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如何助力恐慌
2022-03-08苏琦
苏琦
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技进步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认知自身和周边的世界,更好地应对或减少自身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减少蒙昧和无知以及由无知引发的焦虑和恐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科学乐观主义过于天真了,《恐慌帝国》一书的作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种乐观主义大泼冷水。
之所以给科学打上双引号,是因为作为发达昌明的现代社会标配的所谓科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一种迹近伪科学的存在,其所指导下的西方社会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充满了各种偏见与谬误,而这种偏见与谬误反过来又助长了他们的焦虑乃至恐慌,进而又让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真正科学的进展吹散一些固有的蒙昧迷雾之时,似乎又往往制造了新的偏见和傲慢,或者催生了新的伪科学。
在殖民地时期,科学的这种助长焦虑和恐慌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所谓“热带医学”的诞生就特别能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强调医学的热带属性,是因为殖民者在从非洲到南亚和东南亚的地域面临着相似的疾病挑战,比如疟疾、霍乱、鼠疫等等,因此倾向于认为这些疾病更多的与热带环境有关,比如污水、瘴气等,而殖民地原住民不健康的卫生习惯和充满腐坏物质的居住环境,加剧了种种热带病的泛滥。
吊诡的是,西方人根据错误的归因法采取的“科学”防治措施,对于一些热带病的防治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比如更清洁的饮用水,上下水系统的建造,污水处理,以及为了防治瘴气而对沼泽湿地等的排干等等。更有甚者则是远离原住民社区及其污浊的环境,比如去印度北部的高原清凉地带消暑避夏等等。
后来人们当然知道这些举措之所以起到一些作用是因为歪打正着,比如更清洁的饮用水和上下水的分离以及哪怕简单的污水处理,都能减少霍乱的传染,而沼泽湿地的排干则减少了疟蚊的孳生,去高寒地带也能一定程度上远离蚊蝇滋扰。而这些“歪打正着”一方面加固了殖民者对原住民不讲卫生的偏见;另一方面对自身不得不长期身处这样的热带环境难免心生焦虑,而一旦各种传染病和疫情暴发则立马会产生一种被包围和被淹没的恐慌。
后来随着细菌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真实根源,西方殖民者也通过注射疫苗等医学手段增强了征服“热带病”的信心。然而这种乐观主义情绪没能持续太长时间,不久之后关于病毒学的进展又让殖民者们焦虑和恐慌起来,原来原住民的身体里有这么多的病毒,某种意义上就是移动的病毒库,而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更增加了其成为细菌和病毒携带者的机会。
在殖民者眼里更为致命的是,不少原住民还抗拒强制注射疫苗、强制检疫和隔离等种种代表着现代科技文明进步的举措,后者视之为殖民者借机加大对其身体和社区的控制力度。诸如此类对抗和对立情绪的升高,无疑又为殖民者的焦虑和恐慌提供了助燃剂。
不仅医疗相关的科技进步会助长人们的焦虑,整个社会的加速运转和互联互通程度的提升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接下来上场的焦虑和恐慌加速器和助燃剂,是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及影像传播技术,前者大大增加了细菌和病毒在人类社会跃迁的速率和机会,后者则以可视化的方式极大地拉近和压缩了人们的认知空间:一种疫病险情可能会瞬间抵达并大范围扩散的焦虑和恐慌模式就此建立,至今挥之难去。
《恐慌帝国》里关于电报和新闻报道在疫情应对中的暧昧角色提供了很好的解说。一方面及时的讯息为更有效应对疫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又对焦虑和恐慌情绪的扩散“居功至伟”。如何拿捏其间的平衡点,至今仍是挑战各国政府与社会的棘手难题。
令情形更为复杂纠结的是当局对信息的管控与滥用。《恐慌帝国》里就指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卫生当局为了提升疫苗普及率,有意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渲染”迫在眉睫的病毒威胁。不难想见,类似操作事后一旦被揭露出来,会给各种阴谋论提供何等充沛的弹药,如果一些批次的疫苗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负面观感又会加倍。此次新冠疫情中不少美国民众对注射疫苗的抗拒之情令世人非常讶异,除了一些无良政客和民粹分子的议题操弄,其实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而围绕科学与焦虑及恐慌之关系的另一个堪比哲学意义上的命题是,我们永远不能指望科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如此,科学的进步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此前的一些科学成果和医学成就会被局部证伪。这一方面会在一定时段和一定程度上动摇人们对科学的信心和信任,一方面又会以某种吊诡的方式证实一些看似异想天開的阴谋论。
比如在关于艾滋病的溯源中,人们发现艾滋病毒在非洲大陆进入扩散活跃期,恰逢1910年代西非疟疾疫苗加快普及的时期,当时一些针头消毒不够导致了艾滋病毒的扩散。那时人们既没有认识到不洁针头会导致病毒通过血液交叉传染,也没认识到艾滋病毒的存在,此事便没有引起重视。
而当时非洲原住民对疫苗的抗拒主要是怕注射过程会令不同部族间血液混杂,导致高贵部族或部族中高贵人士的血液被玷污。这种“愚昧”自然会被殖民当局的医疗官大加讥讽。然而,后来艾滋病扩散和疫苗注射之间的关系又以多么反讽和诡异的方式反证了原住民的“愚昧”认知是有道理的,殖民者欲玷污原住民血液的图谋终于“真相大白”了。
可以想见,相关认知模式和情绪一旦携起手来,所造成的新时代蒙昧主义及其导致的焦虑和恐慌会有着怎样的社会杀伤力。
总之,科学无论是作为客观规律还是人类认知客观规律的工具而存在,都不是发生在纯真的空间里,终究是在具体的人类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认知模式里发挥作用,也因此必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观念掣肘和扭曲,来自利益集团的种种扭曲性操作,则无疑更加剧了各种阴谋论。
过往的历史总是会在现实中发出冗长的回声。此次全球疫情便再次暴露了潜伏多年几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的围绕疫病生成及其应对的东西方之间深深的猜忌、偏见和历史伤痕。
也因此,人类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固然是无止境的,在应用科学解决自身和世界问题的道路上也永远会面临种种观念与实践挑战。换言之,科学与我们的焦虑和恐慌似乎将注定永远一路携手前行,这或许也是现代性的宿命之一。
《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美]戴维·兰德斯 等
译者:姜井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128元
本书首次汇集众多主流经济史学家,探讨古往今来的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全书详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新巴比伦时期的创业历史,描述了从中世纪至今企业家在欧洲和美国创新活动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考察了企业家精神的重大贡献。书中随处可见丰富翔实的历史案例和事件,令人耳目一新又不乏启示意义。
作者:[美]彼得·弗里切
译者:扈喜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79元
本书中,作者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其中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的。
《纽约巨像》
作者:[美]科尔森·怀特黑德
译者:应晨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56元
作者是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冠得主,在这本散文集中,他以全知视角打量纽约城内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如港务局车站、中央公园、百老汇、布鲁克林大桥等,芸芸众生的一张张面孔在诗歌般的语言中不断流动,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激动、野心、战栗、焦灼甚至恐惧,在这座梦想之城中追逐着幻想和疲惫。
《蚂蚁的世界》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高琼华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定价:68元
作者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蚂蚁研究翘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本书中他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蚂蚁世界,许多鲜为人知的蚂蚁跃然纸上:“白蚁克星”马塔贝勒蚁,非洲最凶猛的蚂蚁战士;哥斯达黎加的角窝蚁,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蚂蚁……这是每一个昆虫和自然爱好者值得拥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