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视角下的非遗工艺
——以绒花的美学特征与创新发展为例
2022-03-07孙凉凉王思佳
孙凉凉 王思佳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191)
绒花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是一种使用蚕丝制作的手工艺品。我国簪花习俗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古人佩戴象生花来装饰自己,绒花即是象生花的一种。早在魏晋时已经有绒制品制作的记载,而最早的绒花出现在唐朝。由于一直手口相传,直到明清时才有确凿的著作记录。绒花最早服务于皇室和王公大臣,后来逐渐传入民间,百姓也开始佩戴绒花。绒花最早服务于皇室和王公大臣,至明朝灭亡,清朝时才进入民间。
绒花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现存的技艺流派显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点。[1]分布上呈江南—京津南北两地,派别上则有北方以北京绒鸟为首,南方以南京绒花为首,两者在造型、选色,甚至制作技法上都有所不同。在现下市场,南北两派相互学习,又互有竞争。现阶段,人们对于绒花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从古籍文物和文献资料,部分绒花传承人的弟子能够通过手口相传的形式来对绒花技艺进行研习,对于非遗绒花的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较少。对于非遗绒花技艺的创新性应用,需要在发掘与传承的基础上,了解其背后的美学特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与实践。现如今,这项繁杂缜密、工序讲究的绒花工艺,在经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起落沉浮后,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并且在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上充分发挥了其时代价值。[2]
一、非遗绒花的美学特征
探讨绒花的美学特征,离不开象征意义的发展历程。在远古时期,先民们造物时便已开始对物品赋予超脱于生活意义的内容,这多出来的一部分往往变成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一)用料质感之美
传统绒花的用料极其严苛,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民间手工艺。在传统绒花技艺的制作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原料就是蚕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进步,在当代各类绣线也应用到了绒花的制作当中,使绒花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但传统绒花工艺当中使用的桑蚕丝要求质量偏高,白色丝线刷绒之后质感呈珍珠贝母白,搭配上各色珠子、淡黄色的花蕊,使绒花在高级质感的同时又低调奢华。[3]梅兰芳先生首排昆曲《刺虎》,在响排之前,众好友聚坐聊天。就有人谈到贞娥洞房的扮相,按正规打扮自然是凤冠霞帔、百褶衣裙最为得体。不过《刺虎》的身段繁琐,如果头上翠羽明珠,歌舞起来实在感觉吃力,影响做表。于是有位才智之士,想出一个绝妙方法,头上不用点翠珠饰,全部改绒花扎成的凤冠,轻巧便捷,对于《刺虎》一场激昂惊惧的表情,可以尽量发挥。在台上歌舞起来,圆转飘举,恍如玉辂卷云,绰约柔曼之极。
(二)色彩搭配之美
传统绒花色系以红、绿为主,颜色鲜明。北京绒鸟绒花在过去的用色是单一的,作品多采用正红色蚕丝,以金箔纸点缀,整体呈现出正派大气的感觉。但同时,由于饱和度较高,具有喜庆、红火的视觉效果,并且伴有乡土气息。南京绒花在过去用色是丰富和精致的,造型与选色更为小巧婉约。虽然有部分是朱红色系,但同时也有配色相对柔缓的。南京绒花在色彩搭配方面使用同色系较多,使得作品淡雅,精致玲珑,体现了江南婉约内敛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中也曾出现过绒花的情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这里的宫花就是绒花。因为在唐代绒花是被认作皇室贡品的,给宫里的娘娘妃子戴。在乾隆、康熙年间,绒花兴盛,深受女子喜爱。特别是皇宫里的那些佳丽们,头上每日不可缺绒花的装饰,她们通常戴的都是十分华丽美艳的绒花。
(三)造型寓意之美
绒花的寓意集中在祥瑞寓意中。绒花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用于装饰在发髻中的鬓头花,这一类型中包含绒花和绒鸟,大多制作成发簪、发钗;另外一种则是用于装饰房屋的摆件和挂件。这两类都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追求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强调人定胜天,在寓意的创作上以满足人的欲望为出发点,整体趋势是向上的。绒花早期制作是使用云锦的脚料为原料,蚕丝脆弱,内里仅靠铜丝进行支撑。所以绒花娇贵,需要进行特定保存,多次使用和佩戴容易变形,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上层的奢侈品流通。另外在戏曲中也有绒花的应用,插戴花朵以及佩戴绒球不仅美化形象,还有烘托气氛、推进剧情的作用。《锁麟囊》春秋亭一场的薛湘灵,头戴红花,突出喜庆气氛,《杨门女将》灵堂一场的杨家寡妇均头戴白花,以烘托悲愁情绪。点翠头面用翠鸟的羽毛来装饰头面,用火红的绒球做点缀。[4]旗头绒花,是专门用在旗装时旗板上的,一般在上朝时佩戴在新婚时也可用,如《锁麟囊》中的春秋亭一折。
(四)形态造型之美
绒条在绒花的制作的过程当中是相当重要的。以铜丝为支柱的绒条延展性极强,搓好的绒条可以随铜丝弯折成不同的造型,再经过“打尖”、“修形”等步骤,可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立体效果。绒条也可以用夹板熨平,由立体变平面。将修剪好的绒条组合拼装,便可以呈现出有厚实感的绒的效果;绒花应用于服装帽饰,便可以呈现出有突出立体感的浮雕效果。各种形态的绒条互相组合,便可以呈现出2D和3D共存的丰富表现形式,体现出完整美观和谐的立体布局。
二、绒花的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
保护好、传承好非遗绒花工艺,保证非遗绒花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发挥我国本土优秀传统手工业经济文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非遗绒花的手工技艺和经验技巧的完整保存是其文化保护的首要任务和前提工作。
(一)拓宽题材选择和寓意内涵
传统的非遗绒花面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汉服爱好者与中式婚庆,因此需要拓宽绒花的题材选择,注重融入现代思想。在注入寓意与文化内涵方面,不仅仅停留在植物花卉与鸟兽鱼虫方面,还要提炼非遗绒花的“优质基因”。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选用现代年轻人喜欢的花种与鸟兽,如铃兰花和大熊猫,在不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特色的工具生产,使非遗绒花技术得以延续。
(二)变换色彩搭配和表现形式
非遗传承要利用时代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就要适当舍弃不符合大众审美和发展趋势的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5]例如尝试使用植物染料对蚕丝进行染色,植物染料的颜色清丽大方,有返璞归真的趣味,更接近于古代绒花制法,满足人们的崇古心理。传统绒花,与现代的服饰饰品融合势在必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北京绒花作为颁奖礼服礼帽上的配饰,出现在了冬奥会的现场,为冬奥礼服注入了传统非遗元素。在过去的几年内,北京绒花与隋宜达的联名设计、南京绒花与爱马仕共同推出的绒花香水礼盒、将绒花制作成装置艺术放入橱窗展示,都是创新了传统绒花发簪的表现形式,达成“破圈效应”的目的。
绒花是富有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内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特有的艺术元素加以拓展,用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上,将会引起消费者对绒花艺术美的共鸣。例如提取南京绒花常用的花型纹样,在家居摆件、特殊的饰品、收藏品等特色衍生品中有所体现,赋予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创新方式。笔者也绘制了创新设计图,让绒花的创新设计不仅能开拓市场,还对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有促进作用,对于传承这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意义。[6]只有坚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绒花类产品,才能够产生新的时代效应。
图1 创新设计 绒花摆件
(三)更新创作形式
戏曲+电视剧的创作形式,是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独特存在。早期经历了戏曲丰富电视剧内容的辉煌状态,后期出现电视剧发挥媒介作用帮助戏曲传播,二者的互动发展一直在路上。电视剧有传播非遗的责任和使命,也有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加以利用的权利。非遗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形象、内涵早已扎根在人们心中,电视剧借非遗影响力造势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非遗的传播作用。[7]
现如今,非遗绒花进行保护和传承也要全面融入当代生活当中。要让非遗绒花的作品做到与时俱进,使其既具备传统特色,同时又能不断创新适应大众审美,保障其鲜活生命力。通过现代信息科技传播,是提高非遗绒花的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丰富非遗手工艺的呈现形式和展示平台,通过电视剧或网络传播手段达到破圈。[8]《延禧攻略》以其独特细腻、完美如画的造型,让观众沉浸在传统文化带来的满足感中,为清宫剧服饰的制作与发展提供了榜样式的灵感。该剧凭借尊重和契合历史原貌的服装、画面风格的悉心布局、非遗元素与传统服饰文化的整合,收获各大媒体和社交软件的流量和热点。剧中人物的服化道也引起网友们的众多关注和兴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剧中富察皇后的绒花头饰,也让绒花一时声名大噪。《延禧攻略》中非遗元素的成功介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优化该剧传播效果的作用,非遗手工艺匠人们的参与制作,大大增加了观众对该剧精良服化道的认可。本身具有杰出创造力的非遗文化和高超工艺水平的非遗文化制品,经此一役,在广大网友和观众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除立法、抢救、比赛、活动等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措施外,影视媒体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遗文化保护手段。黄凤兰在《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基于民俗影视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特点,阐述了民俗影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留存、传承中的优势所在。《百鸟朝凤》《白鹿原》等民俗影视剧片在融合了当地的风情和非遗文化后,不仅深化了影视的内涵,更为传播和保护当地的非遗文化做出了贡献。在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张树新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看戏曲电影对非遗传播和保护的作用,讲到影视在非遗保护、宣传、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并视非遗走进电影博物馆为“死文化”向“活文化”的转变。在电视剧艺术对非遗的保护方面,近年来有爆点的热播古装剧当中,除了《延禧攻略》,还有《骊歌行》、《鬓边不是海棠红》、《梦华录》等等影视剧当中,绒花作为头饰或胸饰都大放异彩。通过电视剧与非遗的融合,将非遗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输出海外的非遗电视剧也必然发挥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用。
三、结语
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灵魂,古时绒花的发展限于地域。但随着互联网与物流发展,绒花已经走向全国乃至更大的市场。现如今,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是绒花工匠们需要面对并去思考的,也是整个传统非遗手工从业者需要思考的。现下绒花样式的发展已不拘泥于传统样式,其中含义也随着人们的需求更加丰富,各地绒花工匠们也随之推陈出新。但无论如何改变,绒花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具象化的一个视觉符号。从古至今,联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自然万物,承载着人们对于天地自然变化的敬畏,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最朴素美好的向往。要正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的关系,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