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湖的弹性(外两篇)
2022-03-07王富红
【作者简介】王富红,1966年生,青海海东人,居西宁。大学本科,水利专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青海省水利厅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从事专业技术、行政工作。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水中倒影,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看水中倒影自然也是习以为常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在一阵惊奇、赞叹过后,心绪便会很快复归平静的。但就在刚刚过去的深秋,我却有了一次例外的感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碧空如洗的下午,我惯例到小区对面的湿地公园去做户外运动。在完成所有“运动科目”后,一看时间尚早,就漫无目的地信步而行、东张西望。当走到人工湖边缘的栈道时,我便下意识地驻足观看起水中倒影。看着这高天山峦倒悬、树木摇曳逆长、鸟儿飞掠潜底的倒影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有点幼稚、可笑的问题:浅浅的一湾湖水,何以装得下高低错落、大小各异、动静不同、远近参差的形形色色的万物呢?浅浅的一湾湖水,何以如此丰富多彩、深广无限?
于是,我便试着解答这个问题。哦,原来这湾湖水是具有无限弹性的。倒影的深度既是小草、灌木的高度,也是乔木、大山的高度,还是飞鸟、白云的高度,更是飞机、蓝天的高度——它无限浅、低,又无限深、高,既能容各色人等,又可纳万千气象;倒影的广度既是一条小桥的长度,也是一条斜枝的长度,还是一条塔吊横臂的长度,更是一条彩虹的长度——它无限短、近,又无限长、远,既能由一人双臂丈量,又可无限拓展朝霞的光芒。如此博大的胸怀,怎会没有浩瀚的世界!
不知倚栏伫立了多久,冷不防“噗通”的一聲把我从自问自答的痴迷中惊醒过来,只见水中的一簇美丽同心圆在渐次扩散开来,不远处受了惊吓的水鸟齐刷刷、扑棱棱地起飞了。接着又是接二连三的“噗通”声及错综密集又互不干涉的同心圆。循声看去,七八米外的几个小孩正在向水中比赛似地抛掷石块,他们在“创作”完同心圆后,便竞相打起了水漂,于是水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珍珠项链似的美丽水波。看他们嚷嚷闹闹、兴奋不已的样子,我不知不觉地轻盈了许多。
眼前的湖水,虽以安稳为主基调,但它的画面上又不乏生机,这个生机就是以水鸟为主、人为为辅激起的动感、活力,它静中寓动、长静短动、即静即动,带给我身心外静内动的美妙感受和愉悦。其实,看似平静的湖水本身就是源头活水,只是它是在极其缓慢地流动着,因而人感觉不到而已。至此,谁不认为眼前的这湾湖水是有生命的呢?
湿地公园的一湾湖水尚且如此,那么青海湖、茶卡盐湖等这些大型静态水体,无疑会包罗万象,能容得下宇宙万物、映显出日月星辰了。
此时,我想到了镜子。如果你蹲在湖边凝视,眼前的湖水俨然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不论你是年少青春洋溢的面孔,还是成年稳重成熟的面孔,抑或是老年风雨沧桑的面孔,各种面孔一律平等,绝不会厚此薄彼;在镜子面前,不论你的浓妆淡抹,还是你的喜怒哀乐,抑或是你的丰亏正邪,它都会原原本本、毫厘不差地得到忠实映显,而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欣喜还是厌恶。对于镜子来说,无论你把它置于台前还是随意丢放,也无论你把它捧在双手还是摔碎在地,它都会忠实地反映出你的所作所为。照过镜子后,至于如何损益、增减,则全由照镜子者自己决定了。但我相信,在镜子面前,谁都愿意做一个充满生机、神采飞扬的人。
深秋观湖已过去近三个月了。自那以后,每当独处时,我就会常拿湖水对照自己,反思得失,进而推己及人,并略有所悟。
湖水的“内心”虽然深深浅浅、坑坑洼洼、参差不平,但表面却波澜不惊,即便有暂时的涟漪甚至浪花,但很快会平静如常的。哦,原来,平静与包容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会遇到太多五花八门的物质、精神诱惑。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定力,则势必会随波逐流、失去自我。何为定力呢?就是像静止的湖水一样,具有无限弹性的心境,装得下外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一切倒影,装得下日月星辰、宇宙乾坤。
然而,追求内心的无限包容,并不是要像庙里的神像那样,任凭外界怎样殷勤,永远只有冰冷默然,而是既要保持宏大格局,也要培养内心的一片春色。因此,对于外界的刺激应该做出积极、恰当的回应,让他人能感觉到你的心湖不是沉寂一片,而是时有浪花飞溅、时有涟漪兴起。这种回应,既是对绚丽多彩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也是向外界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论是善意的、恶意的亲近,不管是有意、无意的疏远,你对于他人对你的态度是洞若观火的。
老子在解释“上善若水”时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低,甘愿处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眼前的这湾湖水表现出的平静、深广、忠实、生机及给予人的感动,理应是当然的上善了。
众所周知,老子实际上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动感明显的溪水、咆哮的江河则不具备这里特指的上善,有的只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即华即实
2018年3月,我和妻到湖南游玩,期间特地去了岳麓书院。白墙黛瓦的书院建筑群,古朴典雅、庄重大气;书院内,曲水清澈、小桥精致、水榭错落、茂林修竹、葱笼滴翠,一切显得那样和谐雅致。漫步其间,回廊蜿转,曲径通幽,忘情其中,陶然至极。突然,一阵风起,黄叶尽落,颇感惊奇。这种“奇观”虽不是生平第一次所见,但唯有这次特感震撼人心、难以忘怀。因为在北方,树叶通常只会在秋风中飘落,对于生长于北方的我来说,平时的确很少能够见到春天落叶的现象。
何以出现春天落叶的这种“奇观”呢?
在秋天,树叶掉落原是树木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只有让叶子掉落才能减少水分蒸发,才可平安过冬;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大部分地区多为香樟树、榕树、棕榈、柑橘、珊瑚树等常绿树种,它们不需要让叶子掉落也可以平安过冬,所以并没有明显的落叶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落叶,只是到了春天,齐发的新枝芽顶出上年的旧叶,因而落叶现象比较明显、集中而已。
经此偶遇,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些联想,进而着实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岳麓书院的春天,一边是绿意盎然,一边是黄叶如毯,这在当地人看来最平常不过的现象,却给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在我心中形成了一道春生、秋获并存的独特风景,这道风景既反差强烈又和谐统一,这不昭示着春秋一季、春天也有收获吗?这不昭示着人生之春就是人生之秋吗?因此,一年之计,人首先要在春天收获精气神,然后方谈“耕种”,进而才会有夏盛、秋获、冬藏。同理,人应在青春年少之时立下宏志,收获理想信念,收获人生目标,然后方谈勤学苦练、孜孜以求。
其实,岳麓书院的历史就是收获春天的历史。岳麓书院自创立后,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培养和熏陶多少学子在这里收获人生的春天,进而成为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教书育人,收获春天——岳麓书院如此,古往今来的所有学校莫不如此。
大自然是奇妙的,有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现象、奥秘,充满着诗意和哲思,即便走遍天下、学富五车,总有一些事物之于我们是陌生的。抬眼凝望,一边是新绿萌发,一边却是落叶缤纷——这不仅是一种诗意之美,更是一种哲思之美。因为诗意,得使人们养眼养心;因为哲思,得使人们养身养性。其实,关于春天落叶这一新陈代谢现象,古人早就有诗为证,柳宗元的“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诗句,寫的就是南方榕树在春天落叶的景象。此刻,我在反思,如能早点读到这样的诗句,也就不会对此大惊小怪了。真为自己的学识浅薄、孤陋寡闻感到脸红。俗语讲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此语,虽朴素、却深刻!
新旧事物的交替是有序的。新树叶不会在未成气候之时就蠢蠢欲动,只有在旧树叶到了坚持不住的时候才悄无声息地出场;旧树叶也绝不会在新树叶未长出前掉落,只有在不影响新芽安全生长的情况下才安然退场。在此新旧交替过程中,新旧树叶间充满了呵护、谦让、平稳、有序。到了来年春天,这些新萌发的叶子也将会变老,悄悄地离开枝头,让位给后来者——周而复始,以致无穷。引申开来看,自然界是如此,一个井然有序的人类社会,其方方面面理应如此、莫不如此,包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
春华秋实,这是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也是人们的基本思维定式和处事指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思结合,经世致用。因而,对于一个处处留心的人来说,只要做到格物致知,其悟性必会日积月累得到质的提高,其思路势必会触类旁通地有序开阔起来,从而能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随时随地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春华春实,不,即华即实更为准确。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北山》写道:“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我很崇尚这种好奇、忘我的精神及从容、淡定的心境。
嘿,八瓣梅
今年深秋的某一天下午,我在离家不远的城郊滨河路散步时,无意看到八瓣梅异常醒目地开放在路边的荒草丛中,眼前顿时一亮。伴着一阵惊喜,一种别样温馨涌上心头、传遍全身。此后,每天都得去看上一眼,要不心里放不下她。之所以产生如此想法,抑或是对其顽强生命力的仰慕,抑或是对其“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的怜惜,抑或是仅为求得内心踏实而已。也许,这就是一种守望。
据百度得知,八瓣梅又有秋英、波斯菊、秋樱、笤帚梅等名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20~160cm,花瓣8枚,故曰“八瓣梅”,尖端呈齿状,有纯白、粉红、紫红、深红等多种。八瓣梅喜阳光,一般早春播种,五六月开花;如七八月间播种,则十月份就能开花。园艺品种中分早花型和晚花型两大系统。
我之结缘于八瓣梅始于2013年秋季。由于刚买私家车不久,加之半路出家车技不熟,更兼人到中年反应较慢,因而在市区不敢开车,只能在周末到海湖新区尚未正式开通的宽敞柏油路上去练车。练车间隙,常会看到有一种花成片地开放在路中间隔离带及路旁空地上,由于不知其名,我便询问陪我练车的妻子,她告诉我此花名曰“八瓣梅”。八瓣梅?我走进俯身细数,果然有八枚花瓣,花花如此、无一例外。此后,随着驾车技术的渐进,便开车带着家人到近郊湟中、大通的农村去转悠,常常看到八瓣梅盛开于路边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及庭院之中,每当此时,不由得停车驻足观看,觉得只有用“怒放”二字形容才会恰如其分。村里的老人们以花丛为屏,三五成群,或吃着瓜果轻松地说笑着,或猜拳行令喝着小酒,或打扑克、下象棋,或弹唱着小曲,显得是那样地自得、从容、安详、幸福。此时,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要是在此处置家居住多好啊!
闲暇时去户外徒步,在公园内、在山坡上、在河湖边、在大路旁、在荒郊外,八瓣梅如影相随、不离不弃。去老家探亲、到异地他乡旅游,八瓣梅也随处可见,亲切依然。久而久之,八瓣梅便在我内心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无法割舍的真诚朋友甚至亲密无间的家人。我喜欢摄影,每当看到在微风中摇曳、在露水中含羞可人的八瓣梅时,就会不由得举起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下它的千姿百态,自然,在电脑的影集中保存最多的也是八瓣梅。
每当独处时我在想,其貌不扬的八瓣梅缘何令人恋恋不舍、欲罢不能呢?哦,原来她是有着看似平常却异常明显又恒久不变的个性特征。
最直观的当属八瓣梅顽强的生命力了。八瓣梅不择土壤,尤耐贫薄、干旱,对生存、成长环境没有特别要求,随遇而安;自身免疫力很强,病虫害少,能大量自播繁衍。百度曰,八瓣梅在生长期间、尚未开花之时,可行扦插繁殖,插于砂壤土内,适当遮荫、保湿,5~6天即可生根。更为甚者,八瓣梅花期很长,从暮春一直开到深秋;只是盛夏时期,由于气候炎热,多阴雨,因而开花较少,但秋凉后又继续开花直到霜降。八瓣梅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可不论风吹雨打,她总是在那里安然、从容地应对着,没有桃杏等娇弱者一夜风雨、落红无数的惨象。在中国北方,似此顽强生命力的花,八瓣梅既是不是绝无仅有的,恐怕至少也是少有的几种之一。
此外,八瓣梅还具有诸多可贵的内在秉性。在北方,孟、仲春时节,姹紫嫣红,百花争宠,八瓣梅却不凑热闹,耐得住寂寞,只在属于自己的时机出场;深秋里,除温室中的外,万花凋谢,唯独八瓣梅兀自开放,淡定从容,默默奉献,以自己的方式给凋敝的大地增添、延续着生机。八瓣梅虽其貌不扬,也没有万种风情,但给人的感受却是外秀内慧、踏实可靠、可亲可信。正因为如此,在公园里、绿化带、花坛内、庭院中,都广泛种植着八瓣梅。无疑,八瓣梅非常受欢迎地走进了广大城乡,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冬天到了,八瓣梅自然在悄无声息中休养生息。但谁都知道,第二年春天开始,它一准会绽放盛开,装扮起大地,馈赠于喜爱她、热爱生活的人们。为之,大地在期待着,人们在期待着。但我却成了异乎寻常的笃定者,因为八瓣梅早已走进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内心,因而,我深知,八瓣梅一定会如约而至,如同深知自己的亲人一定会回家一样踏实、安然。
南宋辛弃疾有词写道:“幽径无人独自芳……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不寻处。”一个内心强大、不卑不亢之人,心中一定常开着八瓣梅;一个心态阳光、顺其自然之人,在每一个清晨都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意外惊喜!
嘿,八瓣梅;嗨,八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