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育探析

2022-03-08袁思佳李月新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时间轴时空导图

袁思佳,李月新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2.赤峰学院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时空观念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较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的过去性,这要求学生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分析上,将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此达到对史事的正确认识[1]。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科目的初中学生而言,将原本头脑中细碎冗杂的历史知识构建成体系完整的历史认识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因此,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深刻理解历史时空的基础上,将时空观念有效应用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与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即拟从时空观念的内涵外延出发,明确初中历史教学任务,并提出时空观念培育途径和策略,以期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时空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时空观念”,顾名思义,包括时间与空间。在对时间的定义上,黄慕洁、白月桥在《中学历史教学》一书中,把时间观念解释为“人脑对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知”[2]。在对空间的定义上,徐蓝对此的界定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了解某一历史人物、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点在何处、范围有多大,这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和舞台”[3]。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时空观念是时间与空间的交互,一些历史教师会将时间用时间轴的形式表现,空间用地图的形式表现,在时空观念的落实上就用时间轴加地图来完成。诚然,时间轴与历史地图确实是时空观念培育的途径。但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空间不单单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还包括在此区域中的人类活动。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明形式,进而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经济形式,这些都是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的落实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时空观念培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

时空观念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这离不开时空观念的培育。首先,时空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走向。时空观念可以使学生清晰明了地知道各个朝代的更迭顺序,历史大事件的发生顺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体系。其次,时空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并分析历史事件与现象下的内在规律[4]。在时空观念下,历史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时空分析思维能力,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时间阶段特征、先后顺序,还需要联系历史事件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结合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将史料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辨别解读,再基于时空观念进行历史解释,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评价。

三、时空观念培育途径和策略

(一)时空观念培育途径

1.历史大事年表与时间轴

教材中的大事年表不仅可以用来让学生快速查阅历史事件的时间,还可以在大事年表中标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有哪些地方发生了历史大事件。做到真正让历史事件时间与空间相统一。

时间轴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简单地体现历史时间发展顺序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实践中。当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中间间隔的时间较远时,时间轴的应用可以将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值得注意的是,时间轴不能随意地使用,随意做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的堆砌只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难度,时间轴适用于时间较长且学生极易记忆混乱的知识。时间轴一般适用于课中对于知识难点的讲授、课后总结、期中期末总结阶段性学习,教师在课中教授自己总结的时间轴,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学生课后自己总结时间轴则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复习与总结。

2.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在其《思维导图》一书中将思维导图定义为:“思维导图是使用图标表示的发散性思维”[5]。在《思维导图手册》中将其定义为:“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6]。时空观念与思维导图有着极高的适配度。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说,学生普遍反映很难记住历史时间,分不清楚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在一些细碎的时间点上,学生往往弄混淆。再者,由于中国史与世界史是分开讲授的,学生无法将某一时间点的中国置于世界中来分析看待,难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在时间上无法精准掌握就无法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构架,也会对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思维导图与历史年表、大事件表相结合,按照时间顺序由学生自己编排,这样就形成了清晰可视的时间脉络,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从空间角度来说,历史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学生准确把握了空间地理位置,对于历史事件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绘制与地区相联系的历史事件人物等,运用在新课导入等环节,会使课程更加清晰生动。制作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思维导图,或是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思维导图,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

3.历史地图

初中统编版教材基本上每一课都涉及历史地图,这些地图可分为历史地理位置图、历史区域分布图、历史空间移进图、历史地域演变图[7]。历史地理位置图是用来表示史事发生具体场所的图示,一般着重于空间地理的表达,即史事发生的位置,是学生较为容易读懂的图示。历史区域分布图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读此类地图往往需要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历史空间移进图主要表现史事在一段时间内动态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多用于行军路线图。历史地域演变图是较为复杂的地图,它表现的是一段时间内史事变化的动态过程,其间包含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分裂、重组、扩大、变小等都有可能发生。

初中教材中的地图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必要的情况下多张图可以建立时空关联,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初中统编版中的 “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 年)就可以在教学中联系起来。两张地图所示地理方位、范围大小所差不多,读北宋与南宋图示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该时期共存的国家与其范围大小,还可以比较北宋与南宋的疆域大小,周边有哪些国家存在,两图上都存在的国家疆域有何不同,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正是民族交融发展的时期,多个民族国家建立政权,宋又分南北,因此该时期学生极易弄混相关的知识点,用两图对比的方式更加直观清晰,使学生极易定位相关时间空间,通过地图有效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时空观念培育策略

1.基于教师的教

(1)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略显的枯燥乏味。历史不仅是书上寥寥的几行文字,它更是有声有色的,这就要求教师让历史“活”过来,不仅仅运用讲授法,将文字读出来,还可以借助新兴媒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生动。如初中统编版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1949 年开国大典毛主席的讲话节选片段,这段视频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环节,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1949 年10 月1 日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八年级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下册的世界近现代史,这些部分保留的历史纪实音像片段较多,可作为新课导入或辅助教学手段。而离我们较为遥远的中国、世界古代史部分,可通过历史纪录片、动画微课、图片辅助教学。如统编版七下《盛唐气象》这一课中唐代建筑、书法、绘画、雕塑等仅用言语形容无法使学生感受到震撼,加以网络图片或者纪录片的展示,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穿越时空,感受那份繁荣的震撼。

(2)注重时空观念和其他各素养的联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核心素养体现在历史学科中分别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五位一体、密不可分的[8]。本文仅着重讨论时空观念,并不代表它可以与其他素养割裂开来。比如学习目标的编写,任何一条学习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核心素养,只包含一个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是较为片面的。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 课《冷战》为例,作者为该课编写了三条学习目标:

①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冷战的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②学生通过史料归纳出冷战的表现,并自己绘制冷战双方表现的思维导图。(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③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形成关于冷战影响的表述,并且认识到综合实力对于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目标的编写上,核心素养并不是独立的。时空观念的培育往往离不开其他素养的支撑,时空观念的培育可以带动其他素养的提升。五大核心素养齐头并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发展综合课程中的时空观念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历史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课程,它与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等科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提倡综合课程的今天,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就与地理学科而言,历史中运用地图是十分广泛的,各朝各代疆域图、路线图等都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中。而地理中尤其是人文地理这一部分,城市的变迁与命名、旅游中各个名胜古迹都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的联系则集中于中国现代史这一部分中,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等都在道德与法治中体现,历史更为详细地讲述了新中国这一系列政治制度确定的过程,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更感党的艰辛与伟大。诸如在道德与法治中提到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历史课程中有更为详细的发展历程。

语文与历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十分密切的,时空观念中所提及的将特定事物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是十分有利的,在特定的背景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桃花源记》(陶渊明)写于魏晋战乱的背景下,《春望》(杜甫)描写的是安史之乱,《相见欢》(李煜)写于北宋的统一大业的背景下,《过零丁洋》(文天祥)写于宋亡之时。同样,学习好语文尤其是古汉语也有助于历史的学习,史料实证就要求学生可以通读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现如今倡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师可以选择多与历史联系密切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的教师交流经验,将好的想法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基于学生的学

(1)感受历史与生活

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时空观念下,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自己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会时间的流逝。学生可以通过采访老人,以口述史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通过听老人口述的方式了解该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变迁。例如初中历史统编版八上《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中希望学生了解家乡与近代中国有关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将学生置于自己熟悉的空间环境下,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2)碎片知识由点到面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普及,学生或多或少地从影视剧或者书籍中了解到历史的相关常识,这些历史常识往往和时空观念相关。作者曾在实习期间与几名初一学生交流时发现,由于近几年清宫剧的流行,初一的学生可以正确说出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的继位顺序以及关系。最令作者感到惊讶的是一名同学,她知道雍正乾隆是年号,她通过“百度”等渠道了解到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而这些不仅限于清朝,作者在与初一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能从影视剧中了解到汉代、唐代、宋代等的零散知识,但这包括一些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历史常识通过学习组合加工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时空观念的培养首当其冲。不难发现,学生通过影视剧主要了解到的是历史大事件、历史大人物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知识与所需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做成时间轴或是历史年表,在旧知上建立新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夯实历史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的培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指死记历史事件的时间与地点,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时空观念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外延。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探讨时空观念的培育策略能让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时空观念的落实。本文着重探讨时空观念的培育,更期望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同发展,从而不仅促进初中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时间轴时空导图
时间轴上二阶非线性非自治延迟动力系统的振动性
跨越时空的相遇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镜中的时空穿梭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