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王”仿古画中的赵孟頫接受问题
2022-03-07段莹
段莹
【摘 要】 在清初“四王”临古、仿古的创作中,对赵孟頫画作的临仿是一个重要内容。“四王”对赵孟頫的接受,体现在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两个层面,他们在汲取赵孟頫绘画艺术的基础上,以仿意、参合等方式兼取其他名家特色,并将自身风格融入创作之中。同时,“四王”在接受董其昌“三赵”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矫正了董其昌持论的偏颇,重新肯定了赵孟頫的成就。
【关键词】 “四王”;仿古;赵孟頫;“三赵”
在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临古和仿古的作品中,对赵孟頫的临仿占有很大比重。此外,“四王”临古、仿古对象还多集中于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元四家”(一般指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也包括其他一些宋元人以及唐寅等明人。对赵孟頫的临仿与之比较,有一些共性,如大量仿意之作的出现;也有一些特殊性,如他们的仿赵作品中多青绿山水而少水墨山水,这与赵孟頫的水墨、青绿山水真迹传世情况和其水墨、青绿山水兼善的成就都有一定偏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也有“四王”的自主选择。而“四王”在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的突破,则是在接受董其昌“三赵”(赵伯驹、赵令骧、赵孟頫)之说的基础上,对赵孟頫相关认识进行修正。
一、“四王”对赵孟頫《水村图》
和《鹊华秋色图》的临仿
赵孟頫的山水画水墨、青绿成就均颇高,其水墨山水师法董巨、李成、郭熙,又简化笔墨,开文人以简笔画山水之一宗,代表作有《水村图》《双松平远图》等。青绿山水超越南宋而直追晋唐,是其“作画贵有古意”[1]观念的集中体现,代表作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幼舆丘壑图》《瓮牖图》等,也有《吴兴清远图》这类清简写意的作品。从“四王”临仿赵画的传世之作来看,其来源为赵孟頫传世真迹者,基本集中在《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这两件作品。“四王”对赵孟頫这两件山水画杰作的临仿,对他们认识和继承赵孟頫起到了积极作用。
《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都曾经为董其昌所收藏。从文献记载和“四王”的临仿来看,他们一生中应至少看过其中一件作品。王时敏曾从学于董其昌,是有可能见过真迹的,这一点从他的仿作亦可推知。王鉴在董其昌处见过《鹊华秋色图》,其言:“余丙子年访董文敏公于云间,出所藏《鹊华秋色》卷见示,相与鉴赏,叹其用笔浑厚,设色秀润,非后人所能梦见。”[1]王翚也见过《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的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王翚《摹古山水册》之七自题云:“赵文敏画卷世传有三,一为《鹊华秋色》,一为《水村》,一为《重江叠嶂》,余皆见之。”王原祁《仿古山水册》第四开(故宫博物院藏)题云:“知此可以观《鹊华秋色》卷。”可知他也看过《鹊华秋色图》。
(一)对《水村图》的临仿
赵孟頫《水村图》(故宫博物院藏),师法董源,墨笔绘远山坡渚、烟树田垄、村舍渔舟,笔墨平淡而风致天然,格调尤高,为其水墨山水杰作。后有元人40余家题跋,明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李永昌等亦有题跋。此画后入清内府。
王时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图册》之四(图1)以册页的形式,将《水村图》变为直幅,右上方题“仿赵文敏《水村图》”,钤“烟客”朱文印。虽言“仿”,但除形式由横幅卷轴变为直幅册页之外,基本为临,山峦形态与原作十分近似,包括近景的小树,也是从原作卷首处“移来”。画法上多用干笔皴擦,继承了赵氏原作浑厚简远的特点。
与之相近的还有王翚《仿古山水册》之三(图2),该画构图与王时敏册页一致,也是变横幅卷轴为直幅册页,右上自题“水村图。临赵文敏”,钤“石谷子”朱文印、“王翚之印”白文印。后恽寿平题云:“点点沙鸥下渚田,荒荒渔舍隐溪烟。夕阳柳岸收渔网,秋水芦花放鸭船。观石谷水村模本,焕然神明,不止下真迹一等。南田寿平。”王翚应是对临自《水村图》原迹的,此画较之王时敏的仿作,笔墨更为疏淡简逸,更接近原作的气韵。画面构图受到了王时敏仿作的影响,而实际上是将《水村图》裁为三段叠放,在不省简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变横为纵,别具生趣。王翚还有一卷《临赵孟頫水村图》,与原作非常接近,可知其临过不止一次。王翚的《水村页》(《虞山诸贤合璧册》,故宫博物院藏)以淡墨皴点绘远山,近树用干笔勾勒而成,画面也有一定改造,较之原作更见疏淡写意。图左自题云:“赵鸥波《水村图》”,钤“王翚”朱文方印。
王鑒《仿古山水图册》之四(广州市文物总店藏)右上自题云:“仿赵文敏《水村图》”,钤“圆照”朱文圆印。此画称“仿”,与《水村图》原作风格有较大差别,笔墨更实,不似原作的虚和之态;画面内容较之原作也有一定变化,如山势更尖耸,中间又增加了田垄等,这些特点与“四王”仿惠崇《水村图》的画面比较近似,体现出王鉴在仿赵画过程中,汲取了他家的特色。
王原祁《仿古山水册》之六(南京博物院藏)以寥寥数笔绘远山,画面中部、近景处绘树木、屋舍、竹石、溪桥,称“仿赵松雪《水村图》意”,与《水村图》原作面貌有一定距离,仅略具梗概,应是王原祁以《水村图》为本而自出己意之作。
(二)对《鹊华秋色图》的临仿
《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赵孟頫青绿山水杰作,以青绿画鹊山、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其下渚岸秋林,屋舍、网罟、羊群,多用丹黄点染,画面简逸浑穆,古意盎然。卷后杨载、范梈跋为明人伪配,又有董其昌、吴景运、曹溶等跋。此画后亦入清内府。
王鉴《青绿山水》卷(故宫博物院藏)以大青绿、赭石绘山水长卷,山势嶒崚,树石画法受吴门影响,设色浓艳,化古出新,在王鉴作品中别具一格。卷末上方王鉴自题云:
余向在董思翁斋头见赵文敏《鹊华秋色》卷及余家所藏子久《浮岚远岫图》,皆设青绿色,无画苑习气。今二画不知流落何处,时形之梦寐。闲窗息纷,追师两家笔法而成此卷。虽不敢望古人万一,庶免近时蹊径耳。戊戌长夏,王鉴。
由此可知,王鉴兼取《鹊华秋色图》与黄公望《浮岚远岫图》画法而为此作。虽然该画面貌与《鹊华秋色图》大相径庭,但大青绿设色的古雅、峰峦的雄浑深厚,都反映出赵孟頫这一青绿杰作对王鉴的影响。
王翚《六境图》之《鹊华秋色》(上海博物馆藏)为纸本设色,较之原作,树石、房屋布置略有变化,但基本符合原作的面貌。王翚曾多次仿画《鹊华秋色图》,如以下两种:一是《仿古山水图册》之二(图3),该画青绿设色,将《鹊华秋色图》缩为册页,笔墨简率,有生拙之态,左上角恽寿平题云:“赵文敏《鹊华秋色》卷,向在郡中,为好事者购去。石谷子曾留粉本。此图小中见大,风规宛然。”由恽题可知,王翚手中有《鹊华秋色图》的粉本,这成为他得以反复临仿此画的基础。二是《仿古山水十二段》(故宫博物院藏),该画同样被缩小到册页上,较之前作更显烟云缥缈。鹊山后方增加远山,近处村舍稠密,树木葱郁,显然是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册页上方中间自题云:“仿赵文敏《鹊华秋色》。耕烟散人王翚临于来青阁。”王翚的《清晖赠言》中还收有顾祖禹等20人所作《过石谷先生秦淮水阁看画鹊华秋色图次韵奉题》,可见当时王翚画《鹊华秋色图》,宾客观看奉题的盛况。
王原祁《仿古山水册》之三(故宫博物院藏)。绘一山形峰,并树石、竹林,着青绿、浅绛,右上自题云:“竹溪庵画。仿赵松雪《鹊华秋色》笔”,与《鹊华秋色图》殊不类。王原祁仿古画多出己意,不为成式所囿,此为一例。王原祁又有《仿古山水册》第五开(上海博物馆藏),画面与此画几乎完全一致,自题云:“秋亭竹色。重用松雪大痴笔写意。麓台。”
从“四王”临仿赵孟頫的作品来看,大多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数量极少。“四王”得观《水村图》真迹,且加以临仿,在深层次上影响到他们对赵孟頫绘画艺术的理解。《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頫青绿山水的代表,古意盎然,在构图形式上也以尖峰为特色,为“四王”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启发。同时,这两幅画也无疑为“四王”突破董其昌对赵孟頫评价的局限开辟了道路。
二、“四王”对赵孟頫临仿的
仿意之作与参合之法
“四王”仿古的仿意与参合在理念上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四王”对赵画的临仿中,很多是仿意之作,如画家在题跋中言“仿赵氏笔/画意”等,画家在临仿时,虽取材于原作,但并不拘泥于原作,而是加入了各家画法和自身风格。前文所说“四王”对《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的临仿就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现象在其他仿赵的作品中更为普遍存在。仿意之作反映出“四王”在接受趙画过程中的一种再创作。参合法则是仿意的另一种形式,即将赵画与其他画家的典型特征予以拼接,形成一种独特的构图。这种方式在“四王”的仿古画中比较常见,如王鉴的《四家灵气图》,即合“元四家”特色为之。
(一)仿意之作
“四王”仿赵的作品,多称仿其意,或仿其笔、仿其法。如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第十一开,右上自题云:“赵文敏团扇小帧,布景宏伟,有寻丈之势,因仿其意,为作此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翚《夏木垂阴图》轴,自题云:“赵文敏有纨扇小景,因师其意写此。”又如上海博物馆藏王鉴《山水册》第六开题云:“余见董思翁所藏赵文敏仿北苑画……漫拟其法”,等等。很多仅称“仿赵”,并未关联到赵孟頫的具体作品,这类作品反映出画家对赵孟頫山水画的总体理解,并带入画家的再创作,同样体现出仿意的特点。
仿意在“四王”仿古画中比较常见,虽画家自题仿董巨、“二米”“元四家”,却融会了他家特色,对赵孟頫的临仿也体现出类似特征。如上海博物馆藏王鉴《仿古山水屏》之四,题云:“仿赵松雪”,实际上却近似于巨然。而仿赵作品更多地体现为在赵孟頫之外,对赵令穰、赵伯驹、惠崇等青绿山水画家画法的汲取。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鉴《仿赵孟頫山水轴》,兼取了赵伯驹的风格;又如常熟博物馆藏王鉴《仿古山水册》之二,画面中近处垂柳汲取了赵令穰、惠崇画的特征,等等。
“四王”的一些仿赵作品,有时甚至偏离了赵孟頫的构图风格,和其他名家更为接近。如故宫博物院藏王鉴《仿宋元山水册》之二“仿赵文敏”,绘云雾下一带村舍溪桥,面貌与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中的“仿赵令穰《江乡清夏图》”十分相似。此类云雾缥缈的景观,在王翚、王原祁的仿赵《桃源图》中都有所呈现,但《桃源图》有云山,无村舍。而这种云雾下村舍溪桥的构图,显然是受到了赵令穰《江乡清夏图》的影响。再如上海博物馆藏王鉴《山水册》之二“仿赵松雪”,与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中的“江亭秋色。仿赵伯驹”画面亦十分相像。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四王”仿赵是基于赵孟頫典型风格之上的延伸。
关于“四王”临仿赵画的仿意现象,在上述对《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的临仿部分已多有涉及,这里以王翚、王时敏仿赵《夏木垂阴图》为例来谈。
赵孟頫《夏木垂阴图》,见于《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为团扇绢本墨笔,画“溪山烟树,一人曳杖前行,一童随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藏一轴,为纸本墨画,款识云:“至大三年六月廿五日,作《夏木垂阴图》,子昂。”下有“赵氏子昂”印。经《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御书房著录,与《墨缘汇观》等所载并非一本。
王翚、王时敏均有仿赵的《夏木垂阴图》。王翚所作为纸本水墨画,绘山坡夏木,对岸流泉,题云:“夏木垂阴。赵文敏有纨扇小景,因师其意写此。”可知是仿自《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著录之本(图4)。赵孟頫山水画多为长卷,其团扇小景传世者有《江村渔乐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从王翚之画面貌来看,构图较满,山石少虚和之态,与赵孟頫山水画的清逸简远不类,应是加入了作者的创作。
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之二(图5),纸本设色,绘远山尖峰,江渚坡岸,高树数丛,题云:“仿赵文敏《夏木垂阴》”,钤“王时敏印”白文方印。该画构图对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有相近之处,可知是源自同一底本。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王鉴《仿赵孟頫山水》,纸本设色,自题云:“己酉九秋仿赵文敏笔意。王鉴。”画面与王时敏《夏木垂阴图》相近,或是来自同一渊源。
王时敏又有一册页,纸本设色,自题云:“仿赵承旨《夏木垂阴》。”该作品创作于1677年王时敏86岁时,收录于《王石谷、王奉常仿古图册》,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该册页构图与常熟本相近,唯独一带远山略小。王翚《平湖远岫图》(朵云轩藏)、王鉴《仿古山水图册》之三(天津博物馆藏)均与之相近。《平湖远岫图》右上题云:“赵大年戏作《平湖远岫》之景,天然秀润,脱去町畦……”可知王翚此画受到了赵令穰的影响,王时敏此图的远山部分或也汲取了赵令穰的画法。王鉴《仿古山水图册》之三题云:“摹赵文敏”,而远山画法与王翚《平湖远岫图》相近,构图亦相似,可知也与赵令穰有关。
“四王”对赵孟頫《夏木垂阴图》的临仿及相关作品的呈现,反映出他们在仿赵过程中并非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存在一定的偏离,不仅借鉴了其他画家的风格特色,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创作,展现出多变的面貌。
(二)参合之法
在“四王”仿赵的作品中,常常提及他们参用诸家之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王鉴《仿赵黄笔意图》,自题云:“余见董文敏所藏赵松雪《溪山萧寺图》、京口张氏所藏子久《秋山图》,皆仿北苑笔,各有造极处。今春雨窗无聊,戏弄笔墨,合两家法而成此,愧不能仿佛万一也。”王原祁则更以赵令穰、赵孟頫二家笔意作画,其《草堂十志图册》(故宫博物院藏)之八、之十分别有云:“仿赵大年、松雪笔”,“重用赵承旨、千里笔”,这都体现出一种新的尝试。
参合诸家之法的一个突出形式,是将其他画家与赵画的典型特征予以拼合。如故宫博物院藏王翚《青山白云图》扇面,自题云:“尝见高尚书《夏麓晴云》、赵承旨《潇湘水云》、方羽士《奇峰出云》,此写《青山白云图》,参用三家笔意而设色兼师僧繇没骨法。”可见,画面中间的云山取材自高克恭,又参用了赵画的山水树石,形成一种拼合式的构图。这一类的典型作品,以王鉴《九夏松风图》轴及相关作品为例来谈。
故宫博物院藏王鉴《九夏松风图》轴(图6),纸本,青绿、浅绛设色,绘一主峰尖耸,重峦深纵,近景树石。幅上无王鉴题跋,仅右下角钤“王鉴”朱文方印。图右题签云:“王廉州仿赵文敏《九夏松风图》真迹。王石谷题,静逸庵藏。无上神品。”画幅上右上方王翚题云:“吾师廉州王公,笔墨妙天下。此仿赵文敏《九夏松风图》,设色幽秀,神韵超逸,兼得北宋高贤三昧。余于丙申嘉平过娄,欣获披玩,而恍睹光霁于五十年前矣,何幸如之。谨识。海虞王翚。”由此可知,称此图仿赵孟頫《九夏松风图》是王翚的说法。赵孟頫《九夏松风图》今已不存,面貌不得而知。
江苏省美术馆藏王鉴《仿子久笔意山水》轴(图7),绢本,浅绛设色,构图与《九夏松风图》十分相近。幅上自题云:“戊戌花朝仿子久笔。王鉴。”可知其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幅上又有王時敏题云:“玄照郡伯向于董巨有精诣,长卷巨幅往往乱真,此复规摹子久,得其神髓,不徒以形似为能。”又有吴伟业跋,据内容可知此画后又赠予吴氏。该画称“仿子久”并无疑义,画面中重峦叠嶂的构图,从黄公望传世真迹《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中都能找到渊源,但画面上方的尖峰却非黄公望画的特征,而是来自赵孟頫画。《仿子久笔意山水》轴以仿黄公望为主,同时糅合了《鹊华秋色图》的尖峰,形成一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正如王时敏所云“不徒以形似为能”,说明王鉴在黄公望画之典型面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赵孟頫画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创变。
王鉴《九夏松风图》轴据王翚跋可知应作于清康熙五年(1666)左右,比《仿子久笔意山水》轴要晚约八年,而设色却代之以青绿,夹杂浅绛,山峦画法工致秀润,峦顶密布苔点,树木以细笔勾勒,造型柔美繁密,可知又汲取了文徵明一派的画法。从构图上来说,《九夏松风图》轴与《仿子久笔意山水》轴十分相近,也是尖峰加重峦叠嶂的形式,可以看出画家兼取赵、黄二家的意图。至于王翚为何称其仿《九夏松风图》,可能另有原因。故宫博物院藏《宋元集绘册》中有一开赵孟頫《山水》,纸本墨笔,右上有赵孟頫题款,未署图名,构图与王鉴《九夏松风图》轴相近。画左侧另一纸上有陈继儒跋云:“松雪翁此画正与《鹊华秋色》卷同一画法,而秀润更过之。”此画为赵孟頫伪作,并无疑义。可以想见,当时可能有一些这类构图的伪赵画,而王鉴或许参用了这类伪画的构图,兼用黄、赵两家,别开生面。
王鉴此类构图的画有很多,如上海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屏》之一、之二,作于1669年。之一右上自题云:“子久《秋山图》为京口张氏收藏,董文敏谓此大痴一生杰作,此图拟之。”之二右上自题云:“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以三赵常法合为之,未识得似一一否。染香庵主。”一云拟自黄,一云拟自赵,而从构图来看,二图则十分相近,且均是采取从尖峰加重峦叠嶂的形式,承自《九夏松风图》轴、《仿子久笔意山水》轴一路,可无疑义。又有一幅册页,即故宫博物院所藏《仿古山水图册》之三,尖峰、重峦与近景树木坡石来看,构图与《九夏松风图》颇为相近,幅左自题云:“仿赵文敏”,而从画面近景柳树来看,又结合了赵令穰画的特点。这体现出王鉴兼取黄、赵二家特色,并向“三赵”青绿山水延伸。
三、“四王”对“三赵”之说
的继承与突破
在“四王”对山水画的表述中,经常出现“三赵”的说法。如王时敏《题自画册归吴圣符》云:“遂得十二幅,于董巨、三赵、元四大家无所不仿。”《题玄照画册》又云:“今廉州继起,董巨、李范、三赵,以暨元季四大家,皆得心印。”[1]王时敏第三子王撰跋王鉴《青绿山水图》卷云:“廉州郡伯画学渊深,摹仿宋元诸大家,无不乱真。而青绿山水更得三赵之神髓。”王原祁《仿古山水册》(南京博物院藏)自跋亦云:“荆关、高米、三赵,皆一家眷属也。”
“三赵”之说,最初来源于董其昌。其《仿三赵画题右》云:
余家有赵伯驹《春山读书图》、赵大年《江乡清夏图》,今年长至项晦甫以子昂《鹊华秋色》卷见贻。余兼采三赵笔意为此图,然赵吴兴已兼二子,余所学则吴兴为多也。
《题自画小景》又云:
赵令穰、伯驹、承旨三家合并,虽妍而不甜。[2]
赵伯驹、赵令穰、赵孟頫三人皆善青绿山水,其中赵伯驹传世山水以《江山秋色图》(故宫博物院藏)为代表,青绿浓重,山峦危耸,气势宏阔;赵令穰传世山水以《湖庄清夏图》(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为代表,以村舍、柳岸等景致为特色,设色清雅,画风虚和恬淡,二人代表了宋代青绿山水的极高成就。“三赵”之中,唯赵孟頫的成就不止于青绿山水,更有在水墨山水方面简省笔墨、化古出新的贡献。这里将赵孟頫与前“二赵”并列,显然是仅着眼于他的青绿山水而言。
董其昌关于文人画的脉络有一段论述,他指出: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1]
这份名单中没有出现赵孟頫。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将李思训父子、赵幹、赵伯驹、伯骕等着色山水一派归为北宗,而用渲淡之法、堪称为文人画代表的董巨、“二米”及“元四家”归为南宗。因此被归为善青绿的“三赵”中的赵孟頫,自然也被排除在文人画代表之外。虽然董其昌对赵孟頫亦予以推崇,如云:“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2],但他对赵孟頫技法的精工实持贬抑态度,认为赵孟頫是刻画细谨、为物所役,乃至损寿;而黄公望、沈周、文徵明等才是寄乐于画,故能多寿。此外,董其昌还认为赵孟頫幽淡不及倪瓒,缘胸次有别,王蒙画纵逸多姿,出赵规格之外。在董其昌的观念中,“元四家”在艺术上是要超过赵孟頫的,董其昌的持论对后人有较大影响,曹溶跋《鹊华秋色图》即云:“世人解重元末四家,不解推重松雪,绝不足怪,不过胸中无书耳。”这一流行观念大抵来自董其昌。
王时敏、王鉴都曾从学于董其昌,在董的影响下,“四王”均沿袭了“三赵”的说法,并且在他们仿古的山水画中,也对“三赵”的观念予以践行。他们临仿赵孟頫的作品,除对《水村图》的临仿外,几乎都是临仿青绿山水,这当然与他们见到的赵孟頫山水画中青绿多于水墨有关。他们临仿赵孟頫的作品,除卷轴之外,大量以册页的形式出现在各类仿古集册中。“四王”仿古集册大多为水墨册页,而仿赵的青绿山水的加入,无疑为整个册页增添了装饰性和生趣。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也是“四王”对赵孟頫的接受更偏重于青绿山水的原因。
在“四王”的仿古集册中,经常出现连仿“三赵”的现象,如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其中青绿三开即仿赵令穰、赵孟頫、赵伯驹。又王翚《仿古山水册》,共十六开,纸本、绢本各八开,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开分别为:“赵荣禄《桃花源图》”“花坞春云。师千里设色”“瑶岛仙庐。拟赵伯驹”,这些作品均为青绿设色,作于绢本。大多时候,“四王”仿“三赵”之作未必同时出现,但基本都以青绿面目被呈现出来。王时敏《跋廉州画册》云:“廉州画初师董巨,咄咄逼真,年来更出入三赵,以秾丽为宗,然高华秀逸兼而有之。”青绿的秾丽又兼文人笔墨的高华秀逸,成为“四王”喜好临仿“三赵”的原因。
从“四王”对“三赵”之说的接受和发展来看,他们固然将赵孟頫与另外“二赵”并列,但在董其昌的评价体系之外,他们更进一步对赵孟頫的成就予以重新审视与肯定。王时敏《又题玄照仿赵文敏巨幅》云:
赵文敏当至元大德之间,风流文采冠冕一时。画更高华闳丽,类其为人。
又《跋石谷仿赵松雪笔》云:
然赵于古法中以高华工丽为元画之冠。
又《石谷画卷跋》云:
唐宋以后画家正脉自元季四大家、赵承旨外,吾吴沈、文、唐、仇以暨董文敏,虽用笔各殊,皆刻意师古,实同鼻孔出气。[3]
可见,王时敏虽然也强调赵孟頫画的“高华工丽”,但将其誉为“元画之冠”,并将赵孟頫与“元四家”并列為画家正脉,显然是对董其昌“南北宗论”体系下所形成的有关赵孟頫的评价进行的修正。王翚《池上篇》(故宫博物院藏)自题云:“赵承旨山水全师董巨,其设色则兼伯驹清丽高华,为元画之冠。”显然是继承了王时敏的观念。至王原祁则云:“元季赵吴兴发藻丽于浑厚之中。”[1]其《仿古山水册》第四开(故宫博物院藏)又云:“赵松雪画为元季诸家之冠,尤长于青绿山水,然妙处不在工而在逸,余《雨窗漫笔》论设色不取色而取气,亦此意也。”王原祁认为赵孟頫青绿山水画妙处“不在工而在逸”,显然是打破了董其昌对赵孟頫的北宗界定,无疑突破了董其昌影响下对赵孟頫的贬抑评价。
在创作上,“四王”对赵孟頫的继承也突破了董其昌“三赵”之论的局限,注重其文人简逸一途。以王翚《群峰春霭图》卷(图8)为例,此图卷绢本设色,以青绿画溪山烟树,气势宏伟,卷末题云:“赵文敏《群峰春霭图》。庚申三月王翚在平江署中得观真本,因用其法。”赵孟頫《群峰春霭图》已佚,从王翚的《群峰春霭图》卷来看,从山石、苔点到树木的画法,均有一定的吴门影响在内,但较之吴门青绿山水的设色秾丽,则显出虚和古朴之态,如卷首绘一带溪桥柳岸,用笔简逸,占到四分之一的篇幅,山石则以石青淡染,注重云山缥缈之感,卷末山石仅点染边缘,有古澹之致。恽寿平题跋尤其耐人寻味,其云:
青绿设色,至赵吴兴而一变,洗宋人刻画之迹,运以沈深,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洞目,所谓绚烂之极,乃归自然,真后学无言之师。石谷王子廿年静悟,始于用色秘妙处,爽然心开,独契神会。观其渲染,直欲令古人歌笑出地,三百年来所未有也。此卷全宗赵法,盖赵已兼众家,拟议众神明,不能舍赵而他之矣。
这段话虽出自恽寿平,但间接传达出王翚对赵孟頫青绿山水画的认识。跋中提到的“洗宋人刻画之迹”和“绚烂之极,乃归自然”,强调了赵孟頫青绿山水作为文人画的特征,这无疑突破了董其昌“南北宗论”对赵孟頫的认识。而此跋又言王翚花费20年的时间静悟用色妙处;并言“此卷全宗赵法”,“盖赵已兼众家”,则说明王翚在对青绿山水临习、领悟的20年中,受到赵孟頫的影响最深,对赵孟頫的推崇也达到了顶峰。这实际表明“四王”已跳出董其昌持论的局限,真正将赵孟頫置于其在文人画史应有之地位来予以继承和接受。
结语
清初“四王”对赵孟頫的接受,体现在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两个层面。在创作实践方面,“四王”一方面得以接触以《水村图》和《鹊华秋色图》为代表的赵孟頫水墨、青绿山水杰作,并在临仿中对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多有汲取;另一方面又以仿意、参合等方式,在仿赵的基础上,兼取其他名家特色,并将自身风格纳入创作中。在艺术理念方面,“四王”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三赵”之说,即以青绿山水创作将赵孟頫与赵伯驹、赵令穰归为同列。而“四王”在接受董其昌“三赵”之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矫正了董其昌持论的偏颇,重新肯定赵孟頫的成就,并对其予以高度评价,这为后世对赵孟頫的接受产生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