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高校混合式通识课程联盟建设研究

2022-03-07陈磊沈扬周林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课联盟混合式

陈磊 沈扬 周林

摘 要:基于MOOC理念的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和实践,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创新形式。在对我国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为例,对联盟的合作理念、课程资源库、教学机制开展探索,结合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提出构建联盟课程体系新范式、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提升在线教学智慧化水平、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务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关键词:联盟;混合式;通识课;江苏案例;优化策略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等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热词,越来越多的高校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加强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慕课为基础的课程联盟破除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壁垒,有利于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空间,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区域高校课程联盟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区域高校课程联盟发展现状

首先,课程联盟的概念界定。课程联盟作为近年来的新名词,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狭义的“课程联盟”可以理解为以课程为纽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课教师或教学团体结成的专业团体;广义的课程联盟是指以教学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共享课程资源为纽带,由两所及两所以上高校之间相互联合、相互合作形成的专业性团体。在实践层面,课程联盟的组成形式有: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联盟,对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联盟,对通识类课程的教学联盟,对全校所有课程的教学联盟。

其次,区域高校课程联盟的优势。课程联盟按照课程共享地域范围划分,我国高校课程联盟可分为国际性课程联盟、全国性(跨区域性)高校课程联盟和区域性高校课程联盟[1]。区域性高校课程联盟是将地理区域限定于某个省或市的范围内,以省(市)为联盟成员作为划分,使得区域高校课程联盟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政府主导性强,多数区域性联盟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成立,政府部门起着协调、督导、支持、监控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联盟整体工作的推进;二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便利性强,区域联盟高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相对较近,高校间开展线下教学和交流活动更加便利,教学成本容易得到控制;三是联盟高校学科优势互补性强,区域高校办学特色鲜明,通过课程联盟机制,各校共享最有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最后,区域高校课程联盟的发展概况。国内最早涉及高校课程联盟概念的是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成立,该联盟于2012年正式建立,由上海市教委牵头,上海市30多所高校加盟其中。2013年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立,是我国首例全国性高校课程联盟,该联盟由重庆大学牵头,共有29所高校加盟。2015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共上线4.75万门慕课。在此背景下,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主体,涌现出一批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如2015年成立的山东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共享联盟、2017年成立的河南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2017年成立的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2018年成立的江西省高校课程互认联盟、2019年成立的山西省高校精品共享课程联盟等。在联盟数量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立20多个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课程种类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等各类精品课程逐漸多样化;在课程平台上,优质平台不断形成,爱课程、好大学在线、智慧树、超星泛雅等受到联盟广泛使用。从质量和数量上看,高校课程联盟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稳步向前发展,其不同的运行机制、课程建设等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值得总结分析。

2.区域高校课程联盟存在的问题

联盟发展速度与发展目标不匹配。部分联盟组织发展急功近利,过度注重联盟高校数量的扩张,联盟准入门槛低,存在成员加入积极性高、建设积极性低的现象。部分联盟组织成员间权利和义务不明晰,合作层次低端、合作范围狭窄、合作意识淡薄,甚至个别高校出于对院校地位的保护,出现拒绝共享本校特色优质课程资源、单纯搭便车的现象。部分联盟组织能够定期举办教学论坛和交流活动,但交流仅限于教学管理人员,活动主要侧重于宣传报道,联盟运行重形式缺内容。

联盟课程种类数量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课程联盟的核心在于共享共建,共享是指集中各成员高校最优质的课程资源,组合成互补性强的课程体系;共建是指成员单位深化合作,协同开发一批契合度高的课程。当前部分课程联盟存在共享课程重复的情况,如“高等数学”同一门课程被多所高校推出共享,这非但没有达到互补的要求,反而引发联盟高校间的竞争。另有部分联盟课程特色不明显,体现新技术新要求的“四新”课程匮乏,学生对联盟课程不感兴趣。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流动难以实现。在传统的课程联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各高校所公布的课程,自主选择课程,按开课高校教学计划要求,凭听课证到开课高校指定班级学习,并参加该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学生大面积流动已经不现实。互派教师到对方高校开课,是代替学生难以流动的备选方案,但受制于教师授课时间和精力,覆盖高校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全部联盟高校的实际需求。

二、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案例分析

1.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机制建设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和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校际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2],2020年初,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河海大学牵头,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此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相继加入联盟,至此联盟成员已增至10所高校。联盟致力于共同开放一批具有专业通识特征的优质在线特色课程资源,以跨校混合式教学方式,供联盟成员本科生选课修读,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截至2021年10月,联盟选课学生高达45 000人次。

(1)“政府主导,互利共赢”的联盟合作理念。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各高校之间相互封闭的固有格局,协调不同的利益方面,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明确多方主体的“责权利”,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的运行由江苏省教育厅提供政策支持,省教育厅给予联盟总体指导,对联盟的工作进展检查督促,保证整体工作进度。联盟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是联盟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审定联盟工作计划,决定联盟的重大事项等。联盟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联盟精品通识课程资源库。通过科学制定联盟课程的选择标准,建立能够满足成员高校本科生选课需求,体现“四新”建设内涵、突出联盟成员高校学科专业特色、蕴涵思政教育元素的专业通识课程资源库;推进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应用为本,突出混合式教学,章程规定所有联盟开设课程,均须设有线下教学环节。通过“线上学习+线下面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推进各种教学活动落地落实,推动专业通识课程改革。

(2)以精品通识课程为重点的课程资源库建设。联盟共享课程的设置主要目标为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及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受众面广量大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的基础课程,以及具有各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各高校大学生的选课需求[3]。联盟在课程选择上,在强调课程通识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联盟高校学科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助推“四新”建设。联盟成员高校中涉及工科、文科、农科、医科,在课程选择上,依托各成员高校的一流学科或国家重点学科,推选一批凸显学校学科特色的课程,例如河海大学的“走进地下水”(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和“道路交通安全”(国家重点学科)、南京林业大学的“现代竹木结构”(林业工程一流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中药学一流学科)等。当前,联盟课程库已建成通识课程60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13门,江苏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5门,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涵盖了健康医药、社会管理、人文艺术、土建水利、航空航天、工业设计、智能通信、植物农艺、气象环境、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

(3)以SPOC混合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建设。联盟课程注重发挥学校的组织性,由各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进行选课,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规模予以了限制,确保了学习的深度和师生的有效互动。联盟建议各课程应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依托各校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探索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4]。由于联盟的区域性特征,为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鉴于联盟中应用型高校居多,有很多强调技术技能的实用性课程,如果这些课程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操作机会和教师指导,不组织面对面的技术技能考核和评价,那么学生的实践水平很难获得提升。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联盟明确要求成员高校必须支持和保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并针对选课、教学组织与安排、工作量核定等环节出台配套政策。联盟要求所有授课教师至少开展三次直播见面课,协调授课教师到学生所在学校至少开展三次线下授课,所倡导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选课学生可以和其他高校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学习和交流,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同时弥补了在线课程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的遗憾。

(4)强化过程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同于一般的MOOC学习,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联盟注重发挥学校的组织性,联盟课程从选课、授课、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考核等全过程均在超星平台上统一运行。依托超星学习平台,加强运行监控,任课教师能适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动态調整教学计划,确保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利用超星平台组织学生对课程进行评教,评教将涉及课程的多个方面,包括:课程视频内容的讲解是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进行自学;课程是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小组讨论或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任课教师是否可以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在线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讨论等。对于评教效果较差的课程,经核实确定后,将会被暂停开设,经授课教师整改后,再由联盟理事会决定是否恢复供课。

2.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

我们组织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校教学督导员、管理学专业教师、研究生助教,制定问卷指标,依据问卷层面与指标用语的适切性,对所有指标做出“适合、修正后适合、不适合”的判断,随后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删除,最终形成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联盟高校选课学生,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847份,回收率92.35%。其中,大一年级204人,大二年级623

人,大三年级701人,大四年级319人。

(1)选修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课程的原因。调查显示:71.36%的学生选择“有本校未开设,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14.19%的学生选择“学校要求选”,8.29%的学生选择“考试比较容易过”,4%的学生选择“想结识其他学校的小伙伴”,2.17%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调查数据说明联盟课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从调查中也可以反映出,部分学生选修联盟课程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2)对联盟所提供的课程种类的满意度。选修课程设立的初衷就是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旨在激发学生个性志趣,故联盟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是联盟成功运行的基本条件。调查显示:52.6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8.33%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8.39%的学生表示“一般”,0.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此项调查说明多学科的课程供给,使学生感受到江苏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特色,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修课需求。

(3)对所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满意度。当前通识课常常被诟病为“水课”集中营,其主要原因是课程名称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一开课学生就发现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可接受性差,从而导致通识课学生到课率普遍不高的现象。可调查显示:51.49%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9.09%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8.88%的学生表示“一般”,0.5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联盟课程的质量整体较好,这与课程前期所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资质高度相关。

(4)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满意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调查显示:47.4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7.85%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12.94%的学生表示“一般”,1.7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学生对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授课的教学方式比较满意。

(5)对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满意度。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促进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整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调查显示:48.4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7.41%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12.99%的学生表示“一般”,1.1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学生对教师线上直播互动、线下授课互动、网上答疑等满意度比较高。

(6)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课程考核方式是评定学生学习成效和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渠道,建立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相匹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是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调查显示:48.7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7.2%的学生表示“较为满意”,12.24%的学生表示“一般”,1.8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学生对联盟所推行的过程性考核较为认可。

(7)对联盟课程的推荐情况。调查显示:96.21%的学生表示“愿意推荐给学弟学妹”,仅有3.7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推荐给学弟学妹”,说明学生对课程联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三、区域高校混合式通识课程联盟建设的完善策略

1.构建联盟课程体系新范式

课程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通识类选修课程或跨专业选修课程。一是要突出联盟课程的通识性。推动各联盟高校依据自身学科特色,在已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中,选择优质的专业导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进行共享,凸显联盟高校的课程互补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要坚持联盟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5]。系统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育人功能和育才功能有机融合的联盟精品教材,教会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品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是开发一批新的联盟课程。鼓励联盟高校继续改造升级一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新增立项一批兼具通识性和专业性的在线开放课程,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点,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品味。四是探索建立一批通识类实验实训课程,从实习实训角度出发,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将“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融入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充分发挥联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营造浓厚教研文化氛围,鼓励联盟授课教师同行相互学习借鉴。一是开展联盟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创新教研形态,引导共同体联盟成员高校老师跨学科共同开设通识课程,通过组建跨校教学团队,协同共建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听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二是建立联盟教师常态培训机制。随着联盟成员高校规模的扩大,联盟课程的增加,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探索建立长效的联盟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开展“教学管理百家谈”“教学技能工作坊”“教学名师大讲堂”等品牌教研活动,为联盟教师提供高端化、定制化的培训项目,通过“线上培训+线下交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通识课程师资团队。三是强化教学研究。通过联盟的运行,总结凝练各共同体联盟成员高校典型案例,支持联盟授课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识教育研究等国家(省)教改课题研究,以联盟为依托共同申报国家(省)教学成果奖。

3.提升在线教学智慧化水平

进一步强化共同体联盟长效运行的技术保障。一是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增强平台的实用性和流畅性,例如直播视频更加流畅、界面设计更加简洁、课程通知更加迅速、师生互动更加及时等,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学习者[6]。二是强化智慧计算,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学情分析,数据库自动生成学生学习记录,教师能夠根据数据支撑对课程管理和教学设计做出及时调整,促进课程过程管理。三是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完善智能化过程性考核。在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多元新型教学方式下,逐步完善课程智能化过程性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建立以课堂讨论、课题任务、线上答题、实践作业等多样化多形式的阶段性考核,并按比例计入学生最终成绩,实现预期教学

目标。

4.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务管理机制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混合式教学管理规律,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运行管理与服务流程。一是建立跨校共享的大教务平台。依托超星学习通系统,打通联盟高校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学生资源等数据,实现联盟高校学生选课和教师成绩登记均在平台完成,减轻学生选课负担和教师成绩输入负担。二是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统筹联盟课程的学分和选课规模,对授课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教,明确助教在线上辅导答疑、组织课堂讨论、担任习题课讲授等工作任务,激发主讲教师的教学创造性。三是完善竞争机制。构建“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新型评教体系,建立“学生自评、学生评教、学生评课、学生评学”四位一体的系统化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评价较低的课程,建立限制选课人数规模、更换主讲教师、课程清退出联盟的优胜劣汰机制。四是强化教师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一批联盟课程优秀授课教师,加强对联盟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充分考虑教师教学投入,建立与教师投入相匹配的酬金

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泽.基于MOOC理念的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建设研究——以武汉市属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9(02):16-20.

[2]陈磊,李枫,沈扬,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时代潮流、实践路径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1(07):65-69.

[3]张凤丹.中国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4]陈朝晖,王达诠,陈名弟,等.基于知识建构与交互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8):33-37.

[5]陈磊,沈扬,黄波.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7-91.

[6]马金钟.依托MOOC平台的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及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1-84,116.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区域内高校混合式课程共享联盟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为例”(项目编号:2021JSJY010);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WT03);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创新联动体系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SJG020);河海大学2021年度行政管理专题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与行动路径设计——以河海大学‘十四五’期间教材工作改革为例”(项目编号:B210207073)]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通识课联盟混合式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