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提升工程2.0,助力“幸福·成长”课堂2.0

2022-03-08黄明柱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研组信息技术工程

【摘 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作为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学校,积极探索提升工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学校基于原有的“幸福·成长”课堂“三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借助提升工程2.0的实施,促进教师理念的变革和行动的改进,实现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升级。

【关键词】能力提升工程2.0;“幸福·成长”课堂;理念变革;行动改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0-0016-04

【作者简介】黄明柱,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31)副校长,高级教师。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浦口外校”)从2012年“三学”学案的探索到2017年对“三学”模块的内部结构的定模定型,又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幸福·成长”课堂1.0。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幸福·成长”课堂在实践中的问题逐渐凸显。为推进国家“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探索高效课堂新路径,打造“幸福·成长”课堂2.0。

一、“幸福·成长”课堂1.0

“幸福·成长”课堂的提出,旨在体现学校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基于儿童的认知来选择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儿童主动学习、自主钻研实践的欲望,让儿童能在课堂上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实现幸福成长。基于以上理念,将“幸福·成长”课堂划分为问学、研学、固学三大模块。“问学”重在学情反馈、习惯培养。课前学生通过“问学单”完成学习任务,提出困惑,成为有准备的学习者。教师通过“问学单”的反馈,把准教学起点,精准施教。“研学”重在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根据精准定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研究意义、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活动。课堂中教师适时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通过帮与扶、导与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品质。“固学”模块中,教师需要通过“固学单”将课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拓展训练,举一反三,深化认知,内化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精准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在“幸福·成长”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问学”的结果统计耗时耗力,教师对于学情的把握只能停留在大概印象,不能精准定位,这严重影响了研学目标的定位和主题活动的选择,未能达到“问学”的目的。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受困于信息技术能力的限制,只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描述、网络上查找的图片和视频资源等,经常会出现教学素材不符合学生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不适用探究主题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固学”模块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往往依靠纸笔的“固学单”,需要教师手阅后再进行统计,很难实现当堂反馈,这对于学生出现问题的指导和反思教师的教学也会变得滞后。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并利用适切的学习支架激发课堂活力,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增效”,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学校“幸福·成长”课堂更好地实现学生幸福成长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基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幸福·成长”课堂2.0探索

2020年11月,学校成为南京市第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学校。我们以此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探索“减负”与“提质”并举的教学机制,深入推进体现儿童立场、着眼学生学习力生长的“幸福·成长”课堂2.0建设。

(一)组建团队,骨干引领

1.专项调研,分析现实需求

学校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信息中心、教科研、教师培训的部门负责人以及教研组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专项研究小组,围绕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师常规教育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痛点等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座谈、学生访谈、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广泛调研,收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结合学校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能力水平、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形成学校、教研组及教师个性化的真实有效的需求。

根据上级要求和专家指导意见,遵循“多媒体教学、混合教学、智慧学习”三个环境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在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教师发展梯度、学科特点等基础上,学校筛选出若干微能力点作为本次提升工程的研修范围(见表1)。

2.服务“幸福·成长”课堂,落实提升工程2.0

专项研究团队结合学校现状,围绕“幸福·成长”课堂理念,选取了可以服务于问学、研学、固学三个模块的能力点,并对各个能力点在“三学”模块中的应用进行示例和解读,便于一线教师学习和实践。

“问学”模块是学情反馈,核心在于“问”,是学生自主学习之“问”,也是教师把握学情之“问”。例如:提升工程中的A1能力点,利用在线问卷工具如“问卷星”、QQ、微信、“晓黑板”等即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顺序,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训练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研学”模块重点在于“研”,要体现“学为中心”。例如:通过微能力点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学习,借助学校的教学环境,如“焦点智慧课堂”中的抢答、随机点名、投票等方式,希沃白板中的课堂活动板块,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可以通过拍照上传的方式,捕捉学生的“即时生成资源”,用来源于学生的素材开展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凸显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微能力点C2“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学习,教师基于项目学习,采取技术驱动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获得真实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有意义的学习。

“固学”模块的核心是“固”,要将课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拓展和训练,举一反三,深化认知,内化能力。微能力点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和微能力点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的学习,借助学校“焦点智慧课堂”发布习题,学生用答题卡完成课中练学,后台及时采集课堂练习数据,结合现场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适时开展分层学习活动。结合课中练习的实时反馈情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布置分层作业,减少学生的重复作业,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课后结合作业进行常态化采集、周限时训练以及阶段性练习等全场景数据采集,记录典型错题,精准定位易错点,形成矫正性试题,定期给学生推送错题纠错巩固,大大提升训练效率。

(二)多维联动,推进教师理念变革

1.全员培训,提高整体认识

本次提升工程以“整校推进”为核心,学校借助蒲公英教师发展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解读,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对工程的认识。

2.幸福分享,点燃青年教师的激情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岁,青年教师占比非常大。信息技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比较容易。为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学校“幸福讲坛”邀请了一批青年教师上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小技巧,点燃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热情,同时也加快了全体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和认可。

3.重点帮扶,促进老教师的观念改变

因学校老教师较少,青年教师较多,学校为每一位年龄较大的教师配备一名年轻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员”,采用一对一重点帮扶的形式,让老教师能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利好,同时能够会用、用好,从而促进其观念的转变。

(三)团队共研,助推教师的行动改进

1.基于问题,确定微能力点

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是本次提升工程2.0的要求和原则,校本研修是整校推进的基石,抓实校本研修才能保证培训实效,而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功能单位。提升工程实施后,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教研组内广泛听课、集体研讨,梳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读各项能力点,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能力点。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在课堂上会出现因不了解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情况,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中学生“吃不饱或不够吃”的尴尬局面。基于以上问题,学科组选择了A1学情分析这一能力点进行学习和研修。中学生物教研组发现很多微观生物现象学生无法理解,如染色体、DNA的结构、眼球的成像等,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操作需要用微课呈现给学生,所以该学科组选择了B2“微课的设计、制作”。

2.主题教研,智慧共生

教师在完成50学时线上学习之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实践,边实践边学习。教研组立足课堂,聚焦能力点,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月开展一期主题研修活动。教研组首先进行专项集体备课,将所选能力点中所学的技术应用到教学设计中,然后进行实践落实,全体组员听课、磨课。各教研组遵循“做中学”的原则,集全组之智慧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反复打磨,总结反思,形成课例,进行组内展示。此外,学校提供“骨干教师创新课”“师徒同课异构课”“教师成长节”等活动平台,组织各组优秀课例在全校范圍内的展示交流。各教研组在“实践—反思—实践”中不断优化,在不断打磨中逐步形成“幸福·成长”课堂的2.0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整体提升。

3.打造“云平台”,落实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学校基于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备、授课云端一体化,将能力提升工程2.0作业及在“幸福·成长”课堂2.0探索中的优秀课例上传至平台,丰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卷练习、微课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字校本特色资源,便于全校教师的交流学习,带动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也是学生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

三、实践成效

本次提升工程,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问题源于课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回归课堂、服务课堂。在校本研修中,将提升工程2.0与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度融合,能够基于数据的采集,更为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对常态化学情的数据采集,用数据赋能“教—学—测—评—辅”各环节,运用数据分析制定校本化作业。基于数据兼顾学习者的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实现“幸福·成长”课堂的迭代升级。

此外,提升工程2.0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教师观念的深刻转变。教师从课堂教学转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研修,学科校本研修主题更聚焦。教师研究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自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多名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获奖,有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次提升工程的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也引发了学校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新的思考,带动了教师培训的变革。

猜你喜欢

教研组信息技术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子午工程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