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教育的走向与出路

2022-03-07王巧玲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生价值青少年学生教育引导

王巧玲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他们的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廷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引导学生反思生的意义,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约翰·基廷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基廷教授、基廷老师、基廷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教育引导;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1;J9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2-0040-04

一、归处与去路:少年们的抉择

看完这部电影,影片中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走向的少年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激情燃烧的尼尔,是灵魂觉醒却没有找到出路的少年。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和世界上大部分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长大。如基廷老师所言,他一直扮演着听话、懂事、逆来顺受的形象,哪怕他的兴趣并不是当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医生。我们现在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学校或以后想要做什么,他们也许只会摇头。从这个角度来看,尼尔是幸運的,他是少数准确捕获目标并且能大胆去做的人。可以想象,乖学生、乖儿子尼尔,在应聘角色、冒写信件、舞台演出时,是鼓起了非常大的勇气。尼尔是一个共情能力非常强的人,不论是与别人产生共情,抑或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身边的人,都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死亡诗社”的重建者,也是诗社活动的号召者,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青春的魄力与魅力,一种与传统秩序决绝的魄力。从表演结束他随父亲回家开始,我就陷入了一种悲伤之中,随着雪花飘然落下,我似乎也预知到了尼尔的人生走向。自杀并不仅仅意味着尼尔个体生命的消失,先行者尼尔的死亡,是英雄主义冲决罗网却发现前方并没有出路的悲哀,是一个渐渐觉醒的灵魂与当时森然的社会秩序对抗却只能撞得头破血流的悲哀。

生活在哥哥光环下的托德,是一个在基廷老师教育下逐渐启蒙最终又臣服于现实的少年。影片最开始,在校长与托德父亲寒暄并与托德打招呼时,看着眼神迷茫又无助的托德,我想,这个一直生活在哥哥光环之下的孩子,应该是有些自卑的吧。与尼尔不同,他来自一个精英家庭,还有一位优秀毕业生哥哥,他生下来就被迫“优秀”,因为安德森家族是一个优秀的家族。父母对安德森缺少发自内心的关怀与鼓励,导致他很多时候都扮演着“局外人”角色。基廷老师上完第一节课,他写下了“抓住时间”四个字,却在写完之后立马撕掉,然后拿起手边的化学书,这一幕似乎也对应着托德最后的选择。他动摇过,也曾经感受过浪漫——他大声地即兴创作诗歌,完成了诗歌朗诵首秀,收获了真诚的肯定,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如果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又或者他能再多些勇气少些懦弱,也许最终的他不会臣服于现实——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施压下,他选择回归现实,他又成为安德森家族中的一员——托德·安德森。他做出了大部分人都会做的选择,他的选择本身无可指摘,毕竟规则凌驾一切,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告别基廷老师这一幕中,他勇敢地第一个站到桌子上,带领全班同学深情呼唤“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对基廷老师的感谢之情。不是百分之百的胜利才叫胜利,一个灵魂曾经感动了另一个灵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成功。

在这部影片中,卡梅隆可能是大家都不会喜欢的一个角色。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觉得他实在不讨喜,因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显得很刻意,尤其是他最后的告密行为,更是败光了观众对他的好感。他是听话的,基廷老师画坐标轴,他也照着样子在笔记本上画坐标轴;基廷老师要学生把书本序言撕掉,他犹豫了一番,最终拿出了直尺,比照着撕书。他也是可怜的,他加入死亡诗社的原因是大家都加入了,他不想被抛弃,被别人认为不合群;大家都感慨于基廷老师的第一节课,只有他捧着厚厚的书本问“考试会考吗”,然后被同学嘲笑。他无疑是精致利己主义教育的牺牲品,在他的价值观里,遵守纪律、按要求办事是必须要做到的。但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学生罢了——他是传统教育的完美“成果”,也是被扯下的精英教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我也惶恐:我们现行的教育,会塑造出多少优秀的“卡梅隆”们?又会培养多少只唯书、只唯上、只唯利益的学生呢?

影片中还有思想前卫、特立独行的查理。可以说,查理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少年。在众多学生中,查理总是最快给基廷老师回应——他第一个回答问题,第一个响应重建“死亡诗社”的号召,第一个拒绝签字去指责基廷老师最终被要求退学。镜头一扫而过,教室里的空桌椅寂寂陈列着。影片中没有交代查理退学之后的故事,查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我敬佩他的勇气,也明白他的勇气来自他的底气。他家境优渥,无须为升学、工作、社会地位担忧,他有足够的试错成本,能承担做出错误选择的后果。但是在威尔顿,有勇气抵抗学校,抵抗来自传统与制度压力的,只有查理一个人。

四个少年,就是四类不同的人。传统、纪律已经将学生思维固化,枯燥无味的课堂又让他们变得死板呆滞,学生们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回到寝室之后又变成了学习机器。学生们没有感情吗?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兴趣吗?显然不是。纳克斯,最终也勇敢地邀约了自己的暗恋对象,一起观看尼尔的演出;米克斯,捣鼓出了能接收信号的仪器,在天台上肆意歌舞,展露出青春的热情。山洞里近乎奔放的舞姿告诉我们:青春是存在的,青春是热忱的,青春是属于这些少年的。少年们有了青春的活力,他们的生命也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二、引路与出路:亦有星星火,燎原势竟成

同为教育者,我非常佩服基廷老师。影片中展示了基廷老师的五节课,他用教育的智慧,轻而易举地唤醒了一个又一个自由的灵魂。第一节课,他告诉学生要“及时采撷你的花蕾”,因为“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我也曾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过“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但我很难过地发现,我只是在照本宣科,讲解字词、句意、情思。有什么能比亲自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更具冲击力的呢?基廷老师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时间的脉搏,我的内心也因此变得不平静。

这还远远不够。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因为不小心错过了自己的花蕾,又不小心坠入了“按部就班”的骗局,于是就走上了大人们期待我们走上的道路。走着走着,我们就发现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这条道路,但都走了这么远,就这么走下去吧。于是,我们一边绝望,一边平静,最后连表达绝望的兴致都没有了。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任何方向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你会作何感想呢?我会因这种想法而感动。因为长期被同一种规则定义和要求的不同个体,真的太需要多元化的赞赏了。你有你的道路,我有我的选择,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不统一而不美丽,相反,多元的美丽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在人群中坚持自己的信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条路就连基廷老师都走得很困难。面对校方隔三岔五的提点以及同事们纷纷表达的不解,基廷老师刚开始还可以很平静地反驳,直到尼尔的死亡,校方逼迫学生指控他,将尼尔死亡的责任强加到他身上,我仿佛听见那些人在指责:“你的教育害死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就应当按部就班,教育忌讳创新,你毁了我们这所优秀的学校。”基廷老师终于如他们所愿,黯淡地退场了,诗歌的评价又回到了坐标轴上。好像什么都没变,但好像又有什么变了,变的是原先坐在椅子上的学生,他们站在了课桌上,他们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要“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

基廷老师到底做错了什么?教育不就应该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吗?如果一个人在接受高精尖教育之前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那我们培养的不过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已。我想,基廷老师应该认识到了那个规则既定的世界是容忍不了试图突破规则的灵魂的。查理故意在学生大会上搞了一出“上帝来电”的剧情,在校报上刊登文章,质问为什么这个学校不能有女生时,基廷告诉他:“这样的行事方式有些愚蠢,也不够小心,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基廷老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面对的阻力到底有多大。他鼓励尼尔与父亲畅谈,在父亲面前卸下伪装,不要再扮演乖巧儿子的角色。尼尔也这么做了,但是他和基廷老师一样,远远低估了传统秩序在家长心中的影响力,他被责骂并被勒令转学。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的尼尔,只能绝望地自杀。

基廷老师告诉他们要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人,但是没有告诉他们要成为这样的人,会面临怎样的阻抗和压力;更没有告诉他们,当有一天正面这样的阻抗和压力时,他们要怎样智慧地应对。不要说当时了,就算在当下,这也是很多教师一直在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教学生?尤其是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时,他们容易受外界影响,也容易冲动行事,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处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而只是自我感动式地告知学生:你们要有个性,你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容许任何可能性的存在,没有任何一套评价标准适用于所有人……那我想,当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遇到了非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家长们,家庭大战肯定在所难免。我時常告诫自己,我们所面对的家长,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学专业或者心理学专业出身,他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他们做得欠妥当或者不对也是正常的。如果他们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那设立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安营扎寨,要想改变很难,但我们永远不能失去改变它的热忱和决心。好在从尼尔的死亡、托德的呼唤、查理的出走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个走向——当学生的思想被启蒙,当学生的精神被觉醒,当学生的人格被健全,当学生首先成了一个灵魂自由的人,教育就开始走近生命,开始寻找和肯定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虽然影片中的查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明确的结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渐渐被大家关注和重视:需要层次理论肯定了学生的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双减”政策的落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再修订,在学习内容、评价方式方面做了细致要求;整体知识水平提升的家长们,也为孩子的选择和兴趣提供了更大的支持……我相信,在不断发展的教育世界,尼尔的悲剧渐渐地不再上演,托德这样的孩子也会因为被真诚肯定而不再自卑,放牛班会迎来春天,“基廷老师”们也会迎来春天,每一个学生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春天。

(作者系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教师,二级教师)

【拓展·链接】

影片最为动人的一段旋律是贯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题曲,它大多出现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当托德终于勇敢地跳上讲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时,音乐中融入《欢乐颂》的旋律;而当托德得知尼尔的死讯,一个人在雪地里哭泣奔跑时,音乐又重新陷入低回,凄凉而无力。影片结尾,当基廷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最后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地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弦乐突然鼓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内心压抑已久的所有情感都在这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怀与热望,在这一刻与音乐交织在了一起,不断升腾,不断沉淀,仿佛炫目而跳跃的火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传承,深沉而炽烈。

——豆瓣评论

猜你喜欢

人生价值青少年学生教育引导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加强国企女工工作的重要性
调查探讨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论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