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的叶兆言
2022-03-09焦亚坤
焦亚坤
在中外文学史中,父亲或者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有关父亲的书写更是不胜枚举: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巴尔扎克《高老头》,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朱自清的《背影》……,这些名闻遐迩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每一位父亲都气质独特,书写的每一段父子关系亦令人回味。作家叶兆言新作《通往父亲之路》也讨论了这个话题,在这本书中,他意欲书写一些中国式的父子,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铺写一个家庭的时代记忆,更折射出一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一对特殊父子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张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不和分开,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育,与其父张希夷情感疏离。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张左、张希夷、魏仁三代人,是父子或师徒,有恩亲,更有离合疏近。但“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张左发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近过张希夷,有时候走得越近,感觉越远”。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通往父亲之路》所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男人之所以知道他老了,原因在于他开始看起来像他的父亲了。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朋友。在叶兆言看来,每个人都想走近自己的父亲,但走近父亲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叶兆言坦诚这部作品是“想写一些中国式的父子”,主人公张左想要走近自己的父亲,但是越想走近,走得越近,却越不堪,这种不堪也是文化的不堪。由此延伸而去,这场探讨父子关系的文学漫旅更掺杂了浓郁的文化反思。
《通往父亲之路》是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却余音缭绕,回味悠长。这不唯由于作品题材堪称宏大——书写一个家庭三代知識分子的时代记忆,更与作者处理题材的手法技巧颇有关联。本书延续叶兆言一贯的叙述风格,不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不掺杂过多主观情绪,而是平实客观,有如闲话家常,不疾不徐,缓缓道来。
虽然只有四万多字,但《通往父亲之路》处理的是一个四十万字的题材,这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因为它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题:家族与时代的关系,亲近抑或疏离的父子关系探讨,知识分子精神命运的变迁,等等。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忆中选取素材,如何在庞杂的素材中剪裁到妥帖的主题,极大考验着作者的写作功力。叶兆言截用几段关键的吉光片羽,选取张左生命中与外公或父亲相关的重要事件或关键时刻,从开头的张左出生到结尾的花甲之年,半个多世纪的成长经验被高度浓缩,写作者克制平静,张弛有度,删繁就简,有的放矢,有如行云流水,大量的留白更赋予作品极大的张力。根植于真实生活的鲜活情节更增添了作品的时代感、可读性与趣味性。据作者叶兆言讲述,作品中张希夷干校养牛这一情节即移植于伯父叶至善的经历,“这一段其实是我伯父和我们老爷子(指叶圣陶先生)的一段故事。我伯父就像我小说中写的这个父亲一样,在干校养牛,而且他很得意地天天晚上起来给牛把尿,我祖父在书店里到处给他去找养牛的书。他们在通信中大量提到这一件事”。这种来自生活热气腾腾的经验拉长了作品的内部空间,也赋予小说更真实可感的质感肌理。
奈良美智即将在上海举办中国内地首次大规模个展,这本书是他面向中国读者制作的首本书籍,也是他时隔多年的全新“自传”。
他的作品源自内心深处“空无一物被白雪覆盖的世界”,童年记忆、音乐、文学、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时光(1988—2000)、对自我的探索、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当代艺术等都是他的灵感来源。在书中,奈良美智首次全面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既是对自我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重新启程。
396350102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