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尢敦信与苏州

2022-03-08郭朗睿李蕙宇

苏州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苏州

郭朗睿 李蕙宇

尢敦信,字符赤,吴县人。说到尢先生,我们需得先提他的姓氏。我国自古以来重宗族,尢姓虽然不是大姓,但尢姓人家在苏州城却算得上一个大家族,用尢玉淇(1918—2013)的话来说,“姑苏城厢内外,姓‘尢’的不少,但大都随俗,将‘尢’写成‘尤’了”。据说尢姓源自五代初,因“审”“沈”谐音,闽王王审知的沈姓女婿为尊崇岳父及避讳,将己姓去“水“改“尢”,成为尢姓的得姓始祖。五代至两宋,尢姓除继续繁衍于福建外,已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苏州的尢姓名人,首推明末清初的大才子尢侗。尢侗“博物洽闻,驰声艺苑”“学识优长,治政明决”,虽早年屡受乡试不第之困,仕途亦是坎坷多磨,但其人才华横溢,晚年仍受康熙帝赞赏。到了近代,晚清民国吴县人尢先甲,即尢敦信的祖父,是吴中著名乡绅。尢先甲系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内阁中书,曾二度调礼部任职,后弃官经商,此后二十余年间连任五届苏州商务总会总理及议董长,并参与筹建苏纶纱厂、苏经丝厂,创设同仁和绸缎局,为同业之首领,并在保障地方治安、发展工商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颇有建树。尢先甲之子、尢敦信之父尢宾秋,则曾历任总商会文牍,笔墨甚佳。

☉ 尢敦信

☉ 五四运动期间苏州学联罢课传单

作为尢氏长孙,尢敦信受此家庭环境熏陶,文化水平同样不凡。他少时即现文采,在民立中学读书期间,便有文学创作如《说大》《听潮楼记》等多则文言文章刊登于校刊,文辞中颇显其语言功底之深厚,由此亦可窥见当时的进步学生的精神风貌与水准,还反映出当时苏州的语文教学风格较为传统,写作训练亦以文言文为主流。现援引其作品之一,以窥一斑:

今城工竣,北城路之毗于租界者,亦无弗竣。而独所谓城南路者,工久弗集,以渐致于荒秽。盖路旧以碎石杂治,车毂击往来,累累成辙迹,迹横纵相交,则陷为潦,又比比皆是也,于是荦确突兀,其奇至弗可状道之旁,瓦石之所积,因势成邱坂,左右曲蜒相属,蔓草乱绿,丑树髼鬠,马羊踏驰,与人争道。当夫夏秋雨盛,水奔注而成巨浸,车行其上,老蛙怒目相送,轮激飞沫溅衣襟;朔风起则飞沙如晦,目 不得开;迨夫中夜,爝火如磷,冥黯成黑路,行人相戒,蹇衣奔越,不幸而蹶,幸而免,莫不相顾惊,以为难于蜀道也。综一路之间,寒暄晴雨之状如此,而其困踬颠沛之情,不难按而索之矣。

——尢敦信《记城南路》

1915年,即民国四年,动荡的时局造就了众多人物的不凡人生,也唤起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觉醒。从上海的抵制日货运动、储金救国运动,到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开展反袁护国运动,在这一年里,有《新青年》的诞生,也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二十一条”这样的国耻,更牵动着每个有志之士的心。此时正值“壬子癸丑”学制实行,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由此计算,那一年尢敦信还是个中学生,处于中等教育阶段,但是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描写和反思。他的笔下,有前引的这篇描写老旧道路无人管理的《记城南路》,亦有记述民众对西方传教士暴行反抗的《书南昌仇教事》。他在文章中刻画过马戏、赛马等当时的新鲜事物,也创作过古文骈赋等一类继承传统的作品。在少年尢敦信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思潮和旧风雅的碰撞,而这正是民国时期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西方新异的现代思潮彼此交融,打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时代感,也促就了诸多先进思想观念在我国的诞生及发展。

1916年,尢敦信考入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东吴大学在当时及日后一直颇负盛名。东吴大学培养的众多学生中,尢敦信自然算得上其中一位“人中鸾凤”。东吴大学作为西制学校的领头羊,自有许多独到的教学政策,比如,经济学院就曾动员学生到苏南各地进行工业考察。尢敦信参加了这次考察,并由此写下《中国桐油工业之调查》一文。求学期间,尢敦信亦未尝舍弃他的文学爱好,修习大学课程之余依旧笔耕不辍,曾翻译《海天盟鸳记》连载于校刊《东吴学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举国上下青年深受鼓动,苏州全市学生亦开展集会游行投身运动之中。5月9日的“五九”环城游行,是苏州最早的有组织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运动。5月18日,正式成立苏州学生联合会,尢敦信被推选出担任书记一职,主持学联工作,并发表了多篇进步文章,向东吴大学全校开展宣传,进行学生动员,鼓励各同学在家乡组织学生会以响应爱国运动。其本人则负责学生会苏州支部的工作。

1920年,尢敦信从东吴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其学业深造就此告一段落。此后,尢敦信长期居留苏州,勤恳工作。他曾短期任东吴中学部教师,又接任苏州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多年。1927年,他进入东吴大学校董会,为董事之一。几年后,尢敦信赴美学习,仍不忘自异域邮回长文,与苏州青年会诸人通信,与国内诸先生分享他的经历见闻。

☉ 东吴大学苏州同学会执委1935年合影(右四:尢敦信,右一:杨永清)

后来尢敦信又赴美于俄亥俄州大学继续求学,对美国当时的成人教育作了深度研究。其硕士论文被《同工》杂志的编者评价称“搜罗极详,研析极精,甚足资我国同人之浏览”,因而“节要译成华文”,成《美国青年会学校事业的现状》一文,于1931年发表:

教育制度,须能调节社会的变迁。当西方文化初入东亚之时,惟日本以远大的眼光欣然接受,首先改革其传统的教育制度,以为灌输新学识之准备中。中国对于泰西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之后,亦具有同样之热忱,以打破其古来传统教育,而谋与先进国并驾齐驱。威尔氏H.G.Wells曾谓:“文化乃教育与灾厄间之一种竞走。”意谓民族每经过一番灾厄之后,其教育必有一番发展,而文化之进步,即由此促成之也。

———尢敦信《美国青年会学校事业的现状》(硕士论文)

回国以后,《华年》杂志于1932年至1933年刊登过几篇他的文章,文章多为游记小说一类,内容涉及他曾查访保圣寺、吴王阖闾坟等古迹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尢敦信对游览名胜的热情。除观光之外,尢敦信对游历之处的文化背景也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对其中的历史渊源等因素展开探究。例如,他曾发表《甪直保圣寺记游》一文,就文中的地名令读者产生疑惑的问题而致信《华年》主笔,撰文解释,就“甪直”之名为读者答疑。

抗战时期,苏州于1937年沦陷。其后,尢敦信南下香港从商,任国货银行经理,直至退休。虽然离乡数十年,但他在耄耋之年仍心系苏州。1986年,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纪念之际,尢敦信获悉此消息,不顾年事已高、倦于翰墨的状况,创作并书写了“竹枝词”十四首,遥寄苏州,以寄托故乡情思。这组诗的内容囊括了苏州诸多典故,有帝王将相,也有才子美人,但无一不有心怀家国、乡土情思之意。这组诗文辞清丽,书法典雅,对苏州的思念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与此同时,也可以从中读出苏州人的风骨:

子弟八千殉项羽,更无人敢看吴钩。

茶烟袅袅凭栏坐,侈说家乡出状头。

失计吞吴难罢休,岂容诸葛出筹谋。

八百里营一把火,少年陆逊亦千秋。

先天下忧而后乐,为政岂容一路哭。

小范老子来归田,拄笏青山红树谷。

竞揽名园作孤注,喜宽佩带造长桥。

呼卢绕榻轻狂甚,点翠入春世网抛。

引狼谈虎乱纷纷,赤手空拳立五人。

长伴虎邱眠侠骨,好让游人识姓名。

圆圆一曲竟倾城,小宛桐桥曾居停。

孰比钱塘苏小小,真娘墓上冷清清。

———尢敦信《姑苏竹枝词》十四首(选六)

我们可以说苏州像水,上善之道包容万物,就像诗中提到的范仲淹,心怀天下;我们也可以说苏州像火,淬火吴钩少年英姿,就像词中提到的陆逊,出将入相。苏州的浪漫,是张旭的腕底惊澜,也是陈圆圆的倾城一曲;苏州的傲骨,是项羽的“不肯过江东”,也是虎丘长眠的五义士墓碑。这组竹枝词寄出不久后,尢敦信因病在香港溘然长逝,结束了他平凡却又不凡的一生。

纵观尢敦信先生的生平,出身于商人之家,少时挥斥笔墨救国图存,后又回归商人的本行。定居香港大半生,但仍未忘却故乡,笔下的《姑苏竹枝词》堪称他的绝唱。在那个动荡漂泊的时代,像尢先生这样的人或许有很多,但是在他们的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苏州”,是他们的故乡。

猜你喜欢

苏州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苏州名人馆藏品选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