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拓展的视角看我国的粮食安全

2022-03-07李建保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口粮储备供给

李建保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江西分公司,南昌 330096)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么,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到底如何呢?

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牢牢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

1.1 从数量(生产)情况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态势始终向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食物供给总体充裕。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695亿kg,比上年增加56.5亿kg,增长0.9%。最新农情调查显示,全国2021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夏粮、早稻、秋粮全年三季粮食均实现增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0.65万亿kg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1.2 从质量情况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守护。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全部34大类食品,按法定程序和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组织食品抽样、检验,总体不合格率为2.31%,其中,日常消费量大的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等30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低于总体不合格率。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1.3 从供需情况看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食物供给方面的若干软肋正在逐步显现。当前,我国食物供给总的格局是口粮供给绝对安全,但食物供给的总量存在着缺口,部分品种明显供给不足。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新高,总产量接近6.7亿t;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粮食的进口总量也创了历史新高,加上大豆在内进口量约1.4亿t,相当于国内总产量的20%以上。粮食总产量与总进口量合计8.1亿t,可见我国粮食的国内产量和总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缺口。

1.4 从储备情况看

我国积极构建以政府主导,加工、贸易等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实现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的协调发展。近期国粮局储备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过70%,以小麦为例,在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可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

1.5 从进出口情况看

2020年我国进口粮食14262万t,增长28%,其中大豆进口10033万t,增长13.3%;玉米进口1130万t,增长135.7%;小麦进口838万t,增长140.2%;大麦进口808万t,增长36.3%;高粱进口481万t,增长478.6%;稻谷及大米进口294万t,增长15.6%。2020年中国粮食出口量为354万t,同比下降18.4%。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大豆进口量首破亿吨大关,占进口量的大头;二是部分进口用于增加储备,并非全部用于消费。

总体看,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2 拓宽视角看我国粮食安全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变化,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视角也要拓展和延伸,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1 从大食物的视角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

目前很多国人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停留在口粮安全的范畴中,从而忽视了整个食物的安全。因为人们除了口粮(主食)外,还要消费大量副食品,如油、糖、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食与副食之和统称为食物(食品)。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食等副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由8∶1∶1变成4∶3∶3(即过去吃8 kg粮1 kg肉1 kg菜,如今吃4 kg粮3 kg肉3 kg菜)。从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一是当今的口粮消费只有过去的一半;二是当今副食的消费较过去翻了两番;三是口粮与副食的消费比由过去的4∶1变为了当今的4∶6,即当今副食的消费数量是口粮的1.5倍,单从数量角度上看,实际上是主食不“主”,副食不“副”。而大量的副食或是粮食转化来,或是要跟粮食进行资源替代之后才能生产出来。如果没有副食品的充裕供给,口粮需求会成倍增长,口粮安全就会受到很大威胁。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口粮以外重要的副食品供给是整个食物供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绝不能忽视。

基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一是要转变观念,把确保粮食安全的概念向全面确保食物供给安全方向延伸和拓展。确保粮食安全已是全民共识,但当今除口粮以外的其他各种重要副食品的消费量增加速度很快,副食消费的数量早已超过口粮的消费数量也是事实,我国目前的口粮绝对安全是建立在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一半的基础这上,要走出“把口粮绝对安全等于整个食物供给都绝对安全”的认知误区,树立大食物安全观,一定要在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努力进一步增加其他重要食物。必须要有统筹观念,不能只满足于口粮安全。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重要食物供给方面的缺口存在的问题。二是坚守“口粮绝对安全”底线。树立大食物安全观,不是淡化粮食安全,副食不充裕,只会降低生活品质,如果口粮出现问题,就可能饿死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口粮绝对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强调食物供给安全一定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尤其是对口粮安全的重视。三是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还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我国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合格率达到97.5%以上,但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易发、多发期,微生物污染、农兽药、医药抗生素残留超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仍需持续治理。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过度追求“精米白面”或肉食,肥胖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引导和实施健康饮食要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2 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国的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逐步增长,与国际粮食市场关联度加大,粮食安全风险隐患也随之增大。

2.2.1 地少水少人多

我国耕地只占全球的9%左右,淡水资源只占全球6%左右,却要养活占全球的18%以上的人口,这既是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表明我国自然禀赋的不足,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难以补齐的短板。

2.2.2 进口粮多但定价权弱

中国是全球粮食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粮食进口最多的国家,近年全球粮食贸易总量已经突破5亿t的规模(含大豆贸易),2020年我国进口粮食1.426亿t,占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但仍未获得相应的对粮食贸易的控制权和定价权,而且买的基本上是通过ABCD四大国际粮商倒腾的二手粮。

2.2.3 进口配额压力大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对国际组织作了承诺,我国的粮食进口有配额,小麦配额是963.6万t,玉米配额是720万t,大米配额是520万t。近年玉米进口已经远远超过我国承诺的配额,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美国和其他国家一直要求我国取消配额或者是提高配额,大概率会在小麦和大米配额方面同时向我们施加压力。

2.2.4 国内储备远超国际安全线

国际公认的粮食库存消费比(粮食安全线)为17%~18%,既然是国际公认,肯定有其科学性,考虑到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特殊性,适当提高库存消费比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很有必要,过去我国多数专家就有保持3个月的消费量库存(即25%)比较符合国情的基本共识,但目前我国主要品种粮食库存均远远超过国际或国内安全线,小麦库存消费比更是达到150%,既严重违背经济和市场规律,也不必要地消耗着国家大量财力物力。同时,大量超期储存的粮食只能作为饲料粮或工业用粮销售,价格不到收购价的一半,形成粮食浪费,加大国家财政压力。粮食储备轮换制度,稻谷是三年一轮,政策性粮(最低收购价粮)没有年限要求,此批粮食轮出在口感和新鲜度都受影响,价格比新粮一般要低200元/t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0元/t左右。对此,必须加大科技储粮创新水平,延长粮食品质退化周期。

2.2.5 农作物分类与国际脱轨

国际上,大豆在农作物中是作为油料作物来分类和统计,但我国一直以来列为粮食范畴来统计,这不仅与国际粮食统计口径脱轨,而且导致我国在分析粮食供求形势数据上尤其是粮食对外贸易数据上的不便与混乱,同时还使不少国人因我国每年1亿t左右大豆海量进口引起不必要的粮食安全焦虑。

针对全球粮食市场形势及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进口量,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战略。对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二是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我国农业资源有限,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满足不了14亿人日益增加的食物消费需求。要打造稳定可靠的国际食物供给链,用国际资源来弥补国内食物供给不足及品种调剂,同时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上的话语权,但必须把握好适度进口的“度”,不能因为进口粮价低形成过度进口依赖,尤其不能因过度进口而打压国内粮食生产。三是妥善处理粮食储备总量和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要改变粮食储备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按照习总书记“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的指示精神,科学合理调整储备总量,适量增加粮食种子储备,扩大大豆储备,不断提升整体科技储粮水平和储备效能,为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坚实支撑。四是建议我国将大豆品种在农作物的分类中与国际接轨,把大豆由粮食统计范畴调整为油料统计范畴。

2.3 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经济仍处于上升期,未来对食品的需求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些瓶颈粮却难以突破,粮食安全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一是自然禀赋错位。我国耕地、水资源远低全球平均水平,分布不平衡,工业冲击农业的现象严重。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753.33万hm2,也就是减少了耕地面积的5.6%以上,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被占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达不到标准。同时,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7%,且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占81%,而长江以南的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少水,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

二是生产分布错位。我国南方雨水充足,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今天南方一些地方不再种粮。广东粮食自给率不足30%,福建、浙江不到40%。中国粮食“十八连丰”,主要靠的是水土光热条件差的北方生产,缺水就抽地下水,过度超采已使华北平原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漏斗。为解决北方缺水,国家投巨资搞三条南水北调工程,专家测算,如果用这个水去种小麦,每公斤小麦仅水的成本就高达30元。用“南水北调”的水种出粮食,再把粮食运到南方供应市场,这又是变相的“北水南调”。

三是粮食利用错位。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链“人吃种子、畜吃茎叶”,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肥料,农业就是在这种循环中向前发展。当今这一规律被打乱,大家都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喂秸秆喂粮食,让动物与人争粮,动物每年吃掉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大半,同时导致农作物秸秆无处存放。此外,在国内粮食的产量和总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缺口的情况下,粮食在收割、存储、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的损耗率居高不下,餐饮上的浪费更是惊人。

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是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严防死守永久基本农田。二是扩大南方粮食种植规模,逐步改变“南水北调”种粮后“北粮南运”不可持续局面。三是遵循大自然法则,逐步减少动物与人争粮现象,一边恢复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链规律一边采用新科技综合开发利用,为农作物秸秆找个合理出口。四是加快推进以种业创新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推进种子、农艺等方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生物种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五是进一步优化农业政策。提高农民后备军的整体素质,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保险的保驾护航等各方面都要积极跟上,真正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六是严格执行《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让节约粮食成为国人的自觉行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粮食产业完整性、链条紧密性、结构合理性密切相关。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个环节的动态监测,加强全链条数据分析和精准指导,促进横向联动、纵向贯通,从“田间”到“餐桌”有效链接。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按照经济和市场规律,适当降低粮食库存消费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口粮储备供给
雪后林鸟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祖传“口粮”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Ⅶ)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