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比较与思考

2022-03-08韩卓刘焕楠朱培培乔果果王彤邱服斌张文平雷立健聂继盛刘龙余红梅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生源公共卫生

韩卓, 刘焕楠, 朱培培, 乔果果, 王彤, 邱服斌, 张文平, 雷立健,聂继盛, 刘龙, 余红梅

2019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全国部分地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疫情。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防疫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果,但在抗疫过程中也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诸多短板,其中专业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短缺显得尤为突出。而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培养模式难以塑造出满足实际公共卫生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改革目前高校MPH培养模式至关重要。通过对中外MPH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我国的MPH教育模式提出改革性建议,对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事业从业队伍,提髙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增进人民健康福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地域分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耶鲁大学[2],英国的爱丁堡大学[3]、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4],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5]、西安交通大学[6],共六所院校作为比较研究的样本院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查询各高校官网资料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从培养目标、招生生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践基地、毕业考核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方案提出可行性建议。

2 结果

2.1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整体比较

从整体的公共卫生培养体系来看,中国与美英两国公共卫生的培养理念有较大差异。美、英两国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都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致力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而研究生教育中又以硕士教育的培养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与各相关学科联合培养的双学位硕士。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从本科阶段即开始设立,研究生教育作深化培养,博士学位主要存在于二级学科,而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面对的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MPH的深化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对比

2.2 培养目标

美国高校对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才有着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机构;英国强调公共卫生人才全球化意识的培养;我国高校目前MPH培养尚未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见表2。

表2 不同国家MPH培养目标对比

2.3 招生生源

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国外院校致力于培养管理型人才,需要跨学科的生源,因此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对本科专业没有过多的限制。另外,美国对不同学历的申请者,要求从事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年限不同;英国并未将工作经验列入招收条件;我国院校需进行统一的MPH入学考试,招收的生源较为单一,主要以医学生为主,而且对非全日制MPH的招收也并不看重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经验。招生条件对比详细情况见表3。

2.4 培养方式

国外院校大多采用1-2年的弹性学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院校对MPH采用3年制的培养方式,少数院校采用2年制。相比国外院校,我国MPH培养方式过于僵化,不够灵活,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培养类型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见表4。

表3 中外院校MPH招生条件对比

表4 不同大学MPH培养方式对比

2.5 课程设置

我国的核心课程与国外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可能与国家之间的培养目标不同有关;选修课程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与国外院校有较大差距,而且大多围绕专业课程设置,跨专业课程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10];设置的实践模拟课程比较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遇到问题只能“纸上谈兵”,造成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轨。另外,国外每周会就现今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而国内仅开设一些关于行业的前沿知识讲座,学生参与度较低。见表5。

表5 中外院校MPH课程设置对比

2.6 实践基地

国外院校为保证公共卫生教育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例如美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学会(CEPH)是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机构,对公共卫生学院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内部组织设置、管理、资源等10个方面以及各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进行评估。我国是由教育部对高校进行评估,对学院的教育质量并未建立科学标准的评估体系,导致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我国的公共卫生培训基地范围相对狭窄,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硕士的职业前景。见表6。

表6 不同国家MPH实践基地对比

2.7 毕业考核

在考核方式上,国外与我国高校的共同点是要求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及撰写毕业论文。但英国大学学生的最终成绩,笔试只占一小部分,更大的比例是老师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讨论情况以及最后汇报课题的表现来评定其综合素质[11]。美国院校还对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所规定,例如耶鲁大学要求MPH应具备领导、沟通、系统思维、规划与管理、制定政策等基础能力。而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毕业论文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来评定其综合能力,而且毕业论文的方向一般根据导师课题来拟定,并未像国外一样选题结合公共卫生实际。我国大部分导师仍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来培养,许多环节也只是简单地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思路,甚至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低标准版本。

3 讨论与建议

3.1 各国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亟需加大我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培养目标只是简单的定义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相比美英两国致力于为改善全球健康问题使命和愿景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培养理念显得过于狭隘,并未体现出公共卫生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优势。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较晚,现阶段仍然需要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12],而MPH正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曾探索在职MPH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转为仅是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一种方式,并不被社会各界所认可。2017年对非全日制招生改革之后,对其招生的来源、质量及严格培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要想突破传统,对于非全日制MPH人才培养,就要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大卫生”理念,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全面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3]。在此基础上,导师应根据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14]。另外,通过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了解他们亟需掌握的基础实践技能[15],或者参考临床执业医师制度,将MPH与公共卫生医师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规划其正确的职业定位,以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2 招生生源过于狭隘,跨学科或跨专业生源的比例需要提高

我国公共卫生学院招收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少数来自其他医学、统计等专业,而要解决公共卫生的实际问题绝不仅仅依靠单纯的医学人才就可以完成。从这次新冠疫情中就可以看出,需要来自政治、法律、管理等各专业优秀人才的通力合作,方能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因此,教育部及各高校应扩大对MPH的招生宣传,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薪酬制度,以吸引其他专业的考生报考,或者对在读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补助以及采用开设短期公共卫生的学习课程吸引生源等方法,扩大招生来源,弥补当前公共卫生行业跨学科的不足及公共卫生人员的流失。但扩大生源并不是扩大招生数量,而是调整不同学科生源的比例。同时,对于非全日制招生也要明确规定工作经验,严格招生流程,规范培养过程,确保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

3.3 培养年限固定,可考虑实行弹性制培养

与国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时间相比,我国的培养年限太过固化,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国内院校可以根据每位MPH学生的学术(职业)背景,制定弹性制的培养时间,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所有学生都培养3年,这样不仅会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而且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不利于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

3.4 课程设置单一,需要丰富实践性和人文管理类课程

公共卫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实行,而我国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教学,对相关的政策引导及实施问题都只是简单提及。另外,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对于公卫专业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这却是锻炼学生较好的机会。首先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比如实验课、模拟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非全日制MPH学生,应当充分利用他们的职业背景,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贴近实际运用;其次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采用慕课、超星或者其他网络教学方式[16],加设一些管理、人文等方面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还应增加行业知识的前沿讲座,要求学生与公共卫生专家一起讨论所面对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及挑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5 实习基地水平参差不齐,亟需建立规范的公卫医师培训基地

国外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实践机会,我国的公卫院校虽然有疾控等单位的教师在院系招生,但毕竟只是少数,高校和实习基地之间并未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国亟需对公共卫生基地的培养资格进行审查并且制定一定的标准,同时也应对基地的导师资格进行审查,保证公共卫生人才的质量。另外,国家也应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确保基地愿意接受MPH实习,允许其进入医药公司、科研机构以及政府行政部门和医院院感等管理部门进行实习,扩大实习基地范围,增加其职业范围的广泛性[17]。

3.6 毕业考核应区别于学术硕士,完善多元化评估系统

应对MPH毕业论文的审核标准进行重新制定,力求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研究结论应对公共卫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8],体现其应用价值。另外,也应增加对学生领导、沟通等基础能力的考核,可在平时的实践模拟培训或社区实践项目中制定评分体系,打破完全依靠论文核定学生能力的局面;此外,要定期对其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论文进行评估,以评促学、以评促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以利于专业学位的发展和提高[19]。

总之,目前我国MPH的培养模式相对国外较为落后,仍需汲取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MPH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生源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