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实践

2022-03-07程世利

活力 2022年21期
关键词:四史浙江红色

程世利

(嘉兴南湖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嘉兴 314001)

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历来受到相关人员的密切关注。红色资源是天然的党史育人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系列重要指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四史”教育背景下,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道德品质、传承优秀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以小窥大,本文主要以浙江为例,重点探讨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策略。

一、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显著

(一)可延扩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不能“向壁虚造”,而应有其特定的、具有强政治方向性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思政教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各级各类教育从业者整合开发出来的,以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多维要素的集合。以浙江为例,浙江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浙江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天然课程资源,是加快高校思政教育传导到教育教学全链条的重要媒介。究其原因,浙江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浙江地区共产党人等仁人志士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浙江地方实际,在推进地方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生、演绎出来的,是“四史”本身的重要载体,是思政实境教学、专题教学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

(二)可充实高校思政课教育载体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搞无米之炊,而要有切实的抓手来联系思政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思政教育的载体既包括行动载体,也包括语言载体,还可以用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来概括座谈、会议、理论灌输、传媒宣传、文娱活动等。借助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互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大量可视化的载体资源,能够充实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各类载体。一方面是资源载体,通过整理、挖掘浙江的革命文物与红色文献、革命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红色精神和红色文艺,可以丰富资源载体。另一方面是环境载体,浙江地区红色文化蕴含新民主主义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光辉成绩。

例如:嘉兴南湖的“红船”承载着建党精神;沈钧儒、史量才等民主人士的不屈斗争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报国热忱;各地抗日遗迹和烈士纪念场馆折射出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三)可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环境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优越的思政教育环境。思政教育环境贯穿大学生思政教育整个过程之中,在思政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可助力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浙江为例,运用浙江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物质文化的实境教学、现场实践,辅以红色精神熏陶、红色制度文化感染,可以形成适合大学生的优良实践环境和积极舆论氛围。

例如:通过浙江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点,将红色革命文献、革命文物、红色宣传材料引入高校;通过在红色文化资源点现场搭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实境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增添红色文化要素,同时也优化了高校思政课的环境。

二、高校思政课堂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原则

(一)务求实效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直是党的思想指导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其指导下,办实事、求实效成为党领导下的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及其工作的主要导向,高校思政课堂对于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也概莫能外。应真抓、实抓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出实效这一问题,坚决杜绝面子工程,摒弃靠五四、七一、国庆等节庆日办红色文艺汇演、党史知识竞赛、专题党课,以及搞红色文化资源“一阵风”、运动式活动的陋习。应立足常态、长效,务求实效,通过将红色物质文化融入思政第二课堂教学,以红色精神文化指引高校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开拓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网络,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利用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

(二)适度开发原则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应遵循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蛮干、硬干,走盲目开发的断头路,也不能没有条件搭“空中楼阁”,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面子工程”,而应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特别注意高校思政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四大版块的适当运用。浙江地方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建设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探索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其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多反映的是浙江地方党组织、地方党员、时代先锋等的活动。因此,在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等课程的融入中要分清主次,明确目的,明晰思政课程中传播“四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指示是“主”,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是“主”。不能为了占篇幅、占容量、凸显浙江元素而过分夸大浙江地区的作用与贡献,陷入狭隘地方主义的泥淖,而应明确其辅助地位。

(三)有机融入原则

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应是恰如其分的,而不能靠千篇一律的生搬硬套,也不能搞牵强附会的演绎。不能一讲近现代史纲要就对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分期将建党与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时期的浙江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知识点罗列;不能一提思修课便历数浙江籍红色文化名人,讲述其个人道德修养与品质。应在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之间搭建桥梁,通过教材导语、课程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其有机融入。

(四)客观唯物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唯物主义政党,高校思政课程应用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也应遵循客观唯物原则,既不能轻视浙江地方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浙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无典型性、对高校思政课堂无足轻重;也不能过度渲染地方红色文化作用而忽视其他地区与组织,不能忽视党中央、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不能将思政整体教学解构成浙江红色文化教学。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化教育教学方法

身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社会大众汲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迥异于改革开放之前,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海量的信息、随手可得的各科知识,使社会大众包括高校学生不仅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性化需求,也对教育教学方式有倾向性的需求。在“四史”教育背景下,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思政教学内容储备的问题。必须通过地方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点的多维联动,探索梳理出适合思政课堂教学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形态。

与此同时,还应力除单纯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之弊,综合运用多媒体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手段,丰富课堂的声光电影呈现效果。以浙江为例,可征集整理出适合课堂教学呈现的红色文化名人故事、党史重大事件档案、英雄先烈影像、红色文艺节目等资源,让党史经典场景再现,探索体验式全息投影、沉浸式3D情境及数字高清互动投影等各种党史教育新形式。

(二)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由心理科学相关常识可以推导,相较于空间距离遥远地段的红色文化资源,本地人说本地事,本地高校及其教师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其沉浸在思政课程中。在此背景下,应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的实际,在地方党委政府、党史部门、宣传部门、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各类高校的协同合作下,选取地方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的革命英烈和时代先锋、先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制度文件,编印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思政校本课程,将其结合“四史”教育视角来阐释地方共产党人为救亡图存所付出的艰辛探索,可使地方高校大学生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价值认同感。以浙江为例,择取“四史”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红船精神”“两山理论”“湖州市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等资源点,阐释其科学内涵、感人事迹、不屈斗争精神,可明显提升浙属高校学生了解“四史”的兴趣,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葆有崇高理想信念。

(三)加强地方基地共建,力求现场教学实效

漫长征程中的光辉成绩和不懈奋斗突出呈现在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上,仅靠书本上的文字叙述难免词不尽意,也容易在惯性驱使下继续步入单纯理论灌输的老路。对于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应片面地将这一“课堂”理解为大学教室,教条地认为只有高校思政教师在高校内部的教室内当堂教学的才是高校思政课。借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点,借助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体系塑造等主题,在各红色文化资源点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教学或者实境教学,同样属于高校思政课范畴,并且更能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其强烈共鸣。应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牵头,通过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点、思政教育实训基地、第二课堂、志愿服务基地等基地平台建设,以红色文化资源点现场教学提高高校思政课质效。以浙江为例,应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红色文化资源点,特别是同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点,探索共建红色文化资源点思政现场教学基地,在资源点现场身临其境学“四史”,立德树人。

(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构筑网络教学载体

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要想取得卓越成绩,离不开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四史”教育背景下,深入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工程,同样需要营造浓厚的“四史”学习氛围和地方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如果高校学生,乃至教师,对于“四史”只是浮光掠影般的略读,甚至于一知半解,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存量、种类、创生历程没有足够的了解,就谈不上真正吃透“四史”,谈不上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理想信念的“钙”、获取提升道德情操的力量。

与此同时,当下的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已与网络世界密不可分,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社交活动,又或是获取信息、娱乐游戏等,都较多地运用了网络,在此背景下,应当高度重视网络教学载体的开发。以浙江省为例,应通过编制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校本、开发红色旅游专线、开通校园红色广播、组建校园红色文化社团、开设网络红色文化选修课程、设置“四史”教育网络学习终端等形式,进一步营造红色文化和“四史”学习氛围,为高校思政教学全力开拓网络阵地。

(五)加强专业人才招引,提升教育培养质效

在“四史”教育背景下,要想搞好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队伍,具体而言,离不开熟稔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存量、分类、创生演绎过程、科学内涵与宣传推介技术的人才,离不开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律的人才,离不开“四史”学识深厚的人才。各地应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党史研究、规划、建设、教育、文化、旅游、宣传、退役军人事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资源,明确“人才兴教”理念,通过建强人才队伍来搞好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系列工作。

以浙江为例,就是要通过地方党史部门、文旅部门、红色文化资源点、地方高校等主体联合培养,通过向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乃至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红色文化资源点派遣高校思政教师、委托培养等形式,全力培养一批熟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四史”和高校思政教学的专业人才,以此来全力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质效。

猜你喜欢

四史浙江红色
红色是什么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