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
2022-03-06徐明星
徐明星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通常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其学习体验。本文就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词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主题情境
相对文字而言,图片更加直观,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影像和图片往往能够化虚为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以此来突出活动的主题,辅助学生学习。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短歌行》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虽然两首作品的作者和创作时期不同,但其内容都与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关,风格都比较雄浑豪迈,均展现了男子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此,教师可以以“英雄”为主题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谁是英雄”“何为英雄”“我如何看英雄”。笔者精心挑选的是较为经典的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MV视频。在观看MV视频时,学生看到了惊涛拍岸、巨浪滔天的景象,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他们被屏幕上出现的历史人物们深深吸引,纷纷表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被完美地展现出来。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三国时期的俊杰豪侠如此之多,苏轼为何偏偏想到了周瑜?这一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我班学生认为深受器重而又年少有为的周瑜让屡遭贬谪、壮志难酬的苏轼十分羡慕。不过辉煌也好、落魄也罢,都只是沧海一粟,早晚都会成为过眼云烟。从词作的末尾,不难看出词人的自我宽慰之意,身处逆境之中也能乐观积极地生活,从这一点上看苏轼也称得上真英雄。
也有学生赞同以“英雄”来称呼曹操。笔者先以PPT的形式展示图片,并说明《短歌行》创作于曹操已经平定北方、意欲消灭孙权和刘备势力而统一中国之际,暗示学生曹操具备当英雄的实力;接着又找来影视作品中“横槊赋诗”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再联系诗歌中“青青子衿”“周公吐哺”等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感受曹操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二、通过开展活动创设主题情境
莫言曾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好的作家一般都会讲故事,而听故事则是读者等受众群体的喜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主客一体”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此为线索阅读《琵琶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作品,并鼓励他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词改编成故事。
比如,教师可以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述白居易偶遇琵琶女的故事,并鼓励学生阅读古诗词,将《琵琶行》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改写成故事。有的小组安排了两名学生。一名扮演江州司马,一名扮演琵琶女,两个人结合文本先后讲述各自的人生际遇。但这样就将文本的内容割裂开来了。对此,笔者建议他们调整为交替讲述,以便形成回环呼应的效果,凸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示例:
女:我在京城出生,也在那里长大,从小学习琵琶,技艺高超不凡;
男:我自京城被贬,病倒在这浔阳,听不到音乐,内心很苦闷。
女:我也曾风光无限,却难敌岁月的流转,后来只能嫁给重利的商人,守着这空船;
男:往事哪堪回首,我只能独自举杯。此刻再闻琵琶声,心中感慨良多。
……
显而易见,以上呈现的只是小组讨论的内容。后来,学生决定将其尽量转化为白话文,使整个故事通俗易懂。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多个典故。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采用“故事+评述”的方式改写文本。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力求抓住词作中的主要信息,简要地讲述故事,并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的学生讲述了孙权雄踞东吴,和刘裕的祖先在京口起事并在此自立为王的故事。有的学生则讲述了廉颇“一饭遗三矢”的故事。经过教师的提醒,其他学生还补充介绍了“负荆请罪”和“纸上谈兵”的故事,回顾了廉颇一生中颇为重要的一些事件,更好地体会了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通过布置任务创设主题情境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以此来创作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比如,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以“跟着李白去旅游”为主题设计了宣传语征集、导游词撰写和“文创”产品开发等任务,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饶有兴味地钻研语句,斟酌用词,感受到了诗歌浪漫的艺术风格,拟出“一梦千年,仙游天姥”等富有特色的宣传语。有的学生则想研发一些“文创”商品,如“梦游”牌谢公屐。他们还根据诗中透露的山中多水雾的气候特征,改良升级谢公屐,为其加上了防滑功能。有的学生还借鉴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只此青绿”系列“文创”商品,提出开发“青崖白鹿”手账材料、印花丝巾、帆布包等周边产品。
又如,在讲解《声声慢》时,教师可以以“南渡前后的李清照”为主题创设情境,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比较《如梦令》和本词在内容和风格方面的不同之处。旨在引导他们通过知人论世,探究作者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浓睡不消残酒”,还有心情“试问卷帘人”“海棠依旧”,足见词人当时衣食无忧、极有闲情;而“三杯两盏淡酒”不敌“晚来风急”,却是花残人憔悴,物是人已非。布置这样的任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阅读如李煜、苏轼等人的作品,把握其创作风格的变化。
再如,在《归田园居(其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乡村田园”为主题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适当取舍,绘制图画并说出这样绘图的原因。倦鸟归山林,鱼儿在池中自在地游动,远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虽然學生认为这个不能删,那个也不错,不愿意轻易舍弃诗歌中的意象,可是当他们将所有元素都绘制到白纸上时才发现画面太过“拥挤”,“冲淡”了原诗中“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主旨,也缺少了美感。之后,他们反复修改,终于绘制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乡村田园图”。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并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来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涵养品性,获得真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