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故事文本的教学价值探寻

2022-03-08邓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对话文化传承

【摘 要】当神话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以神话故事的形态出现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看待它的新身份,如何定位它的教学价值呢?如何让神话故事这一特殊文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生命力?现以统编教材《女娲造人》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文本体式、对话、文化传承等方面,探寻神话故事文本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神话故事;文本体式;对话;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7-0037-03

【作者简介】邓薇,江苏省丰县华山初级中学(江苏丰县,221700)教师,高级教师。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1]当神话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文学的素材时,它就变成了神话故事。如何让神话故事发挥应有的价值呢?统编语文教材的编者显然也关注了这一点,因此一些优秀的中国神话故事选入了统编教材。这些故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循着中国神话故事的特质,挖掘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样神话原型的内蕴就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当面对这样一个文本,作为教师又该如何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清老师执教的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从文本体式中探寻教学价值

王荣生认为,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与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2]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样的文本体式就应该以什么样的体式来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并不都是这样做的。如《女娲造人》明明是一篇改编的神话故事,在进行教学时就不能去探究某位神仙的神性,更不能把它当作散文,去品析作者表达的独特的情感。正确把握文本体式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文本体式(又称文章体式)是文章文体、结构、技法、语体等多种形式因素的综合表现。[3]那么,怎么才能引领学生正确把握神话故事的文本体式呢?

以王清老师执教的《女娲造人》为例,他在教学伊始就抛出了一个问题:神话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

所谓“是什么样”,其实是对神话的文本体式的一种通俗的说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较为容易地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语文学习,课堂呈现不仅积极主动、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比如:有学生说,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法力无边;有学生说,神话故事一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认知虽然不错,但是较为浅显。有学生认为神话具有幻想性,这就好了很多。显然,仅仅有这样的认识还不足以把神话的真正内涵概括出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相结合,从文本体式的角度来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不仅建构了学生的思维场域,还扩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认知: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一种创作,用幻想的形式对人类、自然、宇宙所作出的幼稚的解释与描述。

二、从深层对话中探寻教学价值

苏联哲学家巴赫金认为对话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对话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书报文章等所包含的交际方式。基于这一解释,我们可以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例如,《女娲造人》一文阅读学习过程包括几个层面:首先,跟读者交流的是女娲这个人物形象,她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同时还有母性;其次,这个文本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一部作品,而是从《风俗通》改编来的,阅读的过程还是跟改编者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改编者会保留原作品中的一部分,这个被保留的部分实质上就是改编者对原作者的认同与理解,这其实也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被改编的价值所在。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运用对话机制来组织课堂教学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PPT: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F:\教育8本书\江苏教育2022\江苏教育9期\中学9期\絙.pdf> 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风俗通》

师:说一说原文中哪里最像神话?为什么?

生:“女娲抟黄土作人”最像神话,因为人不是揉捏黄土造出来的,这显然是一种幻想。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不过,要学好《女娲造人》这一课,仅仅知道这篇文章是用幻想的写作手法写出来的是不够的。刚才,我们说到《女娲造人》是由《风俗通》改编而来。既然是改编而来,那就不可能一模一样。与《风俗通》相比,《女娲造人》保留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人物?

…………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风俗通》中的原文跟学生心中已有的文本图式——神话进行比对,让学生初步认知《风俗通》的“神话”属性。然后,再引导学生把《风俗通》中的原文与《女娲造人》进行对比,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哪些被保留了,哪些被删除了,又增加了哪些内容。这样,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便得以实现,并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中进入文本深处。

三、从文化传承中探寻教学价值

对于神话而言,它早就结束了本身的历史使命,转而在繁花似锦的文学百花园里得到了无限生机。“神话文学移位的走向和轨迹也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神话题材和意象在文学的移位过程中的盛衰消长正是后代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投影。”[4]那么,神话故事类文本入选統编教材后,又“投影”了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它的教学价值呢?再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集体创作。作者袁珂改编这个神话时,有没有完全按照古人创作的神话去写啊?

生:没有。

师:其实,所有人写文章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意图,都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图告诉别人。那么,袁珂在改编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要告诉读者呢?他同意古人的说法吗?

生:他不同意古人的说法。他不认为富有高贵的人,就是黄土捏出来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则是用绳子甩出来的。

师:对的。作者认为原文有明显的阶级属性,是不对的。……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刚刚开始学这篇文章时老师对你们说的话,还记得老师心目中的“神话”是什么样的吗?当时,咱们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幼稚”。什么叫“幼稚”?

生:“幼稚”就是指不成熟的想法,不切实际的说法。

师:也就是说,远古人类所集体创作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存在?

生: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甚至还有可能是错误的。

师:既然神话是一个幼稚的解释与描述,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它?女娲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的呢?

生:我们学习她对子女的“挚爱”,她的“勤劳”,她的“坚韧”。

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吗?远古人类的母性特征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每个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至今。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她的“神性”,也不是她的“人性”中的孤独,而是她的“母性”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读神话不仅仅是读某个神仙的神性、母性、人性,还要读其中传承至今的文化。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想课外阅读《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

纵观我国古代神话以及神话故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神话以及神话故事中祖先们的精神值得后代子孙去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所以,在教授这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中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神性、人性和母性,还应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62.

[2]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38.

[3]叶圣陶,叶至善.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9.

[4]宁稼雨.女娲造人(造物)神话的文学移位[J].东方丛刊,2006(2):82.

猜你喜欢

对话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