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

2022-03-07

理财·市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保险人新风保险业

陈 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央财国际研究院院长。

2021年,对于保险人来说,感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2021年是中国保险业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也许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困难的抉择和放弃必须放弃的路径。人们往往会问:如果当时做出了其他的决定或者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历史会怎样?

今天,我们还不能解答保险业“另外的路?”这个问题,也许本来就不需要我们去解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这句话的本义,这有助于理清保险发展脉络,提升我们对保险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升华我们的智慧。

过去20年,虽然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商业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保险公司重复着“承保+投资”,对于保险底层逻辑的理解也停留在“承保+投资”。保险作为风险管理者、风险承担者和投资者的统一,这就是保险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传统功能,还是“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的现代功能,这些并没有改变保险的底层逻辑,但是时代已变,相应的保险也需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

比如商业养老保险,过去是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现在其已经变成第三支柱之一。未来的第三支柱是基于个人账户的所有养老金融,不再是年金保险,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比如保险科技,过去是“保险+科技”或“科技+保险”,现在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实现保险风险流量化而不是存量化,让现代保险从“蓄水池”走向“流量蓄水池”,乃至“流量池”的未来保险。

比如互联网保险,过去是“互联网+保险”,现在是保险互联网,我们需要探索互联网保险新风口、洞悉互联网保险新风向、鉴观互联网保险新风色、掀起互联网保险新风暴,并借助这股新风势推动互联网保险迈向保险互联网。

比如寿险,过去是“个人代理人+银邮兼业代理+互联网”主导的市场,现在个人代理人从高峰期的近1000万锐减到2015年的500万左右,几乎夭折;人身保险互联网新规的实施,直接把互联网保险打进了冬天;银邮兼业代理显然不能支撑其中国寿险业的明天。

比如健康险,过去是“百万医疗+重疾”的市场,现在“惠民保”正在取代“百万医疗”,重疾的变革正在葬送重大疾病保险,还有“保险+医疗+卖药”等都在让健康险开始变味。

再比如车险、意外险……无论是监管主导的变革,还是源自保险人和消费者的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在变。

所有的这一切,在于理解“保险与人民、保险与国家、保险与人类”的关系或联系,在于认知“保险与中国观、保险与全球风险观、保险与新世界观”,在于重新思考“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这句话的本义。所有的这一切,不在于“保险的底层逻辑”,而在于我们对时代的把握,在于我們对新时代的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保险转型、转折、转轨”等问题,尽管仍笼罩在迷雾中,但其已经开始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整体的轮廓。从保险迈向新时代下的新保险,这是一座陌生的迷雾森林,没有人是土生土长的向导。众人都试图极目远眺,寻找穹顶的北极星,并确定前进的方向。

时代是最大的趋势,是保险业最大的变量。顶级的趋势叫时代,之下的次级趋势是保险周期(经济周期的变现),再下层是公司经营节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2022年,对于保险人来说,就是要找到时代、周期与经营三者之间同向共振的结合点,这才是真正的转型、转折、转轨,时代向上但被向下的保险周期或者基本面向坏的公司耽误,则是最大的遗憾。捕捉绝大机会需要眼光和运气,避免好时代的大遗憾需要理性和常识。

猜你喜欢

保险人新风保险业
树时代新风 促振兴发展
最小化破产概率的保险人鲁棒投资再保险策略研究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丹青不渝新风入卷
我国正式建立再保险人保证金制度
夏日清新风
夏日清新风
公益与私益的融合
浅议保险人说明文务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