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务工人员的选择中看乡村振兴的发展
——以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为例
2022-03-07梁春艳
梁春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当前,学界关于农村居民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已有研究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第一视角,忽视了农村居民本身的发展。本文采用生活史研究方式,从个案入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两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就业选择,说明乡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得出结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就业优先,保证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9年6月和2020年1月对四川省通江县的村民进行了访谈。四川省通江县地处大巴山脉西南部山区,位于通江县沙溪镇西南方向,距县城46 km。全村面积4.5 km2,耕地1132亩,平均海拔800 m,共1720人。从改革开放至今,该村大量村民选择在上海、广州、北京、成都等地务工,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村发展迅速,2020年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21年6月进行了回访,共收集访谈样本212份,有效数据198份,有效率93.4%,其中符合外出务工人员年龄的样本100个。经统计,样本中最早外出务工的村民是在1956年外出的,因此将1956年(64周岁)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因此,本研究选取16~64岁的村民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一、外出务工:农村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居民的主要生存途径是务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弊端无法根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部分农村居民抓住机会进城务工,改变了家庭和子女的生活状况。
外出务工解决了农村居民民的生计问题。在笔者选定的100份数据中,74人外出务工,占比74%。其中,外出务工10年以上的有40人,占比54.1%。由此可知,农村有七成以上的人外出务工。进一步分析发现,外出务工者的年龄集中于20~55岁,最开始务工的工种、工资、工作地点等都不稳定,工作机会少,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总体收入高于务农。这部分务工人员的目标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下是外出务工者的访谈记录。(访谈记录编码规则:访谈对象姓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访谈日期+年龄。)
“1987年读完书就开始出去(打工),开始做小工,一天三五块,最开始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年往家里寄二三百块。1991年开始在湖北煤矿上干了7年,刚开始一个月领将近三百块钱。挣的每一分钱都寄回来。1996年后半年领到1000块,工友被压到井下了,很危险。但是面对家中的父母亲和孩子,不得不出去打工。”(访谈记录:WCS2020010452)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群体务工情况有所好转,他们的工作稳定,工资有所提升。2000年后,王坪的妇女多在上海工厂从事高强度的流水线工作,很多家庭夫妻二人都在外务工,孩子由亲戚照顾。这部分务工人员的主要目标是为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以下是访谈记录。
“现在家里没有钱,花销大,所以还得继续打工赚钱。希望孩子们不要像自己一样留在农村,要好好上学。”(访谈记录:WHM2020010350)
2010年前后,外出务工者将在城市发展作为必然选择,女性务工人员结婚后会留在村里照顾孩子的生活,注重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今年准备在家带娃,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女儿送到一年级,上幼儿园是奶奶带,考试的时候考的‘鸡蛋’,从来不做作业,我也不知道她是这个样子。虽说学习不是唯一出路,但不能不学习。”(访谈记录:YJ2020011230)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村民也将外出务工作为最优选择。这部分人注重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城市成为他们工作的唯一合理选择。但他们在争取发展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婚恋压力。以下是两位访谈者的记录。
“在工作上,未来主要是想自己做生意,不会一直打工看别人脸色,也赚不了太多钱。希望每年工资都有进步。目前是单身,预计最近几年可能就会结婚,毕竟在农村看来年龄也不小了。”(访谈记录:WQC2020011321)
“2018年找了第一份正式工作,每月到手3000多(元)。后来工资变低,表姐夫介绍去上海工作,在浦东新区做静电防护的半导体测试,目前每月3000多(元),过去的一年在上海花销30000多(元),目前没有任何积蓄。”(访谈记录:WWX2020011423)
以上数据说明外出务工解决了王坪村人的生计问题。表面上看,外出务工带来的是财富增长,其实对于大部分务工者而言,务工体验十分复杂。他们长期和家人分隔两地,逐渐成为王坪村“最熟悉的陌生人”。但在务工过程中,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都有极大的提升,也开阔了视野,尤其是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农村父母给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全凭自由发展,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随着城市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这一就业方式不再是最优选择。
二、乡村振兴:就业优先有效落实
外出务工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选择,返乡也是大多数务工人员的归宿。务工人员返乡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年龄增长,劳动质量下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被迫返乡;②女性务工人员为了照顾老人孩子被迫返乡;③部分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无论是被迫返乡还是自愿返乡,都说明务工人员有返乡的需求,问题在于何时返乡,返乡后如何实现再就业。乡村振兴战略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消除了务工人员的疑虑。
(一)农村产业发展,就业渠道增加
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业,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发展。政府组织大量家政、生猪养殖、电焊等技能培训,联系劳务公司,下发务工补贴等,既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质量,也拓宽了就业渠道。王坪村从2012年起打造红色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21年已经成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建成之后,参观人员增多,餐饮和住宿业发展起来,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现在村里烈士陵园有20个保洁岗位,2个保安岗位,18个环卫工人岗位,11家农家乐,缓解了王坪村的就业压力。
(二)创业支持有力,发展空间拓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各地根据中央要求:创业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传授创业理论,介绍成功创业的典型例子,提供交流平台,规避创业风险;创业中期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降低创业成本;创业困难期提供保障服务,如贷款补贴和农业保险。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既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也为农村拓宽了就业渠道。以下是访谈记录。
“我和我堂弟2017年开了绿植公司,风险比较低,成都需求量大。需要竞标,政府给钱。我以后想在成都继续发展,因为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而且成都属于休闲城市,生活很滋润,环境比较好,没有重工业企业,普通人上班工资也不错,消费没有北京上海高。”(访谈记录:WYF2020011531)
“打工不是长久之计,看以后能不能天时地利人和,想创业。”(访谈记录:WCT2020011637)
(三)乡村治理有效,人居体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王坪村党支部在陵园修建、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返乡人员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
“我们这个地方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以前一听说是王坪的,女孩子不愿意嫁到这里来。现在一听说是王坪村,即便是男孩子条件差一点,都希望嫁到王坪村,因为政府创造了条件。”(访谈记录:WTR2021061551)
“王坪有个微信群,领导有什么事马上就发到群。”(访谈记录:MQ2020011435)
三、乡村就业:民生之本
改革开放的务工潮持续至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又带动了务工人返乡。影响务工农民动向的主要因素是就业机会,务工人员的选择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
大量农村居民选择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始于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制定“劳动合同制”“再就业工程”等就业保障政策,目的是稳定就业,缓解长期“统包统配”和“全民就业”模式下的村镇失业率问题。十六大以来,我国将就业提高到关乎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初步建立“就业促进、就业扶持、就业保障、就业服务”的就业体系,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量惠农工程和惠农政策得到落实,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此背景下,部分务工者选择返乡,但乡村的吸纳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农村户籍人员的发展,且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保障就业,完善就业宣传、就业服务、就业保障系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为乡村现代化做好基础工作。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激发就业创业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政策上鼓励创业,并给予实质性扶持,因此需要激发创业活力,传授创业经验。二是引导重点人员积极就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乡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为这部分人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选择空间。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服务包括对接就业信息、管理就业人员、培训就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全程性、综合性、高质量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信息对接要及时。各级乡镇组织要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对接部门,借助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收集就业信息,保障信息畅通。二是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了解村镇的劳动力结构,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创业才人的支持,对普通劳动力的关注。三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发放米面油等物质奖励吸引村民参加电焊、养殖、护理、现代化编制工艺等培训,反向推动农村就业事业的发展。
(三)建立就业保障机制,落实就业托底扶持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居民不仅就业机会少,而且风险抵御能力弱,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村民的选择较为保守。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就业保障机制,为村民筑建安心挣钱的后盾。教育资源、工伤保险、医疗资源、大病保险等保障机制需要继续完善。同时,需要给农村居民“留退路”。农业不仅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是中老年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更是进城务工失败人员的退路。基于此,农村的土地耕地使用政策必须从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保持在合理限度内。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源,树立底线思维,发挥耕地价值。
结 语
诚然,王坪村不能代表中国所有乡村,但它是中国众多乡村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共同富裕道路”“质量兴农之路”等表述,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走自己的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农民富裕、乡村发展。因此,包括务工人员在内的农村居民的真实生活是测量乡村发展的永恒指标。乡村振兴还在持续发展中,、必然会取得阶段性成果,也会遇到具体问题,但需要明确乡村发展的价值,探寻乡村发展空间,寻找乡村发展路径,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在多方参与下争取在2050年实现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