的肝脓肿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肛周赘生物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