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链”驱动的议题式教学策略
——以“善用法律”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2022-03-08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古运河中学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合法权益维权议题

文/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古运河中学 刘 洋

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笔者结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第三框题“善用法律”开展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链—情境链—任务链”的设计让学生尊法学法、知法用法,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新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针对第四学段(7~9年级)设置有16个法治教育教学议题,占初中学段全部议题的近一半。此外,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2.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第三框题的内容。学生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与违法犯罪相关的知识,本框题则侧重从“用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法律问题、应对违法犯罪,由此提高其用法的自觉性、科学性,指导他们从“法律小白”成长为“法律之光”。

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强调遇到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侵害时,学生要学会依法求助、依法维权;第二目强调面对违法犯罪时,学生要敢于并且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通过本框题两目的学习,可使学生自觉做法律的维护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二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身边的法律服务机构,使学生学习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以及其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的保障,由此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感,进而对法律产生敬畏和尊崇。

2.道德修养

通过分析“见义勇为免责”案例带领学生用善行实践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能够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正能量。

3.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手段,并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

4.健全人格

结合民法典相关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拥有法治观念,具备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使其不仅对法律有所敬畏,更能因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关爱,而尊重他人合法利益、自觉遵守法律,养成友爱互助的优良品格。

5.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能自觉守法,对自己负责,也能主动承担自己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利益,明辨是非,拒绝冷漠,择善而行,勇于担当。

三 学情分析

1.知识能力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以前他们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学习,对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法治素养和思辨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并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

2.认知结构

一方面,作为未成年人,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因为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所以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案例、新闻之中,他们虽然知道一些维权方式,但缺乏对有关部门或法律服务机构的了解,因此难以付诸行动;另一方面,这些未成年人面对违法犯罪时,受心理及生理因素的局限,普遍存在不敢或不善于应对的行为反应。

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坚持理性思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前通过学情调查,笔者了解到60%的学生都曾遇到过噪声扰民的问题,因此搜集与之相关的热点案例,借助民法典相关规定设置“忍与不忍”“告与不告”“扶与不扶”“信与不信”“微光成炬”五个子议题开展授课。

五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当遇到不法侵害时会依法求助。

2.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学会有勇有谋地应对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 教学过程

【学情调查】

课前,教师通过问卷等形式,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生活中你有过被侵权的经历吗?结合具体法律讲讲是哪一项合法权利被侵害了。

(2)权利被侵害时你是如何面对的(是否维权了)?你知道应该怎样依法维权吗?

(3)你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法律服务机构维权吗?

【设计意图】

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权利被侵害或者依法维权的经历,从而选取契合学生生活逻辑的案例和情境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这样做可以引发学生共鸣,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过被侵权的经历,其中遭遇噪声扰民的学生比例最高,但他们的大多数都没有主动维权或维权成功过,且接近90%的学生不清楚如何通过有关部门或法律服务服务机构依法维权。

【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师:同学们,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每年都会有新的法律出台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呢?被侵权后,你有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小白”的故事学习如何“善用法律”。

【总议题】

法律小白如何成长为法律之光

【子议题1】

法律小白“忍者”—忍与不忍

【情境材料】

小白是A市居民,家住在该市某大型商超附近。因经营需要,该超市在他的房屋卧室北侧10米处安装了两台制冷室的外机组及一套油烟净化系统,这些机器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此外,超市的专用货运通道每日都有大型货车在此卸货,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噪声污染。这些噪声吵得小白无法好好休息,致使其头痛、头晕频发,经常失眠,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抑郁焦虑的情绪。

【问题链】

1.你有过被噪声影响生活的经历吗?

2.你是如何处理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议题,让学生分享生活经历引发共鸣。通过讨论与学习,让学生明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不能默默忍受助长侵权者气焰,也不能以暴制暴,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维权。

【子议题2】

依法维权“求助者”—告与不告

【问题链】

1.作为中学生,我们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但想要依法维权,应寻求谁的帮助呢?

2.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

3.我们应该向哪些部门或者法律服务机构寻求帮助?

4.如果我们无力承担律师费怎么办?

【任务链】

让学生组建“帮帮团”,并结合书本知识自学,之后再分小组设计小白维权方案,找到依法维权的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制定维权方案,拓宽了学生眼界,使其对维权的多种途径和可以求助的部门机构有了了解。还通过阅读案例养成了“证据意识”,引出了诉讼的内涵,使他们理解了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过渡】

教师:通过分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当他人和集体利益受损时,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子议题3】

社会现象“冷漠者”—扶与不扶

【创设教学情境】

放学时,你在公交站台等车。忽然,有一名中年男子捂着胸口、神情痛苦地倒在你的旁边,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你会这么做?

【回答预设】

同学A:我不懂急救知识所以不能贸然前去相救,万一对方死亡了,我是不是要承担法律责任?

同学B:如果我见义勇为使自己受伤了,可怎么办?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不用对学生的选择予以道德上的评价,只需通过问题,点赞帮扶行为即可。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不扶”背后的顾虑。

【子议题4】

见义勇为“智者”—信与不信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实施善举时我们还会面对法律上见义勇为责任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这可能让我们在实行善举时心生犹豫。

【设计意图】

一方面,引导学生崇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友善助人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通过看到社会之痛,凸显出民法典出台“见义勇为免责”相关条款的社会价值,增强学生对我国法律的认同。因此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既要见义勇为也要见义智为,真正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应寻求社会相关部门和成年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逞能。另外,民法典对见义勇为有免责的规定,可以让我们不做“冷漠者”,也不做“鲁莽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能积极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子议题5】

法律之光“守望者”—微光成炬

【情境材料】

播放视频《罗翔:一起做法律之光》

【任务链】

分小组设计《防止噪声扰民倡议书》:借助法律、社区、舆论宣传等力量,保障居民的那一份“生活安宁权”。让我们一起在心中播下善的种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用善举感人,用法律护航,微光成炬,一起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行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共同的设计,使其看到良法善治的效果。最终让学生成为微光成炬的力量。

七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合法权益维权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维权去哪里?
自流井区:即时调处欠薪案件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青少年合法权益 我们共维护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