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转型研究
2022-03-08张诗嘉廖珮君
张诗嘉 廖珮君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工科人才作为支撑。为解决这一难题,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行动指导思想,为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指明了方向。新工科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意义上来说,新工科的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使命和新追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比较大,且大多以工科院校为主,是我国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它以应用技术型为定位,以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是高层次的实用性教育。面对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担负起推动地方经济的重任。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和新工科理念在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的期望不谋而合。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加速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明智之举;是适应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理由如下,创新创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就是推行新工科理念的最好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理念相吻合。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办学规模、师资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将新工科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将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代替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率低下的传统课程,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新工科建设首先应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把创新创业课程转型作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新工科的突破口,既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观念,又满足了新工科对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新工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原先的定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无到有的跨越。现在,面对新工科发展的新趋势,原先的定位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长期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调整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从二者的发展关联度来看,新工科的建设进度和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从二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看,新工科为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了新高度;从二者的内部驱动力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因此,在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应完成从副业到主业、从小众到普及、从单科到融合、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1 从副业到主业
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以选修课为主的“副业区”,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降低了创新创业的能动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缺乏学科的支撑,即使学校开设了创业学,也只是包含于二级学科之下,这样的学科地位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二是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仍是新手居多,其中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超总数的1/3,非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占比为24%,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人员却仅占16%[2]。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化教师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尚不达标。
所以为促进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正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尽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地位。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同等地位,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具体化考核标准,打造专门的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平台,鼓励本校学生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比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家来学校交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2.2 从小众到普及
在目前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只有小部分学生研究创新创业,虽然学校已经为学生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偏小众化,学生对其的认识、学校给予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度有待提升。这是由于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涉足的时间不长,许多现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都是以西方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来开展的,缺少本土化理论,国外模式的直接套用会大幅降低教学的灵活度和效率,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小众化的局面。从国家层次看,为改变当前形势,学科建设者要加大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加速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做好铺垫;从学校层次看,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推动教育普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使校园文化汇聚成无声的教育力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转变具有正向意义,做到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
2.3 从单科到融合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和其他学科一样,采用独立的教学模式,以单独的课程存在,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标准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培养出大规模、标准化、知识型的优秀毕业生,却会导致人才知识面的单一、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能力,这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打破学生局限性思维,增强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目标。因此,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单一的学科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桥梁,为各学科打造交互的平台,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切实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兼顾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工学等交叉学科,打破学科边界,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和优势,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出知识全面、思想灵活的创新型人才。
从另一角度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更要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学校培养人才向企业运输,企业按照行业发展对学校提出人才需求,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因此高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从学校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企业给予的实践平台,可以提升自我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步入职场积累宝贵经验;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帮助学生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
2.4 从知识到能力
面向新技术的新工科人才,除了需要积累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外,学生能力的养成也非常关键,新工科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以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处于封闭的环境之内,缺少完整的、具有产学合作性质的有效机制作为支撑,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缺少教学科研与产业生产实践,缺乏学科发展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空间。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重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场所不能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要“走出去”。高校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实践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客实验室、众创空间、创业园、孵化中心等,作为“走出去”的基础。将项目驱动、产学研合作作为“走出去”的途径,充分发挥教师和企业人才的原动力,有效架起校内—校外、理论—实践—任务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知识有效转化,直接服务于企业需求。还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比赛的重视,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这是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997年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的课程,这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历经高校自发探索、教育相关部门引导多元探索、教育相关部门指导全面推进、国家统一领导深入推进4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现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健康的发展。本文将根据课程的四要素对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次进行分析。
3.1 课程目标偏窄
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偏窄是导致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学效能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视野偏窄,课程目标设置不能有效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新工科目标二者有机的融合。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在第二课堂涉及,只针对创新实践设置了学分,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心理品质等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没有贯彻新工科的育人理念。因此,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下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会具有片面性。
3.2 课程结构单一
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提升新工科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力度,只有将二者融合好,才能促进新工科的发展,也才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设置了新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专业。同时也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但这些新工科专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都各自为政,二者的课程都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充分利用新工科和创新创业的各自优势来实现共同发展,缺少课程之间的横向交叉,导致课程结构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另外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是公共选修课,且课堂讲授类课程数量远远超于活动类课程。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虽开设了近百门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创业课程仅有两门左右,并且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能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很少[3],这也是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单一的具体表现。
3.3 课程内容滞后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滞后会使教学与未来的工作脱节。尤其是在当下,面对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学生不满足于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只是灌输一些创新的理念强调一些创业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述如何创业以及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叙述国家当前发布了哪些创新创业政策等。教育内容大多还是处于理论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很难产出实际的创新成果,那么长此以往,这样表面化且无趣的教学内容不助于学生形成现代科技经济发展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法满足新工科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3.4 课程评价缺乏引领性
从课程评价角度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这并不适合实操性较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二是课程评价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校外兼职专家紧缺,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师资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导致课程评价能力不足。
4 针对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课程转型的实施建议
4.1 课程目标要连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概括为3个维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抗压心态[4]。结合新工科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可以从这3个维度展开,即学生要拥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形成创新型的工科思维体系,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解决当下复杂的工程问题,又可以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同时还不缺乏面对创业失败的勇气。
为了培养出有助于新工科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学生本位3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高层次复合型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绝不能仅依靠创新创业一门课程,而需要多学科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协同育人。所以在明确课程目标时,课程设计者要体现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实践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具备合作探究、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另外,课程目标的确立还可以从显性和隐形两方面考虑,显性目标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追求的最直接结果,学生能够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能力。隐形目标则是追求个性化发展,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灵活性、敏感度等,由于每位学生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注定会各有所长,这也间接体现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4.2 课程结构要全面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包括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搭配,体现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新工科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关注点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从纵向结构来看,课程的设计要体现递进性。对于低年级学生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讲授类课程,做好入门的引导教学,激发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是必要的;对于中年级学生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类课程,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分析,开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实用性;对于高年级学生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类课程,以完整项目为导向,加入校企合作,为学生开展创业提供机会。从横向结构来看,面对新工科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创业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切实做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4.3 课程内容要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实践为导向,它要求培养出具备直接参与并引领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仅在校园范围内谈创新,谈创业,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学生目前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活的纽带,要做到与时俱进,既要强调基础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教材要重视创新,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要重视工科前沿知识,包含当下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理念,科研技术,科研成果;教材要重视实践,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由于理论和技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眼现在把握未来,及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以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地开设专创融合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决定了课程的组织原则,以发出疑问、思考疑问、小组合作、进行创新尝试解答得出结论,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创业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
4.4 课程评价要有效
在制定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时,首先,应该调整各评价方式的比例,削弱终结性评价的引领地位,把考核的重心从期末向教学全过程转移,减轻卷面化考试的比重,多安排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成果汇报的方式加大对实操性课程考察,形成实践性考核替代理论性考核的新趋势,使课程评价更科学。其次,评价的内容要更全面,评价不仅要从创新创业的层面出发,还要兼顾其他能力素养的培养,如想象力、社交沟通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等,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最后,要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包括教师、专家、企业高管,乃至学生群体。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总结、归纳、调整教学方法。专家通过评价审视该学科整体教学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企业高管通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获得一定启发,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学生通过互评环节,既提升了批判思维,又取长补短帮助发现自身不足。通过4个方面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具引领性。
5 结语
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引领未来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而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踏板,作为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实质性贡献。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根据新工科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课程转型提上日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