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
2022-03-08通讯员储晓露
■ 通讯员 储晓露
日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以下简称“指数报告”),这也是三省一市4 家科技智库第三次共同发布该指数报告。
指数研究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 项一级指标以及20 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 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0 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见图1)。
图1 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 年的100 分(基期)增长 至2020 年 的227.05 分,较2011年翻一番,同比增长9.69%,年均增速达到9.54%,长三角整体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一体化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 年的100 分提高到2020 年的292.15分,年均增速达到12.65%;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1 年的100 分上升到2020 年的246.32 分,年均增速达到10.5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1 年的100 分增长到2020 年的224.81 分,年均增速达到9.4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较为滞缓,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见图2)。
图2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
报告同时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形成了三大高地。
A 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高地
2020 年,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占67.97 人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 倍,高被引科学家达到237 人次,占据全国的27%,从人才流动的视角来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 万人次。202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2.8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两成。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基础设施高能级建设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尤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和创新券通用通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推进,三省一市之间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活动日益活跃,长三角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策源地的进程不断加速。
B 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高地
2020 年,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持续增长,从2011 年的3817 篇上升至2020 年的22575 篇,10 年间增长近5 倍。同时,长三角地区41 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参与到科技论文合作网络中,以科技论文为纽带的长三角区域科研合作网络实现全覆盖。2020 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17741 件,合作发明专利3010件,相比2011 年分别增长了16 倍和6 倍,增速明显。随着长三角区域园区共建、研发飞地、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创新成果合作开发和有效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源源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供图/视觉中国
C 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高地
2020 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2885.6 亿元,比2011 年的1559.2 亿元接近翻番,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十分之三左右。截至2021 年9 月,长三角地区1456 家上市企业在长三角异地投资企业近4000 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上市企业在长三角跨区域投资企业数量分别为1209、1024、1358、364 家。截至2021年9 月,长三角地区获融资企业数超过1.3 万家,其中,上海获融资企业超过六千家,占长三角地区的一半,浙江和江苏获融资企业数量相当,分别为3405 家和2875 家;在资金流动方面,上海是各地投资机构开展投资活动的主要地区,浙江、江苏投资机构在上海开展投资活动均占区域内异地投资的71%。总的来说,长三角已经形成促进创新主体和资本要素高效畅通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环境,为将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