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是”话语标记化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

2022-03-09杨国萍

现代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句法

杨国萍

摘  要:话语标记语“但是”是汉语表达中常见的话语成分。历时语料数据分析显示,连词“但是”的话语标记属性的强化和功能泛化过程,离不开它在句法结构中搭配模式的变化、话语表达中语用功能的衍生。“但是”在白话文中的高频使用,直接导致其逻辑真值语义逐渐弱化和句法辖域的不断拓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自身对前后命题焦点管制能力的弱化。“但是”的话语标记化过程,充分体现出连词在语言主观性的作用下,逐渐从行域的逻辑衔接功能拓展到言域的情感态度表达功能,原句法层面的语义聚焦也在隐喻作用下逐渐跨域迁移为语用聚焦。

关键词:“但是”;话语标记语;语用焦点;句法—语用界面

现代汉语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话语成分大量出现。明清时期,随着章回小说的广泛传播,汉语白话文因其口语性强、便于理解而得到极大的发展。作为篇章连接的重要成分,连词往往在自然口语使用中发生语义弱化,不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而被用作组织言谈的话语标记成分[1]。作为典型的由连词演变而来的话语成分,话语标记语“但是”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表明,“但是”的语用功能已经远超它作為转折连词在语法层面上建构前后文对立或转折关系的句法功能,而是常用来在话语组织和言语行为等语篇宏观层面上标识语篇内部关系,或引入新话题或在话语交际中用来抢过话轮[2](P136)。尽管现有研究对于话语标记语“但是”的共时语用功能论述颇多,但对其话语标记功能的衍生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拓展阐述不清,对于句法界面中的转折连词“但是”与语用界面中的话语标记语“但是”之间的内在语义同源性及其演变过程阐释不足。有鉴于此,本文依托汉语历时语料,以“但是”在语言表达中的信息焦点迁移为切口,梳理话语标记语“但是”的演变路径,剖析“但是”语言功能在句法—语用界面拓展泛化的内在同源性,借以窥测话语标记语演变时的句法—语用界面互动特征。

一、“但是”话语标记用法的衍生

总的来看,话语成分的衍生与其语义虚化相伴相生。语法标记使用频率高低与其语法化程度成正比,即使用频率越高,语法化程度越高,而语法化程度的增加又会引起语法标记形式的弱化[3](P38-39)。连词“但是”在话语表达中的高频使用,导致它在形式上逐渐突破语法层面上原有的句法限制,句法位置渐趋灵活,衍生出标识语言片段之间、语言片段与交际双方共享知识或背景知识在语义上隐性或显性的转承关系的超句子用法(macrosyntactic conjunctions)[4](P351),最终为它在话语层面上进一步虚化并分化出话语标记用法奠定基础。

连词“但是”的话语标记用法最早萌芽于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它所衔接的前后小句间逻辑真值语义逐渐淡化,原句法层面的语义转折功能逐渐弱化,而语用层面的语气转折功能逐渐增强。例如:

(1)贾珍尤氏二人递了茶,因笑道:“老太太原是个老祖宗,我父亲又是侄儿,这样年纪,这个日子,原不敢请他老人家来;但是这时候,天气又凉爽,满园的菊花盛开,请老祖宗过来散散闷,看看众儿孙热热闹闹的,是这个意思。谁知老祖宗又不赏脸。”(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2)我从晌午起,闹到这时候儿了,这如今便再有这等的五六十里地,我还赶得来,就再有那等的三二十和尚,我也送的了,但是我从吃早饭后到此时,水米没沾唇,我可饿不起了。(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3)果蒙大爷如此用心救我,老天嘎,天下有这样神明的官府,仁厚的有司。但是我湛国瑛,怎生报答。(旧题墨憨斋新编《醒名花》第四回)

(4)护院道:“我今天就打个电报去。但是令亲那里,你也应该复他一电,把底子搜一搜清,到底是怎么一件事。”(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但是”作为连词表示语义转折关系时,通常总是先提出一个肯定的事实,然后用“但是”引出在意义上跟前面事实不同的另一事实[5](P141),表示两件事情尽管都是真实的,但似乎不相容,前者是客,为后者作铺垫,后者为主,是句子重心所在[6](P111)。“但是”在表达转折语义时,往往可依据其前后衔接成分的差异,在逻辑上抽象为简单的“(虽然)A’,但是B’”用法,或更为复杂的“(虽然)A(X/Y);但是B(X’/Y’)”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前者在句法层面上强调“但是”前后信息A和B之间概念语义的相对性或互否性,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表达,本文不再赘述。

不同于简单模式中A与B的简单命题,在“(虽然)A(X/Y);但是B(X’/Y’)”复杂模式中,A与B则由相对简单命题逐渐演变为复杂命题小句。譬如,例(1)、例(2)中的“但是”衔接A、B两个相邻独立命题小句,在逻辑上可抽象为“(虽然)A(X/Y);但是B(X’/Y’)”模式。例(1)中,A内部借用(X/Y)概述“不敢请”的理由:“(因为)老太太原是个老祖宗,我父亲又是侄儿,(所以)这样年纪,这个日子,原不敢请他老人家来”,而B则用(X’/Y’)陈述“请”的道理:“(因为)这时候,天气又凉爽,满园的菊花盛开,(所以)请老祖宗过来散散闷,看看众儿孙热热闹闹的,是这个意思”。前后两句理据上的对立构成语义转折,但后句B却并不对前句A构成直接否定。因此,连词“但是”不仅没有直接影响两小句内部命题(X/Y)或(X’/Y’)成分间的关系,反而渐有开启新话题的作用。同样,例(2)“但是”引导的前后小句中,前句强调自己有能力送,而后者却又转换话题提及自身饥肠辘辘,难以为继。

随着转折连词“但是”前后衔接成分由简单命题转向复杂小句,它在句法层面的辖域虽然逐渐拓展,但它对句子成分的管辖能力却相应逐渐弱化,这就为其转折能力弱化埋下了伏笔。同时,“但是”句法层面逻辑真值语义的直接转折向话语层面的间接转折的转变,反过来又推动其自身概念语义信息的弱化,使其原有凸显的语义转折成为依赖语用推理才能解读的语用转折。譬如,例(3)、例(4)中,“但是”前后小句命题间并不构成传统意义上“条件”“相对”“互否”“选择”以及“转折”等语法焦点功能,甚至也不构成推理意义上的转折,而只是在形式上构成话题的转换,空保留与前文形式上的对比。这两个例句中的“但是”作为言语行为上切换话题的引子,在句法搭配上由“A(X/Y);但是B(X’/Y’)”转变为“A(X/Y);但是B(X’),Y’”。此时,“但是”后面多接名词性话题,如例(3)中的“我湛国瑛”、例(4)中的“令亲那里”,从而丧失了传统转折连词连接小句的功能。

随着语言使用频率的增加,转折连词“但是”语法焦点的持续弱化对句法結构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但是”与小句话题B(X’)的结构分离“A(X/Y);但是,B(X’),Y’”,从而为它进一步脱离小句内部构成成分、成为独立话语插入成分提供可能。这时,“但是”后多可加语气词“呢”表示停顿,用以表示说话人正在思考,并衔接上下文,保持话语流畅。例如:

(5)若听那个女孩儿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至于亲家的怯不怯,合那贫富高低,倒不关紧要。但是(呢)①,我原想给孩子娶一房十全的媳妇,如今听起来,这张姑娘的女孩儿,身分性情自然无可说了,我只愁他到底是个乡间的孩子,万一长的丑巴怪似的,可怎么配我这个好孩子呢!(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6)这天,尹子崇就是为这件事上院求见抚台的;但是(呢),引外国人到内地开矿,事关国体,责任重大,尹子崇在抚台面前吱吱唔唔,始终未敢明说。(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

(7)这事我已明白,自然是捕快做的圈套,你们掌柜的自然应该替他收尸去的。但是(呢),他一个老实人,为什么人要这么害他呢,你掌柜的就没有打听打听吗?(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例(5)—例(7)中,转折连词“但是”进一步偏离经典语法使用模式,与小句话题分离,语法功能焦点进一步弱化。除例(5)可勉强推理出A、B小句女孩儿“完美”与“不完美”间的直接转折外,例(6)、例(7)A、B两句几无任何直接转折的痕迹,因此,在句法上可省略而不影响小句命题意义表达和全句真值语义判断。同时,句法结构反映出语言信息焦点状态的呈现方式。例(6)中,“但是”并没有直接引出“尹子崇求见抚台”的结果,反而是引出并凸显“外国人开矿”的新话题,从而淡化求见抚台的结果。同样,例(7)中A、B两句间接语义转折功能进一步弱化,“但是”语法功能焦点相应地也更加模糊。此处使用“但是”的根本原因是在于,A句讨论的捕快陷害老实人是已知信息,说话人期望借此把谈话转向或激活A句背后的话题。

“但是”激活新话题的特质初步呈现出其话语组织功能的雏形。可以说,相关功能的进一步衍生得益于“但是”语法焦点逐步模糊,转折功能逐步弱化,直至它有名无实。“但是”话语标记语的演变路径,整体呈现出语义焦点弱化与语法焦点淡化相辅相成,以及语言内部命题信息焦点变化和表层句法结构调整齐头并进的特点。“但是”在言语表达中的语义焦点弱化和语法焦点淡化激活了命题中不同的信息焦点,引发原有句法结构的自然调整,同时,句法结构的调整反过来又凸显了命题信息焦点的变化。

二、“但是”话语标记的属性强化与

功能泛化

近现代以来,随着小说、唱本等通俗文学样式的广泛传播和“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的日趋流行,汉语的口语表达性愈加普及。跨语言研究表明,语言使用频率与语言演变密切相关。据《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统计,“但是”位列汉语常用词表第151位,居转折连词首位[7](P3)。“但是”在语言表达中的高频使用,逐渐促使其原有概念意义逐渐衰减,篇章功能逐步增强。在句子命题意义上,它从真值语义关系表达转向非真值语义关系表达;在句法辖域上,则逐渐脱离原有的固定表达[虽然……但是……],而仅保留句法形式上的逆接。上述句法与命题功能的改变,促使转折连词“但是”在话语表达中完成语言焦点信息在不同界面的迁移,以及自身话语功能的泛化,最终导致它转变为服务于话语交流的话语标记语。例如:

(8)真卿道:“原是你的银子我不配说给你不给你,但是你要怎么多银子干甚么呢。”锦娘道:“你若给我不必问我要来干什么,到后来你是自然知道的……”(无歆羡斋主人《宜春苑》)

(9)文天祥道:“我若肯投降,也不等今日了。我岂不知腰金带紫的快活!但是我坐视国亡,不能挽救,死有余辜。怎敢还望腰金带紫!”(清代吴趼人《痛史》第十八回)

(10)伊凡想到此地,心中好不惭愧,简直不把自己当作人看待了,却待要开口,又一个字都说不出,真是无可奈何,忽然又想起事不宜迟,报死信的不久就要到了,但是他又想,难道这几十分钟的空快活都不许他老人家享受吗?(俄国泰来夏甫《决斗》)

(11)现在大家可以明白科学家是个甚么样的人物了,但是这科学家如何养成的?(任鸿隽《何为科学家?》)

(12)有人问时我便撒个谎说是我中着了围姓彩票,人家还要向我道喜呢,谁还疑心我谋财害命么,但是今日这事怎么办呢。(日本菊池幽芳《电术奇谈》)

相较于早期“但是”话语标记用法的萌芽,近代以来,“但是”出现在非语义转折小句中,用于引入、激活新话题或者找回旧话题的用法越来越多。例(8)—例(11)中,“但是”的语法焦点并未在句法层面上构成前后小句的转折,而只是在话语层面上引出新话题,借以形成和旧话题的切换。譬如,例(8)中引出要银子的目的,例(9)中表明心志,例(10)中转换至恻隐之心,例(11)则凸显科学家培养这一新话题。例(12)尽管也是在话语层面上切换话题,却是在找回原话题,说话人对于“彩票”的陈述已经偏离当前讨论的对话,因此,借用连词“但是”将上文中讨论的话题切换回当前的情境。

“但是”话语标记功能的衍生,也造成了句法搭配成分的改变。现有语料表明,“但是”在话语层面上切换话题时所衔接的小句,在高频使用中逐渐被简化为名词性成分,用以强调并设立话题,引发言者思考。例如:

(13)人到害病时候,还不能做文章,蚕到害病的时候,也就不能够吐丝了;就是勉强吐出丝来,那丝也自然是不好。但是人害了病,也可以请个先生看看,买些药吃,蚕到害病的时节,却没有个蚕医生,也没有蚕药,这便怎生是好呢?(《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期)

(14)照上一章所说的中国各种灭亡的现象,我中国是一个已经亡了的国,列位是知道的了。但是堂堂一个中华大国,怎么就弄得这步田地呢?(《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7期)

(15)现在何尝提起男子尚且如此,何况女子问题,自然更没有人来过问。但是女子问题,终竟是件重大事情,须得切实研究。(俄国泰来夏甫《决斗》)

(16)谁知木兰的父亲,听了木兰的话,很是喜欢。就对木兰说道:你有这般大志,真不愧黄帝的子孙了(黄帝是我们开辟中国的祖宗)。但是还有一件,你还得去问了你的母亲,你母亲若悦意,你方才可以去得。(《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期)

(17)现在诚抚台,想把全省的学堂,都兴办起来;替安徽培养些人材。但是这事,没有个头脑,无从办起……(《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期)

(18)成章去了无多日,樊夫人才带了老仆丫鬟到此方,闻说胞兄先远去,心中着实受惊惶,叫车要到胞兄所,又恐沙州路太长,进又不能退不可,只得在陕西城里度时光。但是那,樊公作吏清如水,那有闲钱入宦囊,樊夫人只得典钗兼质饵,托人赁了几间房,城中各物都昂贵,不久搬移下远乡,仆妇丫鬟都散了,只剩了,两名婢仆在身旁。(《安徽俗话报》,1905年第20期)

(19)一霎时,许多兵士齐开饭,杯箸之声甚了然,赵家人知道并无相害意,一齐喜色上眉尖。但是那,强人心意难猜测,一众人,喜生忧来心似煎……(《安徽俗话报》,1905年第21、22期)

(20)美的女人的魂这样的么?你年纪还青,所以还想做各样的事罢。但是(那),战争的牺牲者的心,你可知道?如果不知道,说给你听罢。(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

(21)发生这两件大事的时候,镇长居然在千里之外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可把驻军最高首长杜林急懵了。这等于热闹镇这边天塌了一角,他怎么支撑得了哇,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但是(那),不知是大风刮的还是什么人捣的鬼,电话线路不通了。(刘兆林《雪国热闹镇》)

例(13)—例(21)基本勾勒了“但是”在语用层面向话语标记语演变时,其后所衔接成分逐渐缩减的过程,亦即由完整小句(例3)渐变成名词性短语(例14—15)、指示代词(例16—19),直至完全省略(例20—21)。“但是”后接焦点成分的变化,造成了概念核心语义由动作陈述转向事实描述,从而实现了它在话语表达中标记话题信息的功能。焦点信息指代化(例16、例17)和代词化(例18、例19)则为相关成分进一步模糊化奠定了基础。指代词“那”在口语表达中弱化,往往轻读,有时会被“呢”“啊”“呀”等其他語气词替代,直至在语音上完全被忽略,结构上完全被省略,如例(20)、例(21)中的“那”。

“但是”高频使用中产生的句法结构嬗变,拓展了连词的辖域空间,使之摆脱了传统语法词修饰句子或短语结构的束缚,从单纯语言结构内部成分跃升至话语语用功能表达层面,成为语用功能词。除去信息聚焦赋予“但是”的话语组织功能之外,它在言语互动中起到的话轮衔接作用也较为凸显。例如:

(22)(A)我想殿下,他想谁,谁就能到手,大家闺秀不知道有几多,捡喜欢的讨一个得了,为什么单单要来我这里呢……我总觉得有些害怕!他恋着我!难到就是这爱情的一点力量,教他来我这里吗?倘若真是这样,我也学世上那些贵妇人可以好好儿报复我那不知丑美的瞎子丈夫了,(B)但是,但是呀!殿下的心肠若要像那蜜蜂一样,一时高兴,玩弄可怜的花草,那吗如何是好呢……(英国奥斯卡·王尔德《弗罗连斯》)

(23)医:你当我怕死么?要怕死,就不该做医生,从前哈佛那黄热病流行的时候,我所冒的险,还比现在利害的多咧。

妇:但是,先生,你年纪还轻,年轻人的性命是很有值价的。请你自己把性命看重些,依了他罢。(美国珀西瓦尔·怀尔德《天明》)

(24)娜拉:不,不,不,——我不进去。我还要上楼去,我不愿意这么早就歇了。

郝尔茂:但是,我的最亲爱的娜拉,……

娜拉:亲爱的滔佛,我求你,我哀求你,——再跳一点钟。(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25)“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老舍《讨论》)

从例(22)—例(25)可以看出,“但是”在言语互动中主要是用于强行打断对方话语,争夺“话轮”控制权。例(22)虽然是整段独白,但因其所述内心的纠结,宛若两个知己在倾诉。上述例句显示,“但是”在话轮转接中多位于句首,大都是借用“但是”来凸显焦点信息的功能,以打断上一话轮,争取说话的机会。通常情况下,“但是”后接新焦点信息都会引起听者的注意。不过,有时说话人只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并未提供实质性的焦点信息,因此,往往会带有停顿,甚至将其他语气叹词插入其中,如例(22)中的“呀”。

总之,上述语料清晰表明,“但是”在话语组织和言语互动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它聚焦信息的产物。如果“但是”聚焦的信息为新信息,则可以在话语组织层面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或者夺回言语交际中的话轮;如果聚焦的信息为旧信息,则可以在话语组织层面上拉回听话人对原讨论话题的注意,并在言语互动中延续话轮。

三、“但是”焦点功能的界面迁移

连词“但是”的话语标记化历程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它在语言高频使用中却发展迅速。话语标记语“但是”从语法词到语用功能词的演变,在语义上经历了“真值语义>非真值语义”的弱化,在句法功能上从衔接小句转变到连接语段,在辖域上则由句子结构转变到话语层面,从单纯表达衔接关系拓展到言者情感态度表达,这充分展现出其焦点标记功能由语法转向语用的过程。

实际上,自然语言处理大多是在概念系统中,围绕命题内容(content)、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三个层次来展开的[8](P56-73),亦即行域、知域、言域[9]。几乎每类复句都能跨三个域,因为词语的知域义和言域义,能够借助隐喻自行实现域内意义的引申和延展,代表说话人的推断或言域行为。连词“但是”衔接的前后小句逻辑,在知域和言域上分别指代“虽说p,但是不说p”和“虽说p,但是我说q”。二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重在帮助听话人识别前后小句在语义上的转折关系,后者则重在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连词“但是”在言域上的语用功能凸显了话语焦点信息,隐形传递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而在言语组织中设立话题或找回话题,在实质上起到了话语标记语的作用。

话语标记语“但是”话语层面上语用功能的衍生,并不妨碍它作为语法标记继续在句法层面上衔接相邻小句。“但是”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也表明其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可以并行发展,并在不同语言界面中分别起到语法功能强化或语用功能增强等作用。因此,“但是”话语标记的功能衍生,是特定语境下语言主观性增强,导致语言表达由“知域”拓展到“言域”,转折核心焦点由“语义转折”转向“语气转折”,并最终促使它所蕴涵的语言焦点信息由语法转向语用。

连词“但是”话语标记功能的衍生,实际上是“转折”语义核借助大脑认知中的隐喻机制,逐步从语义命题映射到语气情态的结果。语气标识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而连词“但是”焦点化信息的对比属性,必然会导致说话人将相关信息与语境中或交际双方心中的某个对象类比[10](P94),进而导致说话人在语音上加以重读。在高频使用中,“但是”吸收内化“焦点对比”的语义核,并将之泛化至话语表达层面,从而隐形传递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并不是每个具有转折句句法形式的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在逻辑上都具有真值语义的转折关系。

在“但是”话语功能衍生过程中,语法功能与语用功能的共存现象,充分说明话语标记语演变所涉的行域向言域拓展和语义转折向语气转折渗透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连词行域转折是在语法上标识前后小句语义关系,言域转折则对应语气转折[11]。一般说来,属于言域的复句,关联词后面往往可以加“说”字,有时还必须加“说”字[9]。话语标记语“但是”在口语表达中也可加“说”或“呢”等字的特征,也恰恰说明它已经从行域跨入言域,能够起到执行言语行为、连贯话语结构的功用。

总之,连词“但是”话语标记用法的演化成形,源自其逻辑真值语义在语言高频使用中的逐步弱化,其言语功能逐渐由句法界面泛化进入语用界面。话语标记语“但是”在句法—语用界面的演变,伴随着其句法结构突破[虽然……但是……]辖域拓展而逐渐失去了对前后命题焦点的管制能力。在语言历时演变中,“但是”的话语标记属性在语言主观性的作用,逐渐由凸显句法层面焦点信息转移为凸显语用层面焦点信息,从而为它后续的语用功能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2]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Heine,B.,Claudi,U. & Hünnemeyer,F.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4]趙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7]《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9]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 2003,(3).

[10]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史金生,孙慧妍.“但(是)”类转折连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语文研究,2010,(4).

On Discourse Marker “Danshi(但是)”:A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 Study

Yang Guo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 “danshi(但是)” is a common discourse constituent in Chinese. It is revealed in the diachronic corpus data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connective “danshi(但是)” as a discourse marker as well as the enrichment of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attribute a lot to the changes of syntactic model and the derivation of its pragmatic function. The high-frequency of “danshi(但是)” in vernacular chinese results in the gradual weakening of its truth value, and the broadening of the syntactic scope of “danshi(但是)”,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power to govern the semantic focus of the propositions before or after “danshi(但是)”.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ubjectivity, the function of “danshi(但是)” has gradually been expanded from the logic cohesion in the behavior domain to the expression of modality in the domain of speech act, and meanwhile, the contrast of focus has also gradually been shifted from the syntactic level to the pragmatic level with the help of metaphorization.

Key words:“danshi(但是)”;discourse marker;pragmatic focus;syntax-pragmatic interface

猜你喜欢

句法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事件结构的多维分析模式
希尔顿全球酒店管理集团英文官网汉译翻译报告
东北方言“贼”与普通话“很”之比较
从句法角度浅析西语语法中se的功能演变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V不V式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探析
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句法”汉化现象例析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