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03-07齐慧生
齐慧生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需要每一位中国人去学习、传承。而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阅读,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多层面、多方向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加自觉地去爱护、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9-01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9.07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中语文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做题得高分的能力,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去领悟、欣赏作品。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很不利。而在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如何更加全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更加长远的教学目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推进。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高中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学科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本项教学内容。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具教育价值的载体,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古代品行高尚者的所行所思,学习到成为一名品行高尚者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这样学生就有了坐标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文化修养、感悟素质、审美素养等,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以合适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良好的媒介,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古代小说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当、传授有力,就一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诞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就是杰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这些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新时期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高中语文学科更要承担起其中的责任,加强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加自信,更加积极。
二、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有效发掘,传递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太多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就是在现代作品中也包含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应试教育时期,教师不太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更加倾向于传授学生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要能借助语文学科中的有益教育素材,尤其是传统文化內容来开展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较分散,甚至比较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善于发掘,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暂且不谈梁思成先生用词的唯美、精妙,有很多中国古代用语习惯,单说这篇文章的内容,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通读全文,首先的感触是梁思成对中国建筑认知的全面,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如数家珍,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此,我在讲学过程中,会将梁思成先生有关传统文化的描述提炼出来,并剖析给学生。如先生说道“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这其中就蕴含着中国人历来对审美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一文化元素的发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我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掘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发掘能力。
教师需要提升自我传统文化的涵养,关注学生对传统知识的学习,还要有敏锐的目光来深挖教材中含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将这方面的知识提炼出来让学生去理解并学习。
(二)恰当延展,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单纯依靠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很单薄,这时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以拓展,一方面以教材中的某一传统文化为基础展开研究、探索,让学生借此学习到更加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以教材中的作品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去收集、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叙述传统文化的作品,从而让学生领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效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使学生获取更多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力量。
例如《雨巷》这篇课文,在将课文剖析给学生之后,我问学生雨伞的来历,古代文人是如何描述雨伞的。这两个问题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一个引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课后纷纷到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书籍,或借助网络搜索有关方面的知识。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请学生回答自己查阅到的知识。有的学生回答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同时将古人油纸伞制作的过程讲解出来;有的学生将古人与油纸伞有关的作品讲述出来,如《孔子家语·致思》中的“孔子将行,雨,无盖”。结合学生收集到的素材,我告诉学生雨伞由来已久,雨伞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用具,也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要将更多、更细致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领悟和体会到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深厚的历史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很多时候,在借助教材或者纸质媒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学生对于简单的作品内容能够有效把握,但是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传统文化则难以快速接受。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场面直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画面中追忆古人,在生动逼真的图画中感受古风。这种教学途径无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传统文化的感知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静女》这篇课文,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将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在教学中,我以这首作品为原型,讲述了我国民歌这一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我借助多媒体将《静女》所描述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照文章观看视频,细细品味,去感受画面的温馨、作品内涵的饱满,领悟到古人如何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民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看似平白无奇的作品变得立体、丰富起来,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
(四)有效实践,践行传统文化要求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知识水平,更是为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传统文化引导自己的所行、所思、所为,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凸显出来。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感受其中的力量,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位品德高尚、举止优雅、充满正能量的时代青年。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从活动主题的选定,到活动方案的确定,再到活动过程的推进,都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人翁角色,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教师承担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即可。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所思所获,并且能有效践行,以实现更有力的成长。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贯彻历史一体化的教学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性质的小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随着语文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素质教育要求的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尤其要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时准确地传递传统文化元素;要恰当延展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要借助多媒体优势,充分直观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要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传统文化要求。教师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元霞.以传统文化渗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锦上添花[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9(10).
[2] 马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2).
[3] 王瑜红.关于本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9(16).
[4] 王艷.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高中语文教育,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