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及推进策略

2022-03-07

语文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驱动思维能力环节

凌 榕

“问题链”是在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串“问题”,通过创设特定的交流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解决、感悟问题的过程中,共同设疑、释疑的动态性发展过程。良好的问题链设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思维能力。

一、问题链设计要有立足点

1.立足教学目标

问题链的设计要时刻围绕教学目标。问题链就是一堂课的泉水,而掌控泉水流向的就是教学目标,问题链的设计要时刻考虑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让课文流动了起来。教师提问的立场需要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保持一致。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猫》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有“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这一目标需要结合郑振铎创作的背景考虑。本文中“我”作为高于猫的“强权者”潜意识里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可怜、酸辛、怅然地面对着猫亡失的悲剧命运,甚至以霸道专制的残酷偏见参与并导演着第三只猫的死亡,最后真相大白时,“我”良心受到谴责,对无法弥补过失深感愧疚,这警醒着“我”正视人性中漠视生命、主观好恶等丑陋、阴暗的一面。因此,小说中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审视成了教学最高的目标。

2.立足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上进行提问,不少教师会立足学生的感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经常提问: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疑惑……学生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提出相应的具有逻辑性的,且难度建立在“i+1”认知水平上的问题,以此活跃和提高学生思维。

问题链的设计或围绕中心,或逐层递进,或回环往复,不论哪种形式,都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骆驼祥子》为例,基于两类学生不同的学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题链方式:思维活跃的学生采用启发式问题链,普通学生采用回环往复式问题链,达到的效果相近。这就说明,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逻辑链,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启发式问题链回环往复式问题链1.祥子一开始是怎样的,最后的命运如何?2.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的命运,陈列所有可能的凶手及原因,做一个“谁是凶手”的证据搜集。1.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2.在第一阶段,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祥子的不幸?3.在第二阶段,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祥子的不幸?……5.请你总结,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祥子的不幸?

二、问题链设计要有相应的环节

1.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

问题本身是独立的,需要通过具有逻辑的思维串联起问题链,才能引导学生从难度较低的那一端逐步走向难度较高的,最接近教学目标的这一端。 仍以《猫》一课为例:

根据路径设置相应的问题,使环节始终围绕中心问题——“作者借第三只猫想表达什么”——展开,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梳理文本的基本信息到深入文章意义,符合逻辑思维的发展。

2.环节之间注重过渡

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设计不仅要注重逻辑性,而且要让环节之间衔接得顺畅,这就需要有过渡、小结、追问等形式进行润滑。 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文中有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看似不连贯,但是过渡之后就衔接紧密,如在第二环节之后,小结过渡:“通过课文2-7段生命之美的赏析,我们知道了作者停下脚步的原因,从停下脚步到加快脚步之间,作者的情思又是怎样流动改变的?”进入第三环节。第三环节结束后,再次小结过渡:“宗璞借丁香花和紫藤萝,寄予了自己面对人生困难时豁达的心态和人生感悟,这一类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同一种手法来表达情志——托物言志,这种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顺势进入第四环节。

三、问题链设计要有势能和动能

1.驱动学生深入思维

所谓势能,是有一定高度才能产生的能量,这种高度在问题链中就是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从最低的阶梯、最基础的问题,走到最高处、最难的问题,就产生了势能,爬多高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多高,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多久。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搭建的阶梯,离不开兴趣驱动。 如部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中《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都是描写平凡的小人物的课文。学生在学习之后,知道大体问的都是: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卖油翁是个怎样的人?但是他们却不能深入思考:作者怎样来表现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人物?但是当教师反复示范过这条逻辑思维链后,学生再遇到此类文章时会模仿这样的思考路径进行解读,久而久之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进而为生发更深刻的问题蓄势,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建立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深入思维的突破口,更需要培养成就感来激发阅读兴趣。

2.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动能,是要求学生能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而动起来的能力。学生阅读文章时会产生疑惑,最难的疑惑决定了思维高度,产生了一定的势能,学生为了解决这个疑惑,需要自己动起来,产生动能,一步步顺着逻辑思维解决疑惑,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立场可以驱动学生质疑,如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等等。 其次要活跃学生思维,在“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学生解疑”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如比较、类比、倒推等。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鲁滨逊”这个人物,这就不得不了解历史背景,当知道当时英国崇尚“探险精神”时,又会从鲁滨逊的航海过程梳理中,从经历的困难中挖掘人物精神,以此产生自主学习的动能。

完美的问题链是教师对文本解读深刻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提问需要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前构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支架,帮助学生达到思维高度,重复的完美的逻辑链会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并提升思维。

猜你喜欢

驱动思维能力环节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培养思维能力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培养思维能力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