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
——以张家川“花儿”为例
2022-03-07马慧兰
马慧兰
(甘肃省张家川县文化馆,甘肃 张家川 741500)
一、张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现辖10镇5乡,255个行政村。全县共有人口32万余人。张家川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受回汉两个民族的杂居格局影响,两种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艺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张家川县目前官方已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168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有3项,分别是付川小曲、张家川口弦、张家川锅盔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有2项,分别是皮毛加工技艺、小儿锦,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仅有张家川花儿1项。
(一)张家川花儿的历史渊源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畜牧和农耕,先后有西戎、氏、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贡使、商贾经“丝绸之路”相继迁入该地。据《张家川县志》记载,元明时期,张家川花儿在当地流传。到了清时期,有大批的少数民族迁入,形成了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为张家川花儿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使花儿演唱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民间文化重新被抢救和保护,使花儿的传唱又复苏,出现了马也固、杨国祥、马宝珍等一些演技较高的花儿艺人,使张家川花儿得以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二)张家川花儿的特点分析
1.张家川花儿唱腔曲调
张家川花儿在唱腔曲调方面,和西北地区的花儿如临夏花儿、洮花儿相比具有大同小异的特点,它既符合西北地区花儿的一般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运用当地的方言、语音和语调,进行无伴奏清唱,一般独唱多于对唱;音乐结构属曲牌体,唱腔曲调多为商调式和徵调式,常用曲调有“哎哟哟令”,还有受当地小曲和秦腔影响形成的独有曲令如“扬燕麦令”和“帮腔词令”;在张家川花儿中,“哎哟哟令”和“帮腔词令”的传统曲目比较常见。“哎哟哟令”的代表性曲目有《上了梁梁缓着哩》《二细的草帽双飘带》《骡子带着马的铃》《想你着转了两天》《河里的石头翻三翻》《十八的姑娘门上站》等;“帮腔词令”的代表性曲目有《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把好人想成病汉了》《日头上来红似火》《五更月》《想干哥》《白葡萄》《送哥哥》《十对花》《骂媒人》《喝凉水》等;“扬燕麦令”的代表性曲目有《扬燕麦》等。
2.张家川花儿唱词内容及唱法特点
张家川花儿的唱词格式为长短不等的杂言体,衬词衬字较多而且意味独特;花儿的歌词内容60%以上都与男女爱情有关,其余的30%反映的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悟出的哲理,还有10%是赞美张家川的山河风貌和风土人情的,总体上内容丰富多样。唱法上真假嗓灵活运用,润腔上颤音较多且装饰音丰富,有尖音唱法、仓音唱法、轻音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张家川花儿在演唱语言音调上鼻音十分浓厚,并且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秦腔和小曲的影响,形成了的独有曲令,如“扬燕麦令”和“帮腔词令”。张家川花儿在音乐类型上讲究唱腔与唱词的紧密结合性,根据不同的唱词调整不同的唱腔,从而形成了具有悠扬、高亢又悲怆的独特唱腔风格。
3.张家川花儿的社会价值
在娱乐方式还没有多元化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花儿在张家川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尤其对于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漫(唱)花儿是老百姓在闲暇之余用来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的主要手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花儿唱词可以表白心迹,男女双方借此谈情说爱,互诉衷肠。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漫(唱)花儿有聚会助兴、解除疲乏的作用,使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精神层次的愉悦,所以说张家川花儿有着不可替代的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价值。在一个半世纪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当地的群众一直以来都把花儿作为他们生活、生产和休闲的重要方式与娱乐手段,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唱家子”,如张家川花儿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国祥、马也固、肖仲英、马永锋等。
(三)张家川花儿的分布状况分析
张家川花儿最初形成于张家川县恭门镇、马鹿乡,后来发展到马关乡、胡川乡、平安乡、川王乡、龙山镇等乡镇。经过百年的传承发展, 从全县的地理范围来看,花儿在15个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范围广泛。目前全县有省级、市级、县级、官方未公布的花儿传承人共267人。从传唱人数来看,东片乡镇传唱人数占总数的64%,(表1:不同地区的传承分布表)多于中西片乡镇;东片乡镇传承人的传唱力度和传承热情也高于中西片乡镇传承人。东片乡镇每位传承人每年给徒弟传唱50余首花儿,中西片乡镇的传承人每年传唱20余首花儿,数量相差悬殊,可见热情度之高低。在青少年传承人方面,东片乡镇有57位青少年传承人,占全县花儿总传承人数的21%,中西片乡镇共有25名青少年传承人,占全县花儿总传承人数的8%。总体而言,东片乡镇的传承力和传承绩效较好,中西片的传承力、传承绩效较差。究其原因,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耕地面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东片乡镇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多,劳作时间长,经济相较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做生意的农户少,在家务农的人多, 为了解乏提劲,大家就随意哼唱花儿,既传承老艺人留下来的老曲子,也即兴改编新的曲目。久而久之,花儿就在东片乡镇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人数多。
表1 不同地区的传承分布表
二、张家川花儿的传承情况
(一)传承人传承情况分析
张家川花儿县级传承人有119人,市级传承人有15人,省级传承人有2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还未公布的社会层面传承人数在130人左右。这总数267人的传承队伍支撑着整个张家川花儿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是花儿的灵魂和主力。但是年龄分布不均衡,老龄化严重,少年和青年传承人数相对较少(表2),所占比重较低,只有14%左右,说明青少年这个传承环节太薄弱,中年传承人比重仅次于老年人,可见传承链的脆弱性。因此,急需发展发掘一批青少年传承人,加强传承链条的生命力和活力。
表2 花儿传承人年龄分布图
张家川花儿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和市级传承人由于职责的分配大小每年收徒数量有所不同,教授徒弟传唱花儿数量也不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收徒人数最多(表3),传唱曲目也是最多,省级传承人次之,市级传承人最少。由于主管文化部门只考核省级以上的传承人,对市级传承人不予考核,因此市级传承人大多不收徒,只是被动地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参加官方组织的传承、宣传展示展演等活动。也有少数市级传承人由于兴趣浓厚、个人爱好所致自愿收徒传艺,传承非遗。张家川花儿市级传承人马小林(化名)是一名中学音乐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把花儿带进了课堂,并且对花儿歌词进行了改造,创作出适合学生的花儿传唱。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排练花儿剧及小品,让花儿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发展。
表3 各级非遗传承人收徒情况表
(二)花儿传习所的传承情况分析
张家川花儿传习所从2014年开始陆续成立,截至2022年,在张家川县境内,共开设了6个花儿传习所传唱花儿。张川镇现有3个花儿传习所,分别是文化馆下设花儿传习所,张家川花儿艺术协会内设传习所,可可琴行内设传习所。其他乡镇有3个花儿传习所,分别是木河乡店子村传习所,龙山镇四方村传习所,恭门镇付川村传习所。传习所近年来为张家川花儿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传习所近8年共参与群众文化活动63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24场,参与省市调研活动7次,共传承花儿爱好者736人,如表4所示。
表4 各乡镇花儿传习所传承人数情况表
(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传承情况分析
首先,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进到学校,在全县境内设立有4个校园张家川花儿传承基地,分别是张川镇新建小学、西关小学、马关乡东山小学、马鹿中学。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县文化馆都会组织市级以上花儿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宣传及传承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图片展览、讲解互助、文艺演出等内容让全体师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为了将非遗进校园这一活动开展的更好、文化馆设计编印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新编张家川花儿》音乐教材,在原花儿的基础上进行了歌词创作改编,改成孩子们感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曲子不变,在音乐课上由音乐老师传唱给学生们。同时给学生们播放非遗宣传片,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灌输非遗知识,加深对花儿的传承兴趣。
再次,鼓励各学校的音乐老师参加每一届的花儿大赛和花儿传承人培训班。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和培训让音乐老师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张家川花儿文化和传统音乐,从而通过课堂传授,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2021年教育系统双减活动以来,学校增加了课后活动和课后兴趣小组。部分学校在学生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中开展了花儿兴趣班,邀请花儿传承人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们传授技艺。通过花儿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广大少年儿童认识了解优秀民族文化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这种活动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在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延长了非遗的传承链条,积累了更小年龄段的传承基础。
(四)张家川花儿的传承保护成果
与张家川花儿相关的实物资料有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张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辑录》《张家川花儿研究》,印刷的内部书刊《张家川县花儿集》《三套集成》《张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张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集》《张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册》。《三套集成》和《张家川县花儿集》属于原始资料,有手抄本和印刷本两种,是老一辈花儿爱好者收集整理的,非常珍贵,由县文化馆非遗陈列馆保存。大多数花儿传承人都保存有老艺人流传下来的花儿词曲手抄本,共有花儿词曲300余首。张家川县文化馆作为张家川花儿的保护单位,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有相关图片6700余张,音频72小时,视频690 GB,与张家川花儿相关的论文30余篇。近年来,数字化的发展促使非遗的保护方式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有了国家非遗专项资金的到位和支持,张家川花儿多维数字保护平台正在建立中。
三、影响张家川花儿传承的重要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张家川地区的民众一直以来都把花儿作为他们生活、生产和休闲的重要方式与娱乐手段,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唱家子”。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速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花儿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5个乡镇的传承也在近二三十年间出现了较大危机,传承人老化,后继乏人,亟待在各个层面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笔者根据走访和调查问卷,分析其原因,以下几个因素对花儿传承有直接影响。
(一)年龄因素
花儿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是由老一辈花儿爱好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来,因此花儿传承人之中75%左右的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只占25%左右。由于社会的发展,娱乐方式多元化,多媒体的应用,普通群众对娱乐方式有更多的选择,大家更容易接受比较前卫时尚的现代媒体娱乐,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甚至这种吸引力在锐减。普通群众这种对现代娱乐的喜欢和对传统娱乐的喜欢成反比,越是喜欢现代娱乐,越无法接受传统。总体来说,年龄因素对张家川花儿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龄的大小和花儿传承成正相关,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传统音乐,越愿意传承传统文化。反之年龄越小越排斥传统文化,更乐意接受现代音乐。
(二)音乐天赋因素
张家川花儿属于山歌、小曲类型、都是老一辈唱家子口传心授给下一代,继而代代相传。这个多为家族传承和村落内传承。传承也有天赋之分,父母给儿女传承,有的能很快掌握要领,朗朗上口。有的却久久不能流畅地熟唱一首花儿歌曲,时间累积,有音乐天赋的人兴趣愈加浓厚,没有天赋缺乏优势的那些人对花儿的兴趣骤减。这样循环下去,他们会彻底放弃习唱花儿的想法。因此,音乐天赋是影响张家川花儿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音乐天赋和传承花儿的兴趣呈正相关的关系。
(三)社会关系影响因素
张家川花儿在张家川县的分布集中在东片的几个乡镇,如马鹿镇、闫家乡、恭门镇、木河乡。虽然全县各个乡镇都有传唱花儿的爱好者,但是从总体数据来看,东片乡镇的传承人人数在65%左右,占有绝对优势。根据走访数据发现,东片乡镇的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多为家族传承,也就是传承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较为亲密,不是父子母女就是兄弟姐妹关系,直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亲戚关系较为常见。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在实际交往中,没有距离和障碍,相互之间爱好和兴趣的影响更为直接,使得传承工作更能有效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对青少年传承的影响更为积极,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在家族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
在张家川县中西片乡镇,花儿传承人数相对较少,常见的家族传承链也比较少,大多为同村村民之间的传承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传承。这种社会关系相对于直系亲属来说比较疏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太强烈,因此对传承人数有直接影响。所以社会关系的亲疏度和传承的力度、传承的广度以及传承的有效性是正相关关系。
四、张家川花儿的主要价值
张家川花儿的主要题材有情歌和生活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也是花儿最丰富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生活歌是民众表达和传递心声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歌唱心中的痛苦与欢乐。因此,花儿具有抒情娱乐价值。
花儿作为一种口传的精神文化,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历史文化系统形成的一种积淀。张家川花儿唱词中反映出这一地域的生产技术及生活方式,从流传至今的花儿中可以找到原始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原型。因此,花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张家川花儿得以流传与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它的社会交际交流功能;另一方面,花儿的演唱程序与方式、唱词体式与旋律、方言、服饰都体现了民族地区的民俗特色与习惯。因此,花儿具有社会民俗价值。
五、张家川花儿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张家川县的花儿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花儿传习所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多种原因,原定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的3个花儿传习所在选址、建设上至今没有落实。文化馆业务用房偏少,没有专用的场地用于传习,只能借用舞蹈排练厅进行花儿传习活动,现有的办公场所无法满足需求,为花儿的传习传承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张家川县属于贫困县,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硬件缺乏,软件更是跟不上,承担不了传承保护人的误工费和相应的报酬,直接制约着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缺乏专业的花儿研究创作人员。从张家川县花儿传承保护人员的基本情况来看,老艺人大多逝去,少数花儿老艺人年龄太大,无法传承,无法创作,新一代传承人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专业性不强,只能传承,无法创作和研究。这种花儿创作的断代现象直接导致了张家川花儿不能够突破创新,发展进步受限。
六、对张家川花儿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
纵观花儿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今后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川花儿的有效传承链
张家川花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力争在各方面发挥张家川花儿这张文化名片的作用,加强对张家川花儿的保护和利用,在全县范围内建成若干个能快速运转起来的花儿传承基地和花儿传习所。鼓励广大花儿传承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扩大传承链条,培养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阶段的传承人,使每年传承人数的增长达到100人以上,确保花儿在张家川大地上能生根发芽开花,确保非遗的传承链的永续传承,为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储备好张家川力量。
(二)借助节日和媒体的力量做好宣传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有其他节假日以及传统节日,大力举办花儿展演展示活动,尽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这类活动,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知道花儿,熟悉花儿,爱上花儿。同时,通过媒体全方位宣传,让花儿在传承的同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将张家川花儿的保护工作转化为突破性工作
转换思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在全县上下掀起创作张家川花儿文艺作品的热潮,鼓励文艺人才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情的花儿表演唱、花儿舞台剧等文艺节目,参加国家、省、市级演出,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