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022-03-08王建华
王建华
【关键词】诗意课程;课题研究;学生活动;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0-0043-02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学生活动等三块“大地”上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师生结伴沐浴诗歌、温暖前行。
根植课程的视界
作家王开岭倡导:“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每个人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童年时光”,童年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学校开发了儿童化诗意课程,为儿童的人生打下“诗意”的底色,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记忆。
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我将课文第2自然段改写成诗:“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伴随着舒缓优美的《月光水岸》音乐和形象的庐山云雾视频,师生深情地朗诵,感受作者对云雾神奇的想象——绒帽、玉带、大海和天幕。我还经常利用诗意的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仿写诗歌,或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生成诗性的语言。
同时,学校课程团队积极挖掘各学科的诗意课程资源。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师生创编“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儿歌,学生很快记住了一年中大月的月份;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有教师引入林焕彰的《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圣野的《雷公公和啄木鸟》、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学校将“一个课程故事”作为教师回顾自身课程实践历程的一把尺,引导教师更深刻地了解班本化诗意课程实施的价值,更清晰地看到教师课程反思力的提升。“一个课程故事”这把尺子,同样指引我珍视诗意课程的教育意义,开始利用课程故事的认知、反思和叙述功能,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攀登研究的高地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也较多,但这些孩子天真、质朴、富有想象力。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学习材料《我诵读,我快乐》,按年级编成6册,每册又分上、下两卷,每卷编为20课,对应每个学期的20周,利用每天的晨读等小块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赏析。学校还申报课题“实施‘诗文读创’,提升语文素养”,开展童诗教学研究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研究工作拓展到其他学科,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活动资源整合成课程,从而打造一个教师文化栖息地。经过一些课题研究专家的指导,我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习诗育人’的诗意校园的建设研究”。至此,“习诗育人”的诗性教育作为一项整体性课程实验在学校全面展开。学校构建“课程标准”“系列教材”“学生活动”“教学研讨”“校刊校报”“课题研究”“评价体系”等七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诗意儿童文化课程”,对校园环境进行有主题、分区域、系列化的整体策划、布置,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处布置都富有诗意儿童文化的元素。从“诗文读创”到“习诗育人”,从“学科教学活动”到“校园文化建设”,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认识也在不断进阶。经过多次研讨交流,我和团队伙伴不仅引导学生学习静态的诗意课程,还开发了动态的综合性课程。科学组张桂平老师与其他学科组老师合作开发了“二十四节气”诗意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学段共用一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于一体的学习材料;二是各学科开展对应的活动,如“走近屈原——端午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小寒·蜡梅工艺品(诗配画)活动”“冬至‘做双鞋垫送恩师’雅课程活动”等;三是在学校实践基地开展植物种植专题研究活动。就这样,我们不断发掘二十四节气在促进学生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诗性价值和意义,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诗性智慧。
耕耘活动的沃野
儿童刚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奇异的。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诗歌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儿童的思维就是一种诗性思维,这就是他们的诗心。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为儿童的诗性生长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
“诗意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创作的一首首儿童诗充满童真童趣。如何将这些优秀的童诗永久保存下来,为学生珍藏美好的童年?我想到了创办一份校报,定期刊登学生的优秀诗歌。享有“校园诗人”美誉的朱海红老师,在研读唐代诗人杨收的《咏蛙》(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时受到启发,于是校报“咏娃”的名字便从唐诗中“走”出来。“咏娃”寓意着学生是一群诵读经典、博览群书、志向远大的可爱的“永宁娃”。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指出:诗性特质是指好奇、想象、畏惧、揣测、夸大等心理反应,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想象。为了呵护学生的诗性特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学习活动,如“诗歌文化节”系列活动、“诵汉唐古风,谱童心乐章”经典诵读展示活动、“诗文小秀才”诗歌现场创作活动等,而我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努力让他们在学校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诗意。
(作者系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教研处主任,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