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答技巧分享
2022-03-06李伟
李伟
语言文字运用题是语文高考试卷中时代感较强、变化较多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一般会考查成语的运用、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句子的仿写、句式的变换、语段的压缩等知识点。这类题的考查方式非常灵活,所选的材料也大都是考生未读过的。对此,笔者整理了一些解题的技巧。下面,就结合例题来谈谈。
例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这三道题分别考查了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试题先给出了一个语段,依据这一语段设计了三道题:一道是根据所给语段提供的语境填写成语的填空题,一道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辨析与修改病句题,一道是判断引号用法的选择题。这样的设题方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和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答题的过程中,考生必须紧紧扣住题目所给的语段来思考。如果撇开了语段,则会无从下手。
第17题要求考生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那么,我们就需要回到材料中去,看一看题目在哪些地方设了空。第一处需要填写一个可以形容“变化”的成语。那么,博物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寻找答案。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和“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选出一个修饰“变化”且能体现出变化之巨大的成语。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天翻地覆”。第二处需要填写一个形容“事情”的成语。结合“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说的是因时空限制而无法达到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遙不可及”。第三处需填写一个形容“情趣”的成语。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身处其中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第四处需要填写一个形容“妇好墓葬”的成语。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可知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墓葬全部收入眼中。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尽收眼底”。
第18题要求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画线句子中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应将其改为“举办……艺术展演”。此外,“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应将其改为“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第19题要求学生回顾引号的用法,并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选项A中的引号表示“活”有特殊的含义。选项B中的引号表突出强调。选项C和选项D中的引号与选项A中的相同。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总之,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脱离材料,而应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前提下细读材料,从中寻找答题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