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报酬下金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帮扶举措

2022-03-07姚乐乐王佩杰董小玲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市场粮食规模

姚乐乐,王佩杰,董小玲

(1.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服务中心,西安 710000;2.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甘肃武威 733000)

1 粮食安全现状

1.1 新冠疫情突发引发粮食安全危机

粮食的安全与稳定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这不仅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压舱石,是人类文明能够不断延续的助推器,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更关系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2020年6月,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和营养造成的影响》政策简报,受疫情、虫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0年有49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之中,仍有8亿左右饥饿人口,严重缺粮和最低营养保障的人口也呈井喷式的速度不断增长,全球多国人民在紧张与恐慌中抢购粮食,造成粮食价格一定程度的波动,更加制造了粮食短缺紧张气氛,形成恶性循环。粮食安全这一命题引发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上将粮食安全定位为头等大事的国家战略。

1.2 国内粮食产量供给影响粮食安全

1.2.1 人均粮食供给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6-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降,1997-199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略有提升,2000-2001年有所回落,2001-2002年又有所提升,2002-2003年受“非典”影响降幅较大,2004-201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2018年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平稳(见图1)。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同中国粮食总产量基本成正比(见图2)。长期来看,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呈上升趋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均粮食产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

图1 1996年-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

图2 1996年-2018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1.2.2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率连年升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工业用地占据大量农田,粮食和经济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耕地占用、农田损毁、劳动力流失等都成为影响粮食总产量的重要因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况[1]。我国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从地理位置将我国主要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率更高,是粮食主销区,中西部地区以农业作为支撑,是粮食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产区。但是农业相对于工业,收益低、不稳定是其鲜明的特征,农民陷入粮食增产而不增收的困境,受利益驱动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大量农田弃耕撂荒更加剧了这一困境。

1.2.3 居民消费结构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小麦、谷物等已不再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食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营养均衡和口味独特。2010年以来,人类对于肉、蛋、奶、菜、海鲜等的需求量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见图3)。为了满足人类的食用需求,就必须扩大家禽家畜养殖规模,提高家禽家畜数量,这必然导致饲料用粮消耗上升。虽然饲料用粮未被人类直接食用,但在家禽家畜食用后,进入食物链,间接被人类所食用。因此,不仅要关注玉米、小麦、谷物等基础用粮的安全,保障饲料用粮安全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图3 2010年-2019年各类食用品成交额

1.3 粮食的进口量和价格影响粮食安全

科技生产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种子的培育,耕地面积的扩大使得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攀登新台阶,但人均耕地占有量低,粮食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紧平衡已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短板。同时,与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粮食播种、收割过程中集约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较低,在粮食消费过程中浪费也较为严重。2006-2020年14年间,全国粮食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2010年全国粮食进口量增长了约200.5亿kg,增长率约为48%,其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本年度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573.8亿美元,同比增加14%。2018-2020年全国粮食进口量增长了约270.5亿kg,增长率约为23%(见图4)。粮食进口金额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此外,在主要粮食进口类别中,大豆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谷物、稻米和小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大豆进口量一直保持波动增长态势,虽然在2018年有所降低,但实际上同年大豆进口8800多万t,占世界进口总量的60%,对外依存度超过80%,仍处于极高的进口量。谷物增长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2015-2018年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见图5)。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粮食结构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豆类作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仍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

图4 2006-2020年全国粮食进口量趋势

图5 2012-2018年中国主要粮食进口量趋势

2 全球金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进入全球经济新常态,金融化、资本化等新名词的出现,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紧密联结。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工具,在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链,增加粮食生产附加值,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粮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同时,金融作为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也起着先导性作用。

2.1 国际金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全球各国经济的纵深发展带来的是全球资源、能源的日益紧缺,资源争夺战不断拉响警报。作为污染率低、可持续利用范围广、可获得高收益的生物能源,粮食将会被各国作为生产生物能源运用到各个生产领域,粮食将会逐渐成为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后新的争夺能源。粮食在流通市场上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其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受其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供需关系影响,但放置国际市场来看,美元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包含粮食在内的一切商品都以美元为计价标准,粮食价格不单单受到其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供需关系影响,而是参杂了许多其他以美元为计价标准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这就容易导致粮食不仅被看作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资,而且更多的是拥有了可投资交易的金融产品的身份。粮食金融化的本质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充当唯一一般等价物,一些国家通过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货币政策主导粮食金融市场,同时粮食金融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投机性和其他经济手段,使得粮食价格不受其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供需关系影响。金融投机活动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促使粮食价格走向不一定按照市场规律波动[3],但由于粮食本身固有的属性,对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对生活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至此,粮食金融化加剧粮食价格的不稳定,影响粮食期货市场分散风险作用的发挥,危及全球粮食安全。

2.2 我国金融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我国金融化、资本化相比西方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程度较低,对于粮食安全的稳定保障支持力度也不强。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的粮食价格具有引导作用,但由于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对于粮食价格稳定,保障粮食安全,支持粮食供给的程度差强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很难获得门槛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部分金融机构基于各种考虑不愿涉足。二是我国农业保险徘徊不定。各个保险机构思虑较多,不能放开手脚,保险期货方面虽有探索,但种类较少,普及面低,覆盖面窄,用户宣传较少,参与度不高,总体未形成系统完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难以满足粮食产业链的保险需求。同时,农业信贷更多的是个人凭借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做出决策,承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决策失误或遭遇重大风险挑战,没有更好地风险转移机制,进一步影响金融保险机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三是资金需求与银行信用供给不匹配。市场经济的确定也使粮食市场化进行了全面改革,粮食的购买和存储由过去的国有粮食企业一家独大变为民间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并行,随着进一步发展更有取代之势,但无论是国有粮食企业还是民间粮食企业都存在资金需求与银行信用供给不匹配的尴尬处境。主要是因为,国有粮食企业因其地位受农业开发银行财政政策的支持,民间粮食企业因其自身信用担保,价格波动,高度灵活等因素较难融资,失去政策融资的支持。结构性矛盾成为横跨在民间粮食企业和金融政策支持的鸿沟,既不利于民间粮食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使政策性金融丧失潜在顾客。虽然也有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保障,国家也不断鼓励金融机构为民间粮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由于其盈利性特征,金融机构对农业产品仍是举棋不定,慎重为之。

3 规模经济对粮食安全的效用分析

3.1 规模报酬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进一步加大产量或者使收益增加。规模经济是在一定生产规模或经济规模的条件下,对生产所需要素的有利重组和投放的程度与频率。在生产实践中,各生产要素能够形成多种组合方式和投放形式,因此产生不同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收益。就范围来讲,经济规模分为行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济规模。行业经济规模表现的是某一行业整体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经济规模表现的是某一具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能力。在此,主要分析企业经济规模。在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降低,整体生产收益上升。长期生产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形态,这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共同决定的。在生产水平一定,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报酬按照规模变化呈现三种状态:一是规模报酬递增,见图6的A段。在企业生产初阶段,产出增加比例大于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之和,平均生产成本降低,报酬递增,即规模经济性。Q1点为最小有效规模,是指在现有生产水平下为达到最低成本,获得最高报酬所需的最小生产规模。二是规模报酬不变,见图6的B段。生产产量的增加比例基本等同于生产所需投入的各要素之和的比例,此时,对于单位成本的变化没有任何影响。Q1-Q2为最优规模范围,指的是按照最低平均成本能够进行生产的最优规模范围。三是规模报酬递减,见图6的C段。在生产后期,随着生产产量的继续增加,生产所需各要素的比例随之增加,但此时平均成本开始上升,出现规模不经济性。Q2点为最大有效规模,表明按最低单位成本进行生产能承受的最大生产规模。

图6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

3.2 规模报酬对粮食安全的效用分析

3.2.1 金融市场投入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见图7)

根据规模经济和企业经济规模理论,并以图7为依据,可做如下判断:一是规模报酬递增。金融市场投入与粮食安全成正比关系,金融市场的不断投入为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起到积极效用。二是规模报酬不变。金融市场的投入并不是无止境的,更不是越多越好,在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保持不变,对于粮食安全的保护不会产生新的机能,只能维持现有的最好状态。三是规模报酬递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投入,成本也随之增加,但此时对于粮食安全的正向作用已经消失,金融市场投入与粮食安全成为反比关系,金融市场的投入不利于粮食价格的正常和稳定。

图7 金融市场投入与粮食安全关系

3.2.2 金融市场投入与粮食安全的拐点

粮食安全受粮食耕地面积和产量、居民消费结构、粮食价格、粮食进口量及突发公共事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主要涵盖信贷支持、资金需求与银行信用、农业保险、粮食金融化及国际市场的粮食期货、现货的影响。当多重因素组合在一起,想要形成最大的“集合”效用,就必须将关键因素有效整合,估算各关键因素在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金融利益最大化的占比权重。例如,通过降低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门槛,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涉猎粮食产业来增加粮食种植群体获得资金的来源,从而保证“有钱可种”。通过增加并完善农业保险机构,广泛宣传风险转移,保证粮食种植群体的种粮收益,发挥金融保险机构兜底风险转移功能,从而保证“有胆愿种”。建立连接粮食安全和金融市场的体系,将钱、地、粮充分结合,最大效用地发挥在金融市场和粮食安全有效连接全过程各个方面的作用。

4 结论

4.1 规范现货期货市场,淡化粮食金融化

期货和现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经济工具,对调节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平稳人民生活都有着积极作用[4]。为了避免或有效遏制不当竞争,要对现货和期货市场进行规范,着重打击囤积居奇等不良现象。一是允许期货市场作为信用中介为贷借双方提供金融资金支持,给贷借双方提供便利,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交易。二是打通保险、银行和期货三者之间的通道,达到粮食交易共赢以稳定粮食价格,淡化粮食金融化的目的。保单可作为信用担保,银行可以凭借保单对符合资质要求的借款方提供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问题。最后通过实物交易在现货市场和虚拟交易的期货市场之间进行流转,保证各方利益的最优化。三是对于现货和期货市场,要加强制约和监管,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遵守市场竞争规则,多方研判,精准预测,严格遵守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保证粮食交易市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各方合力淡化粮食金融化,使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并全力保证其安全。

在推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粮食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将有助于粮食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以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为中心,允许粮食公司发放相关债券,允许粮食企业发放一定的融资券,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运用在粮食产业的发展上。增强对粮食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还可以按照鼓励生产的要求,对符合上市要求的粮食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进行并购重组等。[5]

4.2 发挥担保保险作用,共担粮食风险

传统的粮食融资手段是农户或者用粮企业将自身的不动产、机器设备、股权等有价值的实物作为担保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对此类设备产权等进行估价,根据所估价格和相应合同约定给与相应贷款补助,这就将粮食交易风险全权转移到种粮农户或用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粮食供应链金融是指在整个粮食生产、交易、流通的全过程中,选择在此环节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作为粮食融资的担保保证,在对粮食信贷能力进行评估时,以该企业的偿还能力作为标准,进而提供相应贷款资金,将风险转移分散,减少单个企业的风险隐患,大大增强粮食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6]

以往国家财政对于粮食的补贴多见于土地、粮食价格等显性要素,对于粮食供应链上诸如信用评级、保险保障等各个环节的隐形因素关注较少。为避免国家财政补贴浪费或资金流失沉淀等弊端,可以采用以国家财政提供的稳定的现金补贴为担保,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保证,分担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要积极跟进,将财政、保险和担保容纳到自身金融衍生产品的行列之中,更多研究开发农业信贷产品,多举措、多渠道对粮食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保证,积极参与到农业粮食信贷保险体系之中,进一步增加并延长粮食产业链,满足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形成一种高效的良性互动循环。[7]

4.3 加强金融资本监管,促进粮食安全

面对国内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和新经济发展背景,重视粮食经济,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金融等各种手段稳定粮食价格,更深层次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打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这些举措在各个层节上,都将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问题,使传统粮食产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对于粮食产业发展的信心和支持力度。此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粮食产业链风险。金融机构不仅要将眼光投向大有作为的农村农业市场,将金融资源更好运用于粮食生产链的各个环节,更要对自身所经营金融产品担起责任,以稳定粮食价格为中心,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不出差错,加强行业约束力,同时还要在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力气,守好行业底线,保证粮食资金能够在种粮户和粮食交易者之间得到最大效用,最终使粮食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获得最高收益,国家粮食安全得到长期稳定保障。

猜你喜欢

金融市场粮食规模
珍惜粮食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外储4月站稳3万亿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