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悦动课堂

2022-03-07吴瑞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牧羊人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吴瑞华

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者是学生,那么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应当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因材施教,减少知识的单向传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增强授课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动起来,活跃起来。本文主要是以《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教学来探索实践“以生为本,悦动课堂”这一教学理念。

一、走进故事,走进课堂

在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故事,才能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比如本堂课中“我”与牧羊人一共见了几次面以及见面的具体情况。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彼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走进故事,厘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集中自己的思维,走进课堂的学习中来。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作品的一些相关时代背景,比如一战、二战的情况,如果有的同学比较了解这方面知识,也可以请他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了解相关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框架,总结“我”与牧羊人几次见面的情况。

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在这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也是一个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安排學生根据课前预习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主要讨论在故事中“我”与牧羊人有几次见面以及见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过后,教师再请同学展示讨论结果,如果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同,则不同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找到支撑自己小组讨论结果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度引导,而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交流与思考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想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就必然会精读课文,细读课文,这样对故事的了解自然会加深。同时,同学之间的讨论比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投入。因此,当讨论结束后,学生会真正地走进这个故事,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分析,效果会更好。

二、理解人物,渐至佳境

学生掌握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之后,对于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内涵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学生会在走进课堂之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渐至佳境。

关于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内涵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分析人物的行为。这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找到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二是进行细致的人物分析。第一个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交给学生解决即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关于第二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去分析。

如何创设情境呢?关于人物的分析,学生不能体会到人物形象是因为没有正确看待这个人物的行为。比如,在本文中牧羊人在荒凉的高地上建起的石头房子。关于这一段,如果学生只是看到了建房子,那么可能比较平常,无法体会出牧羊人的特点。但是在什么地方建的房子?荒凉的高地上。谁和他一起建的房子?很可能是牧羊人自己完成的。建房子的材料是什么?是石头,而且石头也是牧羊人自己找来的。这样进行细节的串联与补充,牧羊人的性格特点便显而易见了。

因此,在文中没有详细描述的语句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的细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自行补充,越详细越好,包括动作是怎样的,某个情境下,可能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些什么话,说话的时候心里会是怎么想的,例如“我”初次见到牧羊人的时候,“我”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看到牧羊人的石头房子,“我”会作何反应,心里在想些什么。再比如,牧羊人种树的情节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补充,牧羊人怎么挖的坑,怎么浇的水,水从何处来,种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种树的成活率是多少,这些内容都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并且这些内容不一定要学生用语言说出来,也可以演出来,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原来的故事。

在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于作品与人物的理解会加深,课堂的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同时,这个过程并不枯燥,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大提高。

三、感知内涵,走出课堂

学生理解了任务形象以及作品内涵之后,课本上的学习便可告一段落,但是要想更深入的理解,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到实践中去体会,去感知。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学生在参与其中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以及作品的主题。关于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可以是关于认真生活的,牧羊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认认真真的生活,胡子和衣服都是干净整洁的,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是关于生态环境的,牧羊人以自己的努力将荒凉之地变成了美好的生存乐园,牧羊人重建了生存的家园,也重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对于作品主题的认识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谈谈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

活动一是情境剧表演。课堂上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已经对故事的细节做出了补充,情境剧表演是对课堂活动的延伸,这一活动,需要学生继续丰富作品细节,揣摩人物形象。情境剧的表演可以由所有学生合作完成,从剧情的丰富,人物语言以及动作的设计,再到实际表演出来,甚至可以实现对人物服装环境的设计,这一部分不一定要求学生去实际做出来,但是可以通过画外音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加深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结性,甚至有可能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爱好,找到人生的方向。

活动二是寻找自己身边的“牧羊人”。相信只要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的“牧羊人”,他们默默无闻,几十年坚持奉献,不求回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牧羊人”,了解他们,最后以小作文的形式记下他们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想,也可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开展一个讨论会,引导同学之间交流。

活动三是思考学了这篇文章之后,自己以后是否想成为一个“牧羊人”,课文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自身的塑造与影响。我们学习了牧羊人之后,我们是否想成为“牧羊人”,想成为什么样的“牧羊人”,学生最好结合自己未来的理想去谈。

学生走出课堂,不执着于课本的学习,这样对道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一堂课,要动起来,活起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进入课堂。另外,课堂的学习可以作为我们打开思维的窗口,让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去寻找。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启成学校

猜你喜欢

牧羊人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牧羊人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牧羊人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