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开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 “三环论” 原理

2022-03-07祁志祥

上海视觉 2022年2期
关键词:概论表象感性

祁志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金开诚(1932 — ),生于无锡,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长。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心理学、书法及戏剧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文艺心理学论稿》《金开诚文集》《金开诚书画作品选》等著作。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金开诚于198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论稿》是最早竖起“文艺心理学”大旗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论著。此书从心理学层面切入文艺创作过程中的表象运动、情感活动、语言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自发与自觉、潜意识与意识流的关系,艺术欣赏中的积极心理活动,在当时思想禁锢的语境下令人耳目一新,有引领风气之先之功。但时过境迁,当今天我们用学术史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书时,必须承认这部书其实不过是作者的论文汇编,并没有严格的体系性。倒是后来出版的《文艺心理学概论》①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概论》)无论在理论的系统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方面有更高的提升,值得关注。这之后,金开诚又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文艺心理学》,不过主要观点已在《概论》有所反映,可存而不论。

那么,《文艺心理学概论》与《文艺心理学论稿》是什么关系呢?金开诚在前言中说:《论稿》“是在一九八一年春夏之际交稿付印的,至今正好五年。五年中,我在文艺心理学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使原来的讲稿更新换代,然后又作了一遍加工,这样就写成了这一本《概论》”(《概论》前言,第1页)。“《概论》与《论稿》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整个结构改变了。”“因为原来的讲稿是由《反映论篇》《表象篇》《思维篇》《情感篇》《欣赏心理篇》五部分组成的,而《论稿》一书即收录了其中的《表象》《思维》《情感》三篇,外加十多篇论文。但在后来的研习中,我越来越感到,不论是创作心理还是欣赏心理,都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极为生动的印证。因此决定放弃原来的篇章组织,改为以几种主要的辩证关系结撰全书。但因为两代讲稿之间毕竟有继承关系,我的研习又是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所以本书中仍保留着《论稿》以及一些论文的内容,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同时一些基本观点也至今未变。”(《概论》前言,第1页)

《概论》的理论构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金开诚说:“本书所述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基本思想,五种辩证关系。”“第一个基本思想,即以唯物主义反映论为指导,论证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心理活动都是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主客观统一。第二个基本思想,是根据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原则,论证文艺创作与欣赏都是以自觉的表象运动为核心而实现的表象活动、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五种辩证关系,即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修养与创造、创作与欣赏”,它们是“两个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两个基本思想、五种辩证关系的论证中,本书“力求这些探索成为一个系统”(《概论》前言,第1页)。全书分六章。第一章,简析大脑活动的特性和法则。第二章到第四章,分析文艺创作心理活动中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统一。第五章、第六章,分别探讨文艺创作与修养、与欣赏的关系。

一、大脑活动的三种特性和法则

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是大脑的活动,因而不能摆脱大脑活动的特性和法则。作者别出蹊径,从心理学研究出发,揭示在进行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时大脑活动的特性和法则。在金开诚看来,大脑活动的特性和法则“概括起来说有三条”。

一是“反映与创新”。“大脑作为一种特殊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它既能反映又能创新。”大脑既是“照相机”,又是“加工厂”。大脑反映客观事物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来作多方面的反映。大脑对反映的加工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论》第3页),“二是在认识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概论》第4页)。

大脑活动的第二个特点是“左右协作”。所谓“左右协作”实际是“较为宏观地概括了大脑的机能定位和整体性活动原则的辩证统一”。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大脑各部分有不同的机能,左半球偏重抽象的理性活动,右半球偏重具象的感性活动;同时,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起来,其中有数以亿计的神经纤维把左右脑沟通起来,所以两半球的活动息息相通,彼此协调,这就表现了大脑在感觉水平活动上的整体性。大脑的“左右协作”,从生理机制和功能上“决定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必然带有感性心理活动和理性心理活动的辩证关系” (《概论》第6页)。

大脑活动的第三个特点是“上下互促”。“上”指大脑皮层,又叫“高级神经中枢”,“下”指皮层下中枢,又叫“低级神经中枢”。 所谓“上下互促”是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关系而言。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认识,而皮层下中枢则与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二者紧密联系,其神经过程息息相通。这就从生理机制上决定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而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互相引发、互为影响的辩证关系”。同时“低级神经中枢是受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所以在认识和情感的辩证关系中,以认识为主要功能的大脑皮层始终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概论》第6页),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自然也不例外。

“左右协作”“上下互促”通俗地说就是感性与理性、感情与认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大脑活动“反映与创新”“感性与理性”“感情与认识”融为一体的特点和法则,渗透、体现在文艺创作与欣赏心理活动中。

二、文艺创作心理活动从“二环论”走向“三环论”

大脑活动是“反映与创新”的统一,这一特点主要体现为文艺创作的心理活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传统文论强调“文艺创作反映客观现实”,金开诚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没有异议,但同时指出,这个命题所包含的心理活动流程是简单的“二环论”,即“客观现实→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形象”,在这当中,“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巨大的创造作用均已不知去向”。因此,这个命题“不仅在理论上带有朴素性,而且从其实践意义上说也是有局限的” (《概论》第11页)。艺术家个体对现实的反映不是照相机式的,而是加工厂式的。在“客观现实”到“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之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家的“主观反映和加工”环节。于是金开诚提出了“三环论”,即“客观现实→主观反映和加工→文艺创作中的艺术形象”, 认为这是更“准确而精密的说法”(《概论》第11页)。文艺创作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指现实来源,“主观”指主体的反映与加工。金开诚指出:文学创作的主观性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加工创新上,也体现在反映形式上。外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是按照原样直接传送到大脑中的,而是“涉及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与神经生理过程”。从“反映的形成”看,“当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主体时,首先是在感觉细胞内部即产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这是反映过程中运动形式的一次转化。其次,感觉细胞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刺激了分析器的外围神经末梢,产生‘传入神经’的冲动,这是反映过程中运动形式的又一次变化。由于刺激物的多样性能够在‘传入神经’冲动的多样性中反映出来,所以由它作为特殊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时,中枢神经能够实现对刺激物的精细分析和综合”。(《概论》第16页)主体性在“反映的形成”中的体现,还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感受、传送、到形成与记忆,都是可以通过自觉的锻炼而变得更加敏锐与准确的”(《概论》第17页)。文艺创作的主观性,还体现在“反映的选择”中。“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客观世界获得无数的信息,形成无数的反映。在这过程中,选择已时时在起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注意’来实现的。”这是“反映过程的选择”。“至于利用反映的成果以求得某种特定的选择;以至于利用反映的成果而形成某种特定的认识或作出某种特定的创造,那就更加需要选择;而在这种选择中,人的‘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也就会起更大的作用,有更为突出的表现。”(《概论》第18页)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在艺术加工环节体现得最为明显。“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不纳入特定的艺术形式,那就根本成不了艺术。”(《概论》第20页)“为了把客观事物的反映纳入特定的艺术形式,作者就要通过特殊的心理活动对反映进行特殊的加工。”这个过程就可以叫“表象转化”(《概论》第20-21页)。它集中表现为“形象特征的概括”(《概论》第2页)、“美感的概括”(《概论》第23页)、以及“思想和感情的概括”(《概论》第22页)。此外,文艺创作的主观性,还体现为“反映的情意化”“反映的个性化”“反映的外化”(《概论》第25-31页)方面。文艺创作虽然有“忠于客观”的再现主义与“忠于主观”的表现主义之分,但本质上都不外是主客观的统一,只不过是重心、方式不同而已。

基于“三环论”对文艺创作心理中“反映和加工”的主观性的深入剖析,是金开诚文艺心理学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成为他的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创新标志。

三、文艺创作、欣赏中感性心理活动分析

文艺创作不仅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文艺创作富于感性”,“也不能没有理性”。“在文艺创作的实际心理过程中,感性心理活动与理性心理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概论》第39页)同时,金开诚又强调:二者具有“不同性质”,“它们是有根本区别而不容混淆的”(《概论》第39页)。《概论》的重点和价值,在仔细分析了文艺创作中感性心理活动与理性心理活动的不同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心理活动,“主要就是感觉、知觉、表象的形成与活动”(《概论》第45页)。它们在文艺创作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文艺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生活经验阶段、创作构思阶段和形象外化阶段”。 感觉和知觉主要在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上起巨大作用。“因为感觉器官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类意识中的唯一通道”,“没有感觉和知觉,人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直接经验”;此外,“作者在‘形象外化’的工艺表现过程中,总要通过感知来评估‘外化’的效果是否较为准确地体现了艺术构思的成果。”(《概论》第45页)但“在创作的第二阶段,即构思阶段,感觉和知觉一般说来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感觉和知觉都只是在刺激物正处于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范围内时才得以产生;只要刺激物脱离了直接感知的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即消失”(《概论》第46页)。那么,在创作的第二阶段构思阶段中,感性心理活动是什么呢?“主要有两项,一是表象的活动,二是情感的活动。”(《概论》第47页)什么是“表象”?“表象也叫记忆表象,它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也就是个体曾经感知过而现在不在感知范围中的事物的形象反映。”(《概论》第47页)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塑性”,“表象可以通过间接途径获得”,“表象的记忆有个体差异”(《概论》第50-56页)。表象在人的记忆中是处于运动状态的。表象的淡漠以至遗忘运动变化,可称为表象的“消极的变化”;反之叫表象的“积极的变化”(《概论》第56页)。“积极的表象运动与变化”又分为两类,即“自发的无意识的运动变化与自觉的、有意识的运动变化”(《概论》第57页)。自发的表象运动形式包括“表象的深化”“表象的变异”“表象的联想”“无意想象”(《概论》第57-58页)。“自发的表象运动”可以转化为“自觉的表象运动”,特别是“自发的表象联想和无意想象”“往往能成为引发创作冲动或构思灵感的契机”,但它毕竟“不能直接作用于文学艺术创作” (《概论》第60页)。在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自觉的表象运动”。它包括如下形式:“自觉的表象深化”“自觉的表象分化”“自觉的表象变异”“自觉的表象联想”“有意想象”(《概论》第61-74页)。其中,“最为重要的自觉表象运动毕竟要数有意想象。”(《概论》第74页)何为“想象”?“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就叫“想象”(《概论》第75页)。“想象”有两个特点,首先,“想象是一种表象的运动”,其次,“想象的结果是事物的新形象”(《概论》第75页)。“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想象需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等条件,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创造想象则不必依赖这些条件,而直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来创造新的形象。”“自觉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有意进行的”。(《概论》第76页)在意识指导下的“有意想象”在形象性的表象运动中包含着抽象思维,所以“达到了思维的高度”,是“形象思维”。“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即“以创造特定艺术形象为目的的、由抽象思维指导和配合的、渗透着情感活动的自觉的表象运动过程”。它尤其体现了大脑“左右协作”“上下互促”的生理法则(《概论》第103页)。由“形象思维”中包含的理性思维,金开诚进而分析到文艺创作中的“理性心理活动”。作者从人的大脑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第三级区”的思维机能分析起,说明文艺创作中作为心理背景起作用的抽象思维成果,有“作者的世界观”、作家“关于艺术法则的认识”、作家“一般认识中的抽象思维成果” (《概论》第116-117页)。在对文艺创作中的两种心理活动作了上述明晰的、具体的深入分析之后,金开诚又提出“场型”概念,指出文艺创作中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联系不是过去那种 “表象—概念—表象”的“线型”关系,而是带有极大模糊性与变异性的“场型”关系(《概论》第131页),是一个“表象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三者复杂交错、互相诱发、彼此渗透的‘认识场’或‘创造场’”(《概论》第130页)。金开诚认为作家的表象运动是伴随着语言的,作家的思维活动更离不开语言,语言文字不具备形象性又可以唤起形象感。在文艺创作的构思和外化作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及其物化的思路框架中,《概论》对语言的地位及其与艺术的关系得到了符合逻辑且有新意的说明。

文艺创作中感性心理活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是情感活动。金开诚不是像一般的文艺理论著作泛泛地谈情感,而是把它落实到心理学的根基中,使人对“情感”的认识更加深入明晰。“情感”是什么?作者指出:“情感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概论》第167页)把握“情感”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态度”。“态度”是人对自己面对的事物和所处的状况是否符合自己天然的需要或社会性的需要采取的肯定或否定取向(《概论》第167页)。二是“体验”。“体验”是由主观态度引起的以生理感觉为特征的心理感受。“人对于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不等于通常所说的情感;必须是这种态度引起了个体的以某种生理感觉为其特征的体验,这才成为情感”。(《概论》第168页)立足于“态度”和“体验”之上的情感活动在心理学根基上既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也与理性认识相互关联。一方面,“情感的活动与位于大脑皮层之下的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统称‘皮层下部位’)的神经过程密切有关”,“当神经兴奋达到皮层下部位时,就会在人体中引起种种生理反应”(《概论》第168页)。另一方面,情感活动并不完全是不受认识控制的自发的生理反应,“在情感活动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仍然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概论》第168页)。首先,“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就是大脑皮层进行了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在分析综合中,大脑不仅发挥了它的认识功能,而且还运用了它所储存的认识成果,这样才会对刺激物形成一定的态度。”其次,“大脑形成态度的神经过程传至皮层下部位,才引起了人体的生理变化,这种变化再作为感觉传送到大脑,于是才成为一种体验。”大脑皮层在情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上证明了情感决不是超意识的存在,而是必然同一定的认识相联系的。一定的认识构成了某一情感活动的内容,因此情感活动的性质是可知的,其价值是可以评论的”(《概论》第169页)。所以,情感活动在文艺创作中始终是不能脱离认识活动的。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主要是“促动”,作者“必须情动于中,才会有真正的艺术创作”。情感在文艺欣赏中的作用主要是“感染”,“没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文艺即不能成其为文艺”(《概论》第170页)。人的情感与感性活动联系在一起。“感觉和知觉都可能引起情感活动。”(《概论》第180页)通过感知形成的表象也会引起情感活动,但这又有其特点。“第一,表象不像感觉、知觉那样随着客观事物脱离感知范围而消失,它是可以长久地保存在大脑之中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也就可能长久地发挥作用”。(《概论》第185页)“第二,表象既然可以长期记忆,它在记忆中就会因为受到不同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而发生活动与变化。这就又可能引发新的更为复杂的感情,出现新的表象与情感的结合”。(《概论》第186页)情感与人的理性思维活动也相生相伴,“抽象思维需要理智和冷静,但它也会引起情感活动,反过来又受到情感的推动和影响”。(《概论》第191页)情感与思维的联系,由于思维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通过思维可能认识那些并未直接作用于人们的事物,(《概论》第192页)所以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第一,“伴随着思维而出现的情感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认识内容的情感活动”(《概论》第193页)。第二,“与思维相联系的情感有可能出现复杂矛盾的情况,这和完全由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引发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概论》第194页)第三,“情感具有可控性,无论是情感的种类、强度或表现,一般说来都有控制和调节的可能,而从根本上看,情感的控制和调节主要是靠思维活动”。(《概论》第197页)

文艺创作是包含着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自觉的表象运动及其外化活动,因而在“修养与创造”的关系上,必须从“感知能力的锻炼”“表象的积累”“情感的记忆”等方面(《概论》第240、243页),储存文艺创作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概论》第239、245页),培养文艺创作者的“职业敏感” (《概论》第259页),进行艺术构思的外化训练(《概论》第299页),养成“专业特殊能力” (《概论》第323页),迎接艺术“灵感”的到来(《概论》第337页)。

文艺欣赏也是表象活动、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创作与欣赏”环节,作者对艺术欣赏中的感受能力、联想和想象、情感与理解活动作出了相应的剖析。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曾经出版过一本《文艺心理学》,但该书其实并不是专论文艺的,而是结合文艺讨论的一部美论专著。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概论》是一部讨论文艺创作和欣赏心理活动规律、特点的名副其实的文艺心理学专著。它的滥觞《文艺心理学论稿》具有在八十年代开心理学文艺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而它本身在理论的体系性、逻辑的严密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并在若干问题的论析方面有了很大的深化,堪称这个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猜你喜欢

概论表象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表与里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